淺析曾國藩的家庭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曾國藩是實施家庭教育的典范。他以“愛之以其道”為原則,以“興小家”、“昌大家”為目的,在“耕讀”、“勤敬”、“孝友”等方面身體力行,教育子弟,取得了實際的效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晚清 曾國藩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9-0102-02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湖南湘鄉人,是洋務派領袖之一,在政治、軍事、洋務上顯赫的功績,在哲學、治學、教育上有獨到見解。本文就其家庭教育進行初步的分析。
一、曾國藩家庭教育的原則及出發點
“愛之以其道”是曾國藩家庭教育的原則,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謂“愛之以其道”,就是用他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教育子弟。他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用儒學文化加以提煉,蘊含在歷時二十年的家書中,用它那無時不在的穿透力來教育子孫。
曾國藩注重家庭教育的出發點有二:
其一,從“興小家”出發。曾國藩謚稱“文正”,他寒窗數十載,從軍數十載,備受艱辛,方有權綰四才,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他深知名譽、地位、家世來之不易,渴望自己的兒孫顯赫萬世,永不衰敗。同時,他目睹那些達官顯貴家庭之子女,不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固守祖父留下的基業,就是揮霍浪費,吃喝嫖賭,欺壓人民,橫行市井,不思上進,家業蕩然已盡的諸多事例,為此而深為憂慮不安。于是,曾國藩冷靜思索,從封建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據,經過自己的理解、消化,獨創了一套治家理論和方法。
其二,從“昌大家”出發。曾國藩認為,家庭教育和政治息息相關,治家治國的關系密不可分。他認為:“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注1]而大眾又融于各個家庭,家庭組織,在當時的社會,又以父子兄弟為中堅,想求家事順遂,應當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原則。國家之組織,以君君臣臣為中堅,欲求國泰民安,應當以君明臣忠為準繩。國家又由無數個家庭組合而成。因此,家庭教育是起點,也是基礎??梢?曾氏把政治觀貫穿于家庭教育中,而且不僅僅局限于一家或幾個子弟的范圍,以求實現家庭教育的長遠目的;每個家庭的教育搞好了,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教育也就搞了上去;那么國家也就會隨家庭穩定而穩定,隨家庭繁榮而繁榮。
二、耕讀、勤敬、孝友:曾氏之家庭教育內容觀
曾國藩對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嚴格,雖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帶兵打仗,但家信未嘗間斷,希望子弟們對先世家風謹守勿失,以達其興“小家”并“昌大家”之家庭教育目的。一定的家庭教育目的總是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內容來實現。曾氏之家庭教育內容觀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曾氏認為應當“耕讀”并列,不要丟失農家子弟的本色。“耕”(包括種菜、養魚、養豬等)可使子弟具有勤勞的品質并使家衣食足而富有生機;“讀”則可使家有書香之氣。二者結合,則既能提高子弟的各種能力,又能磨煉他們的意志品質。曾國藩強調:“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必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習之?!盵注2]又嚴格規定:“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椅、牧糞、鋤草,是極好之事。”[注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曾氏把“耕讀”教育擺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曾國藩認為,對子弟進行教育,要力持“勤、敬”(謙恭,恭敬),戒驕、戒惰、戒奢。古往今來家世興衰,特別是家世衰敗有很多。究其原因,曾氏認為與“勤敬”二字有很大關系。他說:“無論亂世治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盵注4]在事實上也是如此:“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敬,雖愚人亦有賢知風味?!盵注5]可見,曾氏認為,理論與事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勤敬二字則貫通其中,這是家世興衰好壞的基本準則。
與勤敬相反的則是“傲惰”。曾國藩認為,教育子弟的關鍵為力戒“傲惰”。他常說:“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宴起為首?!盵注6]并以少時與其弟在鄉下賣菜、拖啤車的往事,激發其弟切莫丟棄農家本色。曾國藩已覺察到,曾氏子弟多少已染上了驕傲習氣,有的人開口閉口議人長短是非,因此指出這“均非好氣象”。他反復提醒在鄉下主持家業的弟弟曾國湟,好好管教子侄輩,“勿謂有家人作官,則遂敢于侮人;勿謂已有文學,而遂敢于恃才傲人?!盵注7]在教育子弟戒驕戒惰的同時,曾國藩還主張力戒奢侈。他明確指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首即是,輿馬仆人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于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于傲矣”。[注9]為此,就應當“力崇儉德,善持其后”。他告誡:“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器,若沾惹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爾等常守簡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 可見,為了堵塞源流,謹防傲惰,必須以謹守謙勤為主;戒奢侈,必須以崇尚儉約為主。
再次,“孝友”,即對長輩要孝敬,對子弟友鄰要和善,兄弟之間要團結。曾國藩認為“孝友”是家庭的祥瑞,只要做到“孝友”,就立得好處;否則的話,就會遭及殃禍。“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注10]他在這里指出了“孝友”得不到貫徹所產生的后果――家道衰敗。在孝友的教育方面,曾國藩反復告誡諸子弟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滿,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 ,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愛,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愛,不愿其為仕宦之家。”[注11]曾氏在這里最痛恨的是仕宦之家,因為能延續一二代者實不多見,最欣賞的是孝友之家,次則耕讀之家,如能把孝友與耕讀二者結為一體,那么家世將有可能永不衰敗。可見,曾國藩把“孝友”的教育擺到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三、曾國藩家庭教育的影響
曾國藩家庭教育的理論,在教育子女方面獲得了成功,對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人們產生了重要影響。
同是清末“高干子弟”,曾紀澤、曾紀鴻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學而通英文,成為清末著名愛國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也已取得相當成就。不僅曾國藩的兒子個個成才,曾家的孫輩還出了曾文鈞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有影響的教育家和學者。曾國藩對其三弟曾國荃的勸導最多,曾國荃不負其望,后來仕途通達,成為清朝大臣。據有關調查統計,當今曾國藩的后代遍布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且多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有的還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在曾國藩的家鄉,曾國藩的治家思想和方法,從清末到民國,從富家到貧民,從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眾,都曾把曾氏家訓奉為至寶,曾氏教育觀對人們的影響,我們可以用一些事例加以說明。錢穆評述說:“道、咸之際,有曾國藩家書家訓,乃以書信親教弟與子,此乃一種家庭教育。”[注12]馮玉祥以曾國藩“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的名言,常常教育其部屬應該隨時警惕;蔣介石對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觀很重視,視曾國藩家書為至寶。據傳,每當有人詢問家庭教育的問題時,蔣介石往往回復“閱曾文正公家訓”某月某日即可。從上述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系統的家庭教育理論和方法,不僅與中國士大夫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官僚、政客中的一部分人,甚至有些軍人亦以此教育下屬、子弟及軍隊士兵,其影響至深至遠,出乎曾國藩本人意料。
注 釋
1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1264
2 同上:251
3 同上:276
4 同上:264
5 同上:267
6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二.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1319
7 同上:66
5 同上:83
9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教子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10 劉毅正、劉曉霞.求闕齋日記類抄(卷上).北京:金城出版社,1996:46
11 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240
12 錢 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1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126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