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家庭教育課程的實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庭教育課程,對象應該面向家長,家庭教育課程的理念是以家長為教育主體實施科學育兒的教育模式。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幼兒家庭教育的現狀、挑戰及家庭教育課程的實施。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課程實施;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15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44
2015年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給孩子適宜的愛”,旨在通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宣傳,讓家長認識兒童,關注兒童的行為并理解兒童,與兒童一起成長。
一、家庭教育課程開展的現狀
(一)家長重視幼兒園教育多于重視家庭教育
從“學區價值”看,家長幼兒園關注的點大到辦園水平、園所發展趨勢,小到班級保教人員的業務水平。大多數家長重視學校教育,且年輕化的家長更趨向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從教師對未入學幼兒進行入學前家訪看,行為習慣養成、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等出現比較大的差異,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的幼兒行為習慣比較好,生活自理能力強,入園后對班級規則適應比較快,集體活動及游戲中表現的專注力、細心、自信心等良好學習品質比較突出。
(二)“被動式”家園合作現狀為日常
雖說家長是教育的參與者、合伙人,但對于家庭教育這個問題,教師沒有責任與義務來承擔,家長應該告別“只要是教育就應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這種錯誤觀念。家園合作的口號呼喊多年,還是呈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學校使勁拉扯,家長被動接受。例如,幼兒園開展豐富的活動指導家庭教育、密切家園合作,有專家講座培訓、親子游戲、觀摩活動等,部分家長不參加或請人替代,甚至參與過程中也表現出不積極的被動狀,平時教養幼兒以老人完全替代的不在少數。
(三)“問題”幼兒數量增多,家園教育有斷層
從入園現狀的調查情況來看,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利導致的幼兒行為問題呈逐步上升趨勢,就拿特殊癖好來說,某一個小班有36個幼兒,開學初要帶小被子、玩偶上學且不離手的孩子有4個,吃飯、上課、游戲、睡覺、外出活動都不肯放下,一旦離開便不安且哭鬧不止。從家長處了解,幾乎都是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家長認為不要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的。這些“特殊行為”的背后往往是家長陪伴的缺失,幼兒對這些物品的依賴取代了對親情的依賴。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親子互動不斷形成親子依戀關系的時刻,家長卻以避免哭鬧為目的,用物品加以安撫,久而久之,便形成特殊問題,再想試圖切斷孩子對物品的依戀,則須花上更多時間與精力干預與矯正。
二、家庭教育課程面臨的挑戰
(一)家長理念固化,受自己童年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
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后,家長群體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均呈現多樣化趨勢,初生家長與二孩家長年齡相差幾歲到十幾歲的比較多,甚至有差二十歲以上的,就家庭教育課程的實施推廣來說會面臨比較大的障礙,年齡偏大的家長思想固化,往往會受自身童年家庭教育的影響,在當下社會變革、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還沿用祖輩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普遍認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品”,這樣的權威性親子關系是常態。當孩子犯了錯誤時,不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理性對待孩子的犯錯,而是使用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法。其次,家長群體中,這些年齡大的家長很多有兩個孩子,“大寶照書養、二寶當豬養”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放任式的教育導致的一些弊病顯而易見。
(二)代際教育影響,一定程度上干擾正常的家庭教育模式
代際教育問題是家庭教育問題中比較常見的干擾。這一代孩子的父母自身是獨生子女的很多,祖輩對他們的教育比較嬌寵。而且很多家庭因為孩子父母的工作原因,完全由祖輩在承擔幼兒的家庭教育,雖說有一部分有知識有文化的高素養祖輩有比較高的覺悟,但絕大多數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隔代教育問題上暴露出比較多的問題:毫無原則地寵溺驕縱;與孩子互動方式簡單;關注生活方面遠遠多于關注個體發展……如此循環往復,難以改變現狀。
(三)缺少強制性,模式較模糊,推廣有難度
一個家庭中,家庭教育是否發生、是否科學合理地進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發生頻率及效果無法計算,也無法用某種量化標準來界定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只有當某個孩子出現一些比較明顯的個性問題、習慣問題等時,才考慮到是否因家庭教育問題而產生。社會層面目前也無法通過強制行為,為準家長們提供專業的培訓課程。
三、家庭教育的創新模式
(一)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機制
學校機構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機制,通過新生家長會、家長學校、學校網站、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形式,將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方法等進行宣教,更多是將優秀家庭教育案例進行推廣。
(二)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
學校機構建立一支專業指導團隊,由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家長工作骨干教師、家長志愿者等成員組成。明確工作室的基本職能和基本分工,通過問卷、量化分析等手段每學期排查各班家庭教育現狀,依據排查結果或主動尋求指導的家庭進行家庭定制矯正方案,按計劃給予輔導,做好個案跟蹤,靈活調整矯正計劃。
(三)社會保障家庭教育管理機制
設想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社區將家庭教育納入終身學習,須定期進行學習,不同時期完成不同的學習內容,如可分為0-1歲新生兒家庭教育課程、1-3歲低幼兒童家庭教育課程、3-6歲兒童家庭教育課程、義務教育(小學)家庭教育課程、義務教育(中學)家庭教育課程、青春期家庭教育課程……內容有必修課、選修課,將家長的學分與個人信用、保障機制掛鉤。社區開設“家庭教育門診”,主要針對0-3歲嬰幼兒家長提供專業指導,通過發放宣教手冊、新手家長上路指南等進行宣教,必要時通過入戶指導、案例指導等進行干預和指導。
參考文獻:
[1]郭瑞仙.試論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J].東西南北(教育),2017(2).
[2]王梅.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1(11).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王亞琴(1979.5— ),女,漢族,江蘇昆山人,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家庭教育指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