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校離退休工會組織挖掘校史資源助力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利用校史資源進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議的重要載體。本文厘清了傳統校史叢書敘述方式與青年教職工口味不匹配不協調的矛盾,并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史叢書《光輝歷程》為例,構建了新時代下校史系列叢書的再編輯結構,以離退休工會組織為推動平臺,提出校史資源助力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喜聞樂見的途徑。
  關鍵詞:校史;工會組織;青年教職工;思政
  當前,隨著社會思潮的多元化,青年教職工在受教育受關愛這個核心問題上也發生著重大變革。主觀上講,與過去相比較,如今的青年教職工個性更加張揚,思想更加活躍,更加愿意尋求多樣的選擇和寬廣的空間??陀^上講,“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時代已經到來,并受到青年教職工的青睞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其對青年教職工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以及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都帶來了深刻影響,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校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高校離退休工會組織,研究如何真正以青年教職工為中心,以自身獨特優勢將校史故事講得創新有趣,讓青年教職工在閱讀中得到啟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校史資源對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的意義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教職工,尤其是青年教職工,高校的長遠發展更是離不開教職工愛崗敬業的風范、嚴謹的教學態度,刻苦鉆研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而青年教職工因其價值觀不穩定、思想不成熟、科研生活壓力大等現實問題,難免會在課堂中將有偏差的言行舉止、政治立場等傳輸給學生,違背立德樹人的使命,所以對青年教職工進行思政教育勢在必行。
   高校歷史是在漫長辦學過程中積淀、選擇、凝練師生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而形成獨具風格的人情校象記載,具有很強的代際傳承、橫向輻射性和教化育人的功能,對于思政教育具有特殊的意義。布迪厄在“場域理論”中指出,每個人都有以某種方式進行感知、感覺、行動和思考的慣習,這種慣習通常以無意識的方式內化為人自身的日常思想行為[1]。而校史資源相對于其他思政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更富針對性和有效性,能促進大學精神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2]。
   將校史教育融貫于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中,既可以增強青年教職工的歸屬感與榮譽感,又可以以教職工的育人功能向學生傳承、傳播、教化。所以,以怎樣的“表達”來實現其思政教育功能,是目前校史教育適應新形勢、有效覆蓋青年教職工的現實需要。
  二、離退休工會組織利用校史助力青年教職工思政的現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的歷史與中國革命緊緊相連,她為革命斗爭奪取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極具教育性的校史資源。利用其思政導向功能,可以使青年教職工從中感悟到大學精神,引導其立德樹人思想的養成,進而感染到學生,形成全校愛校的風氣。
   (一)校史資源在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的應用現狀
   長期以來,離退休工會組織積極響應《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6〕3號)精神,注重發揮離退休干部的獨特優勢,傳遞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依托老教師、老戰士、老專家、老模范、老干部等組成的“五老團隊”,以《西電往事》采訪、交流座談會、《光輝歷程》捐獻贈閱、網絡定時更新校史為主,發揮老同志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優勢、專業優勢和經驗優勢。
   其中,《光輝歷程》是在西電黨政的支持下,由學校離退休工會組織牽頭、多部門配合編輯完成的校史系列叢書。該書總字數160萬字左右,收錄了西電創建以來,曾在此工作、學習過的同志們撰寫的回憶錄,是以史料匯編為經、時序編年為緯的編年史體。在全校師生思政教育中發揮著一定作用。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校史系列叢書作為青年教職工了解學校歷史的重要載體,提供了可供追溯的學校文化養成變遷。隨著媒體資源及書籍類型的豐富,傳統的流水敘事型校史叢書已不能滿足青年教職工的需求,閱讀興趣普遍不高。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重視口述歷史的記錄,忽視對細節的整理。大部分校史叢書注重內容的求全求大,主旨不突出,人物個性不鮮明,敘事乏味,可讀性不強;二是重視對學校往事的挖掘,忽視對近年來重要人、事、物的挖掘。如《光輝歷程》主要講述革命時期西電的歷史,讓人在閱讀時產生時代隔離感;三是重視紙質材料的匯編,忽視新媒體環境下的再創作。形式單一、缺乏交流互動,使得校史傳播面較為狹窄,受眾面不廣;四是重視個人的單獨敘事,忽視故事的有效串聯?!笆率氯巳私灾v到,事事人人未講明”,許多校史系列叢書以人物個人回顧為主,這就會導致同樣的故事分布在不同的人物敘述里,使故事缺乏結構性,稍顯支離破碎,不利于全面看待該事件在學校發展中起的作用,讓人在閱讀時產生疑問。
   以上種種,限制了校史叢書的可讀性和傳播力度,造成了傳統校史叢書敘述方式與青年教職工閱讀口味不匹配和不協調的矛盾,不利于在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
   三、《光輝歷程》再編輯的新構想
   為了提升工作的效度、力度和廣度,應深入挖掘承載著學校精神的人、事、物,將傳統的以史料匯編為經、以時序編年為緯的編年史體改編為以人物為經、故事為緯的碎片編事體[3],并用當前流行的語言和方式講好校史故事,拉近時空距離,讓思政教育更接地氣,讓教職工在了解校史的過程中更受教育和啟發。
   (一)再編輯框架
   “姓黨·愛國·為民”是西電永恒的生命特質,也是西電的時代特色,更是西電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目標和方向[4]。故可將《光輝歷程》由編年敘事體進行史實更新,并重新分為“姓黨·愛國·為民”三個部分。
   (1)“姓黨”方面主要體現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
   西電是由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締造的我黨我軍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其辦學史與中國革命史、中國電子高等教育史和民族電子工業發展史一脈相承。在革命斗爭中,西電人以通信本領為實現革命最終勝利做好保障;新中國成立后,以培養國防現代化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在張家口開始正規化大學建設;1958年,遷駐西安,開啟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辦學征程。故此部分可圍繞“半部電臺起家”“長征路上辦學”“作戰前線聯絡”“西遷古城西安”“校名變更歷程”等方面挖掘出具有閃光點的人、事、物,并對其進行再加工,著重體現與共和國同行的特色。    (2)“愛國”方面主要體現獻身國防開展科學研究
   革命戰爭時期,西電為人民軍隊培養多數通信技術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又創建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一批新的專業,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與電子信息行業發展,奠定了獨特的軍民融合IT行業領先地位。此部分可挖掘雷達、通信、信息安全等各類技術領域,“天眼”FAST、嫦娥探月、“逐日工程”等各類重大工程背后的西電故事和專業特色,并可將其引入相關課程的開課導讀,著重體現西電瞄準國家需求的特色。
   (3)“為民”方面主要體現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下,西電人告別課堂奔赴戰場、脫下軍裝投身國防、服務陜西人才培養,逐步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故此部分可對服務陜西發展數據、人才培養數據、科研成果貢獻數據等作以解讀,對知名校友在校軼事及發展成就作以梳理,對教職工愛校愛家愛生的故事作以挖掘,以讀者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進行再采訪與再創作,著重體現西電人才培養體系中愛國為民的情懷。
   (二)再編輯具體實施內容
   (1)再編輯實施平臺
   高校工會組織是與教職工聯系最為密切的組織,而離退休工會組織是與老同志,尤其是經歷過學校發展變遷的老同志接觸最為頻繁的組織,在校史叢書進行再編輯過程中具有天然的優勢性,老同志的“活字典”身份積累了大量可得及可校對的素材,便于進行基于史實的故事創新。
   (2)再編輯實施方法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利用文獻法、調研法、訪談法等對校史資源作以系統性梳理,全面解構校史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客觀理性進行藝術加工。
   一是立意出新,增強針對性。西電已建校88年,很多故事耳熟能詳,如何做到不吃“炒剩飯”,不走回頭路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應深挖具有歷史縱深感和時代意義的故事素材,找出其中具有閃光點的人、事、物作為切入點,克服流水賬的敘事形式,有意將故事與時代碰撞,與思政教育同振共頻,增強現實針對性,讓青年教職工產生思想共鳴。
   二是視角獨特,文風清新。絕大部分校史素材關注的是人,其實在辦學過程中,很多設備、建筑、題詞也有自己的故事,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石碑、“艱苦樸素”題詞、蘇聯式主樓等背后的故事,可借鑒《如果國寶會說話》敘事方式與語言風格,以物為第一人稱,注入年輕人追捧的互聯網元素,用想象力擊退枯燥,實現與讀者的平等對話,達到創新引領思政的目的。
   三是基于史實,多元創作。當歷史事件以寫故事的手法還原后,便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創作出以校史為腳本的話劇、小品、漫畫、微電影、微紀錄片等,以特色鏡頭擷取歷史長河中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利用文學力量的推動,編、導、演出西電精神,立體再現有血有肉有情懷的人物形象,讓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走進青年教職工內心。
   四是秉持初心,持續策劃。校史對學校發展軌跡的記錄是個動態、變量的過程。校史傳遞的既要有學校創建的歷史,也要有近些年的發展史。所以不僅可以通過老同志挖掘老故事,也可以通過在職教職工挖掘新故事,建立校史故事創作長效體系,讓青年教職工更有代入感,反哺學校中心工作,持續講好老故事。
  四、再編輯后融入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的途徑
   一是融入青年教職工入職教育。將傳統講座報告的形式轉變為線上線下并舉,線上以“互聯網+”思維為行動指南,通過觀看書籍、影片、網絡策展等方式,做到人機互動,符合青年需求;線下通過與故事親歷者座談交流,以真人真事的敘述加深對校史的理解,產生共鳴。
   二是融入青年教師課程備課。青年教師不僅是校史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應自覺擔當育人使命,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在課程思政領域創新探索。如某學科或專業與西電有著歷史淵源,便可在備課中加入此部分史實,作為課程導讀,以此提高學生上課興趣,將學習的層級從“技”提升為“道”,在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同時也啟發教師對所帶課程的感悟,共同打造思政教育的“同心圓”。
   三是融入青年教職工文化體育生活。思政教育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膳浜现匾獣r間節點,以主題策展、話劇觀看、小品表演、主題實踐等形式讓青年教職工積極參與校史的再創作中,鼓勵他們結合重要時事政治和熱點問題主動發聲,進而提升思政水平。
   校史的傳承離不開創新,高校離退休工會組織也要抓住新時代下實現校史育人的歷史使命,深入探索和實踐新時代講好老故事的新方法和新途徑,讓老故事搭上信息化快車,為青年教職工思政教育帶來疊加甚至裂變的效應,助力高校深化改革。
  [參考文獻]
  [1]皮埃爾·布迪厄, 華康德, 布迪厄, et al. 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2]郎琦, 張金輝, 賈巨才. 校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以河北北方學院為例[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31(6):97-100.
  [3]劉碧珊. 校史研究的新構想——基于敘事學理論的“文化校史”觀[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35(2):107-111.
  [4]鄭曉靜. 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紀念遷校60周年主題峰會上的講話[EB/OL].(2018-10-30).https://news.xidian.edu.cn/info/2106/201769.ht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988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