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魏晉政治環境中的玄學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魏晉的政治環境對魏晉玄學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遵循學術界通常采用的觀點,將魏晉玄學的發展劃分為正始玄學、竹林玄學與獨化論玄學三個階段。相應的,這三個階段分別是在魏初、高平陵政變后以及西晉建國之后三個時期形成的。兩條發展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相關性。本文意在闡明政治環境、玄學家們的政治態度及其哲學思想之間的這一內在邏輯關系。
  關鍵詞:魏晉玄學;政治環境;正始玄學;竹林玄學;獨化論
  魏晉之際,社會政治的核心需要是實現由亂轉治。魏晉思想家們面對各自所處的政治環境,在哲學理論層面上對這一時代問題進行探索,這是魏晉玄學形成的原因之一??v觀魏晉時期玄學理論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部分:一是魏初以王弼為代表的正始玄學時期;二是以嵇康為代表的竹林玄學時期;三是西晉以郭象為代表的獨化論哲學時期。①以下將從這三個部分探析魏晉之際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各時期玄學家們所持的政治態度與思想觀點,分析他們思想的內在哲學理路。
  一
   曹魏初期,國家面臨著漢末遺留下的政治問題,即國家政權與強宗豪右、大姓名士之間權力的矛盾沖突問題。曹魏依靠強宗豪右的勢力掌權,之后便需要控制他們的權力,因而形成了二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魏文帝實行九品官人法,這一選官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二者的矛盾,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正始玄學家王弼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得到了大將軍曹爽的支持。在這種寬松的政治環境中,正始玄學得以發展。
   王弼認為圣人(君主)的為政之道是“無為而治”。他在注釋《老子》第六十三章時指出,“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雹谝詿o為、不言、恬淡的方式治理國家,這是君主所能達到的極致。此外,在王弼看來,君主采取各種措施調和社會矛盾,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君主被現象的“多”迷惑,而看不清本體的“一”。比如,魏文帝改變選官制度以調和君權與士族之間的矛盾,王弼認為這是“舍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③,理想的君主懂得“無為”的道理,善于以“無”治理天下。
   既然君主“無為”,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則必定存在“有為”的一方作為補充,這樣才能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王弼認為,理想的社會是“賢愚有別,尊卑有序”的。他在注釋《比卦·九五》是指出,“(君主)居尊以柔,處大以中,無私于物,上下應之?!雹芫魈幹袩o為,不以私心加于萬物,而有“上”“下”相應。這里的“上”指天道,而“下”則是指臣民??梢姡粋€理想的社會需要君主遵天道而行“無為而無不為”,天道在運行中發揮其“大化流行”的作用;而在下位的臣民們積極有為以應君主,這樣的社會必然是穩定的,同時也是天人合一的。
   王弼以玄談的方式,思辨的探究天地萬物的本體,認為這一宇宙本體是“無”,“無”又生“有”。他為什么要談論天地萬物本體的“有無”呢?這與其政治態度之間有聯系的密切。王弼所論“無”即是“自然”,“有”即是“名教”,在這個意義上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張?!懊獭贝碇F實的王權,而“自然”則是強調合理性,這一主張即是在哲學層面上論證名教統治的合理性。王弼的其它哲學命題亦是在這一邏輯上建立起來的。如“崇本舉末”這一論題,“無”即是本,“有”即是末,二者皆不可偏廢,這亦是一種調和論的態度。王弼持這種態度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處于寬松的政治環境中,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當權者的支持,他自然是要為名教的合理性辯護的。
  二
   竹林玄學家嵇康與正始玄學家王弼本是處于同一時期的人,不同的是王弼生活于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中,而竹林玄學家們則又面臨著極為嚴酷的政治環境,因而他們的政治態度及哲學理論又發生了轉向。高平陵政變后,國家實際權力的掌握者由曹氏轉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氏將名教之治作為其政治基礎,黨同伐異,以鞏固自己的權力。在這一政治環境中,正始玄學家們所希望的理想政治基本上沒有實現的可能,理想與現實之間面臨著強烈的沖突。
   嵇康的自然論玄學思想本是從何晏、王弼的貴無論的玄學思想發展而來的。竹林玄學前期政治環境相對穩定,因而這種調和“自然”與“名教”的溫和理論盛行于世。隨著政治環境發生變化,嵇康等竹林玄學家對于司馬氏打著名教的幌子行篡位之實的行為極為失望,又不屈服于這種高壓政策,憤然走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路。嵇康指出,“仁義務于理偽,非養真之要術;廉讓生于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酥嫘詿o為,正當自然耽此禮學矣。”⑤仁義與謙讓等名教所尊崇的美德都是人為規定的,并不合乎自然。“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也并非不好。此即是他對于當時政治的反叛。此外,嵇康對于名教的反叛還體現在他對于君主的批判中。萬繩楠先生指出嵇康認為君主是“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人,人類社會中不能合于自然之道的事情,皆是君主要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有為的結果。這種批判在當時是十分有超前性的。⑥
   但嵇康并非反對君主制。雖然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但這只是一種無奈之舉,他的真實的理想是希望形成“名教”與“自然”相調和的君主之治。也正是因為他抱有這樣一個政治理想,他才會對現實產生失望,從而在行為上走向理想的反面,在理論上也排斥當時現實存在的“名教之治”。他對名教的這種徹底的反叛,也與他的政治立場有關。他作為魏國姻親,本身即處于司馬氏勢力的對立面,面對司馬氏虛假的名教之治,他痛恨之極,更不可能與其同流合污。在這個意義上,嵇康徹底反對的是虛假的名教政治,而他的內心深處仍然為理想君主保留了一席之地。
   既然通往政治的路已經注定走不通,嵇康轉而在哲學層面上試圖探索一條精神出路。不同于王弼以理性思辨探討天地萬物的本體的方式,嵇康是以個人精神與“道”合一的方式探討天地萬物的本體。他寫作《養生論》《聲無哀樂論》等文章,從個人自我的性情、精神感受以及養生理論等方面出發,以求達到個人與世界本體的合一。這種重感受的精神之路,體現出嵇康個人高潔的品格、廣博的學問以及他心中的矛盾。   三
   郭象的一生見證了西晉的建立與動亂。西晉建國伊始,政治環境經歷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這段十分短暫的和平期使上層貴族們對于他們所處的政治環境盲目樂觀,從而形成一股浮夸虛無的玄學風氣。和平期度過之后又開始了長時間的戰亂,如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和破壞性更大的“永嘉之亂”。郭象希望從理論上探求一條理想的政治道路。魏晉玄學的思想內容雖然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其基本精神是不變的,都是對于時代發展和政治需要的探索和回答。郭象提出獨化論玄學,標志著魏晉玄學在理論上達到圓融。
   郭象支持君主制,他認為:“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雹呋蛟S郭象受政治現實的影響,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君主來行使統一的王權,國家就會陷入混亂,這是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下的一條鐵律。那么國家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君主呢?郭象指出君主的治國之道有二:一是君主應當奉行“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萬物皆得性謂之德。夫為政者奚事哉?得萬物之性,故云德而已也。得其性則歸之,失其性則違之?!雹嗨^德即是萬物各得其性,因而君主之德即是維護這一秩序。郭象反向論述這一道理,“夫物之形性何為而失哉?皆由人君撓之以至斯患”⑨萬物為什么會失去各自的德性呢?是因為君主在政事上有為的結果。君主有為,萬物則不能按照自己的性分自然發展,因而這種自洽的狀態便會受到破壞。更具體的體現為,“夫在上者患于不能無為,而代人臣之所司,……則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雹饩魈热舨荒茏龅健盁o為而治”,代行臣下的職能治理國家,會使臣下失去其職能的本分,君主反過來也會受到束縛,國家由此陷入混亂。二是指君主治國應當因順在下位者。“吾一人之所聞,不如眾技多,故因眾則寧也。若不因眾,則眾之千萬,皆我敵也”(11),君主一個人的所見所聞是有限的,因而不能以一己之見治國理政,需要因順眾人之技。否則便與眾人站到了對立面。
   郭象對君主的職能進行探討,仍是希望構建合理的社會秩序。要達成這一理想,不僅君主要做到無為,臣下也積極要履行自己的職責,都要完成自己的職分所規定的事情。這種職分也是事物概念所內含的性分,人實踐道德就是實現這一性分。郭象的政治主張與王弼相似,都認為君主無為,而臣下應當有為,但二者卻有實質性的不同,這種不同鮮明體現在其哲學層面上。
   王弼認為天地萬物的本體是“無”,這是一種抽象的思辨的概括。而郭象則認為任何“無”或“有”都無法成為天地萬物的本體,萬物存在的原因就在其自身之中,“名教即自然”即是他這一觀點的體現??赡苁鞘墚敃r虛浮風氣的影響,他認為王弼所論之“無”是“空無”,因而不能生成萬物,裴頠之“有”是個體的“有”,因而不能成物,“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形。”(12)因而他取消了這種“無”與“有”的對立,主張各個事物都有自己的性分,自生、自足、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獨化。但它們又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各個事物“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13),由個體的和諧而最終達到整體的和諧。這種和諧就是玄冥之境。因此,郭象認為,社會區分為尊卑貴賤、君臣上下的等級是一種當然之理,是不可改變的,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性分不同,“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保?4),因此,等級是合理的,并不破壞社會整體的和諧。
  [注釋]
 ?、俑叱筷栒J為魏晉玄學的發展階段分為四期,即增加了第四個時期“玄佛合流”階段。本文采取學術界通行的三段分類法。
  ②[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第169頁。
 ?、踇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第100頁。
 ?、躘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周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第38頁。
  ⑤[晉]嵇康:《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
  ⑥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08頁。
 ?、遊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人間世注》。
  ⑧[晉]郭象:《論語體略》。
  ⑨[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則陽注》。
 ?、鈁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天道注》。
 ?。?1)[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在宥注》。
 ?。?2)[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齊物論注》
 ?。?3)[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大宗師》。
 ?。?4)[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養生主注》。
  [參考文獻]
  [1]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
  [2]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周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版.
  [3]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版.
  [4]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
  [5]余敦康.魏晉玄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9888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