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心理脫貧實效性的調查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貧困”一詞對應的是經濟概念,放在心理學領域中,或許不夠貼切。但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和現實表現來看,“心理貧困”的現象不在少數,即心理資源貧乏、自我效能感低、主觀體驗差、積極行為少、三觀扭曲、叛逆的學生。本課題旨在研究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心理脫貧的時效性。
  關鍵詞:義務教育階段;心理貧困;貧困生;時效性
  經調查研究發現解決貧窮不僅要“精神脫貧”和“物質脫貧”,還要“心理脫貧”。目前,心理健康已成為脫貧的一個重要參數,面對急劇的社會變遷引發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心理疏導工作尤為重要。當今社會節奏快、競爭強、壓力大,給孩子們帶來挑戰的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更多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帶來心理上的各種不適應?!靶睦碣Y源豐富”的學生充滿實現目標的信心,遇到困難能夠做出積極的歸因,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采取積極的行為面對挫折和困境?!靶睦碣Y源貧乏”的學生則表現為心理活動質量低,積極行為缺乏,容易出現不理智乃至犯罪行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幫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進而,構建健康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因此,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心理脫貧”研究,創新應對部分學生心理資源缺乏的現狀,形成其積極的人生態度,意義重大。
   一、心理貧困問題及表現
   (一)人際關系方面:缺乏社會能力、交際困難、自我封閉、自卑多疑
   人際關系的好壞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且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缺乏社會能力主要是指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表現為不主動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能力差;遭遇挫折后,易出現自我隔絕或封閉的狀態,不能接受他人或被他人接受,逐漸陷入惡性循環中。部分內向學生還會產生失落感、陌生感和心理閉鎖;有暴力傾向的學生也是此類的代表,他們不能準確判斷他人的動機和情感,容易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有時甚至存在仇富心理,使其背負有更多的心理包袱,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系統。
   (二)自我意識方面: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差距,并缺少自我肯定
   從自我發展的角度來看,在自我認識和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差距,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于這類學生必須合理協調兩者間的差距,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自我意識缺乏、自卑、焦慮、抑郁以及行為問題。
   (三)心理危機,成就動機方面
   心理貧困學生的危機主要表現為出現自殺的意念和行為。自殺指的是是主體自主采取各種手段以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目前心理學界將自殺分為兩種:第一類為沖動性自殺,也稱情緒型自殺,常因爆發性激情引起。第二類是理智型自殺,它是在經過長期的自我評價和體驗,進行了充分的推理和判斷之后,逐漸萌發的自殺念頭,并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自殺的準備后采取自殺的行為。成就動機是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完成某項有價值或者重要的任務,以達成追求成就的動機。一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缺乏相應的壓力和目標,專業發展動力不足,學習熱情不夠,精力投入有限;一部分學業不良的學生,學業落后讓他們冷漠、逃避,處于學習無興趣、無積極性、無目標的心理狀態。
   二、心理貧困的成因
   (一)家庭貧困,經濟拮據
   一般來說,貧困學生比非貧困的學生承擔著更多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這樣就會造就兩類學生,一類心理嚴重扭曲,一類則十分成熟懂事。[1]他們在校期間最大的心理壓力來源于經濟上的困難。但心理貧困學生不一定都來自貧困的家庭。
   (二)個體的生理心理特點
   同樣是貧困學生,有些則由于自我評價低、缺乏自信、有較強的自卑感等而無法應對生活事件和學習中的困難,有些則不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身貧困形成的原因,將其歸結為社會的不公平,這就加劇了他們自卑等負面心理的形成。
   (三)外部環境的刺激
   貧困學生在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備受精神和身體上的折磨。雖然現在社會上也有一些慈善人士投身到教育發展中,但是他們能做的只是給予貧困學生經濟上的一部分幫助,并不能從根源解決貧困問題,甚至這種幫助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讓他們有一種被“施舍”,被瞧不起的感覺,覺得受到資助就是在承認自己低人一等。所以有些學生并不認可這種“施舍式”幫助。[2]!我們認為最能改變孩子心理的還是來自于對孩子心理關愛,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營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孩子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依舊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貧困現象。
   三、改善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探析
   義務教育階段“心理脫貧”工作是系統工程,部分“心理貧乏”的學生可能兼具上述幾類特點,只是程度存在差異,應具體甄別,進行早期干預,以避免其發生或降低其發生率。因此,要根據不同特點因人因事因時而異,才能提高干預的針對性和幫扶的有效性。
 ?。ㄒ唬┮龑ж毨W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整
   1.培養和完善人格。應當引導貧困學生主動地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質,建立健全的人格,重點培養自信樂觀、自強不息、寬容豁達、開拓創新等品質。塑造良好的性格,發揚積極的氣質特征,以健全的人格去面對生活的磨難。
   2.充分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認識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過高估計自己表現出自負,過低估計自己表現出自卑,這都會使人與機會擦肩而過。貧困學生要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要因為自己貧窮和自身的缺點而產生自卑情緒,承受過大的壓力。
   3.缺乏自我肯定的學生,可以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幫助他們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值并進行自我肯定的行為技能訓練,使他們擺正心態,不攀比、不盲從,正確剖析自己,樹立起學習、工作、社交的信心,積極走出困境。
   (二)鼓勵貧困生主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1.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手段。人只有與周圍的人不斷交流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親屬、朋友、同學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于貧困生應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有著很大的幫助,當遇到困難或疑問時,能夠及時與親屬、朋友、同學進行交流能夠使貧困學生感覺一種安全感。
   2.提高他們的交往水平,善用社會支持。要指導他們建立人際關系的技巧,幫助他們將關注點更多地投注到他人身上,學會對他人負責、主動關懷和幫助他人、主動發現他人的優點,當個體面臨難以應付的壓力情境時,樂于接受、主動尋求、善于利用他人所提供的社會支持。
   (三)心理咨詢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1.貧困學生應該在出現抑郁、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時,求助心理咨詢,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人員為其提供心理援助。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中,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講座等提升貧困學生心理素質。[2]激發貧困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在力量,使他們能有效處理和解決各種問題,樂觀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徐小娟.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2]楊啟梅.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5(05):33-40.
   *指導老師:王兆娣
 ?。ㄗ髡邌挝唬喊部祵W院 教育學院, 陜西  安康  725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293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