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體奏鳴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謝靈運和華茲華斯所處的時代和背景完全不同,但他們都是杰出的自然詩人。中西方作為不同的文化體系,所孕育的自然詩存在著質的差異,但在“自然”這一客觀主題上,兩位詩人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本文從三方面來分析他們的生命共同體共鳴。
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生命共同體;謝靈運;華茲華斯;自然詩
一、什么是生命共同體?
在18世紀以來的英國文學中“共同體觀念”(the idea of community)空前生發,由于快速“進步”給社會帶來了迷茫,人們對共同體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群起為遭遇工業化、現代化浪潮沖擊而瀕于瓦解的傳統共同體尋求出路,并描繪出理想的共同體愿景,而在其背后,不乏社會轉型所引起的焦慮,為化解焦慮而謀求對策。邁入21世紀,人類工業化文明的高速發展以及人類對經濟利益無所顧忌的追求,導致日益嚴重的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群眾生態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運動的不斷高漲,我們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生態革命。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經歷了霧霾的痛楚后,文學評論界也開始轉向生態視角,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文學詩歌,試圖從意識領域里找到緩解或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平衡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優秀的文學家、批評家大都有一種“共同體沖動”,即憧憬未來的美好社會,一種超越親緣和地域的、有機生成的、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體形式即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闭n題基于生命共同體思想的基本理念,即整體,和諧,多樣化和相互依存的原則。謝靈運道家“人法自然”的基本生存原則及華茲華斯在他的詩歌中闡發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展示了人要尊重自然,合理開發自然,善待動物,合理利用并積極保護動物,脫離自然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會造成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弘揚關懷自然,崇尚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思想,對人類追求精神生態的平衡和諧注入了新力量,繼而實現環境與人和諧統一。對謝客和華氏詩歌中生命共同體的對比研究有利于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我們需要走出詩的高雅殿堂和擺脫文本桎梏,改變文學研究對環境危機漠不關心的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視野,對人類種種社會活動采取積極參與的態度,對迫切的社會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使得文學研究和創作也能“與時俱進”,與人類社會的種種現實以及時代的精神密切結合。
二、生命共同體在謝靈運及華茲華斯詩歌中的體現
謝靈運和華茲華斯所處的時代和背景完全不同,但他們都是杰出的自然詩人。中西方作為不同的文化體系,所孕育的自然詩傳統存在著質的差異。在中外詩歌之間,存在著眾多相似的情況,這是詩人在各自國家和民族的現實生活中觀察、體驗和加工塑造的結果。兩位詩人分別是中英自然詩歌的杰出代表。他們生活的時代和所處的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在“自然”這一客觀主題上,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決定了如果人的行為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那么自然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人利用自然的程度使人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而不管社會組織如何。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有重要的意義。兩位大家很多作品與社會生態熱點問題相關,下面將從三方面來分析他們的共鳴。
?。ㄒ唬┥罱洑v
謝靈運幼年時寄養在與家一江之隔的錢塘,在美麗的話子湖畔度過他的少年時代,這期間西子湖的鐘靈毓秀孕育了他早期豐富的生態意識和審美;生于英格蘭北部肯勃蘭的小城考克茅斯鄉村湖區的華茲華斯,讀書期間經常到湖區周圍的大自然中玩耍嬉戲,游憩于秀麗的山水之間,他們少年時期與大自然結下的情緣對他們后來詩歌“情深于山水”產生很大影響。
謝靈運出生世家經歷了家族衰落,華茲華斯幼年喪父喪母從中產淪落為孤兒寄人籬下,早期的坎坷對他們創作產生的影響,歸隱促使他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孕育了自然詩生態思想的萌芽。他們一生中都遭遇了重大的社會變革,謝靈運生活在政治動蕩的年代仕途不得志,華茲華斯親歷了血腥的法國大革命,這些變革對他們的思想與創作產生沖擊,促使他們在自然中尋找平靜,從大自然中得到快樂,得到啟示,得到心靈的自由,并最終確立了他們作為自然詩人的風格。
雖然出身有高低,但兩位詩人卻均對政治懷有各自的理想,而又在現實中無由達于理想,或者在幻滅中隱遁湖畔,或者在徘徊中放跡山水。也許他們注定了不是為政治而生,注定了要在詩人這個身份上得到彼此的桂冠。也許在自然中,在對自然的詩意書寫中,他們隱隱地體會到了另一種達于人生理想的方式。第二,盡管他們有著不同的童年少年的經歷,但自然對他們卻一樣地是不吝嗇,都給他們造成了親切難忘的印象,并成為后來他們詩歌的主題,成為他們不斷要回憶或者探訪的家園,雖然他們應對自然、建立精神家園的方式并不相同。第三,雖然他們雖然主要以詩人的身份被我們所熟悉,但其實他們都可以算作是學人。
?。ǘ┧枷肱c宗教
兩位詩人都具有深刻的宗教思想背景,道教與基督教分別形成了謝靈運和華茲華斯詩歌的生態思想基礎。作為對中國傳統思想道教的繼承與發展,道教在“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之外,賦予了大自然更加豐富的內涵,教導每個人要用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也就是萬物循環、太極長轉的道理,從而使人類在大自然中獲得廣泛和深刻的啟迪。而在基督教看來,自然與人類皆是上帝的創造物,二者的關系是平等的。自然萬物是上帝的創造,同樣閃耀著上帝神性的光芒,能夠與人類心靈相通。上帝是終極精神,是世界的源泉;自然是上帝和人之間的媒介,扮演著保護者與療傷者的角色。 ?。ㄈ┳髌返姆治?
文學是人類對現實生活的審美化反映,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表現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同關系是頗為正常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關系應該是一種和諧的關系,在謝客山水詩中生態物種多元共生,自然萬物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呈現出一種“物我合一”的相融狀態;在華氏的自然詩中,自然被人們頂禮膜拜,生活在其中的人甚至試圖與之認同,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合一。而在少數情況下,尤其是當人們改造自然、重整環境的欲望無限制地膨脹時,呈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緊張的對立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歷來是中外文學作品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主題。人類的現實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但關鍵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究竟是按照客觀的自然規律來美化自然還是按照人的主觀愿望來改造自然?這無疑是兩種不同的生態觀,而生命共同體思想不反對改造自然,但更傾向于前者,人要尊重自然,要善待動物,合理開發自然,脫離自然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會造成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遠。
如謝靈運的《登江中孤嶼》:“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痹姷那傲涓嬷x者詩人如何在永嘉江中偶然發現了孤嶼山,接下來的“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用壯闊而明亮的景色對“孤嶼媚中川”的“媚”進行了生動的注解,因為孤嶼山一直沒被人發現和欣賞,故保留了原生態的美麗。另如華詩《水仙》:“……它們密集如銀河的星星,象群星在閃爍一片晶瑩;它們沿著海灣向前伸展,通往遠方仿佛無窮無盡;一眼看去就有千朵萬朵,萬花搖首舞得多么高興……”全詩以青山碧湖為背景,金色水仙為主體,動靜結合,繪制出一幅對比強烈印象深刻的山水畫,畫中的花朵、星星都處在不斷變幻的舞蹈旋律之中,并與勃勃生機和永恒的和諧相聯系。他們把自己目擊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細膩的手法以詩歌形式表現出來,盡情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向往和熱愛,客觀上提供一種人與山水融合的審美范式,的確給當時的詩壇帶來新風,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自然山水景物也由此正式進入人們視野,引發了學者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從而確立了他們在山水詩的聲譽和地位。
如堪稱謝靈運山水詩杰作之~的《石壁精舍還湖中作》。這首詩寫他從石壁精舍回來,傍晚經湖中泛舟,描繪了湖光山色的秀美晚景,很像一篇簡短的山水游記。詩中沒有明顯強調詩人的自“我”,而是將自己融入景物中,不僅從時間上展示了山水的絢麗多姿,而且從空間上呈現了山水的立體景色,突出了中國詩歌“以物觀物,客觀自然”的特點。詩人將“清暉”“云霞”“林壑”以及“稗草”寫得栩栩如生,從岸邊的山林寫到天邊的云霞,從湖中的荷葉寫到稗草,觀察人微,描繪出船行湖中時夕陽照耀下的青山綠水,透出寧靜致遠之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儼然一幅動態晚景美圖。華茲華斯的山水詩杰作《丁登寺》寫于1798年,詩人獨自游覽了丁登寺廢墟附近的瓦伊河五年后,攜妹妹多羅茜故地重游。懷著對往事的深刻追憶詩人多次強調“我”再一次聆聽潺潺的小河流水,享受村舍、懸崖、山泉和果樹帶來的寧靜心境。全詩不斷表達主觀“我”的感嘆,隨后的成長使詩人幡然領悟,大自然正如他的養育者和導師,不斷教誨和幫助他。華茲華斯在詩中雖沒提及丁登寺,卻巧妙地把寺院所象征莊嚴肅穆的氣氛貫穿于詩,蘊含在詩人所為之歌唱的叢林、果園、牧場、農舍、大海、落日、高山中,濤人把自我完全放人詩里,樸實自然,詩中有我,我中有詩,時刻流露出對詩中主客分離痕跡的彌補,達到人與山水物我交融。
三、結語
“生命共同體”思想的提出以生態哲學為基礎,主要研究生物與其環境間的關系,是人與自然組成的生態系統,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及中國古代豐富的生態智慧,是人們對生態問題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和態度。在面對生態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所提出的一系列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社會等的關系問題時,人們陷入更深更廣的探索求解過程中,逐漸揚棄原有思想,產生更趨成熟和合理性的生命共同體思想。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生命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并強化,是人類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問題突出的結果,解決的是人類與自然如何共存、和諧一體的問題。
通過比較謝客和華氏詩歌中生命共同體,弘揚精神生態的平衡從而實現生態和諧,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建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Bate, Jonathan. Romantic Ecology: Wordsworth and the Environmental Tradition [M].London: Routledge.1991.
[2]Blank, G. Kim . Wordsworth and Feeling: The Poetry of an Adult Child.[M].Madison: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95.
[3]馮靜芳. 生態美學視野下謝靈運的解讀與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
[4]高彩霞,葉平.從中國古代文化探索生態美學的兩種審美取向.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
[5]江舒樺.《丁登寺》與自然的再現[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9).
[6]江建軍.華茲華斯— 一顆困擾心靈[D]. 浙江大學.2002.
[7]李文初. 中國山水詩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吳笛.人文精神與生態意識——中西詩歌自然意象研究[D].浙江大學.2004.
[9]殷企平.華茲華斯筆下的深度共同體[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10]曾建平. 自然之思: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本文系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院級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為KY2019R01。
?。ㄗ髡邌挝唬航B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015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