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鳙魚主養放養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湖北省荊門地區選擇4口池塘(總面積為7.3 hm2),進行鳙魚主養的放養模式研究。試驗分別實施了不同規格鳙魚兩次投放模式,同時搭配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和兇猛肉食性魚類(爬行類);試驗池分別投喂30%左右的鳙魚粉狀飼料與顆粒飼料,少量配施生物肥培育池塘中的天然餌料;養殖中期輪捕大規格鳙魚。結果表明,平均產量最高12 174 kg/hm2,最低6 283.5 kg/hm2,鳙魚產量占比均超過50%。1#池、4#池投喂的粉狀配合飼料,飼料成本分別為34 999.5、33 888元/hm2;2#池、3#池投喂顆粒飼料,飼料成本分別為50 334、52 614元/hm2,飼料成本差異明顯。在投入產出比方面,1#池、4#池投入產出比分別為1∶2.06、1∶1.85,優于2#池、3#池投入產出比1∶1.46、1∶1.63;所選擇的搭配品種中,草魚、鯽魚、鳊魚對投喂鳙魚顆粒飼料的2#池、3#池有一定的飼料競爭關系。研究過程中未出現病害情況,養殖水體易控,體現出鳙魚養殖在大宗淡水魚類產業中的成本優勢、市場優勢和生態安全優勢。
關鍵詞:池塘;鳙魚主養;放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S9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4-0068-06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pond polyculture modes with bighead carp Aristichthys nobilis as dominant stocking species, this work was carried out in four ponds with a total area of 7.3 hm2 in Jingmen city, Hubei province. Aristichthys nobilis with different body sizes were stocked in ponds at two different time. Meanwhile, the filter-feeding fish, herbivorous fish, omnivorous fish and ferocious carnivorous fish (reptiles) as supplementary fish species were cultured in the ponds primarily cultured with bighead carp. Fishes were fed with a ration of 30% Aristichthys nobilis powder and pellet feed, and simultaneously provided a small amount of biological fertilizer to cultivate natural food resources. Large-scale bighead carp were captu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experiment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average yield reached to 12 174 kg/hm2, and the lowest average yield was 6 283.5 kg/hm2. The production ratio of bighead carp averagely exceeded 50%. In Pond 1# and 4#, the cost of powder compound feed was 34 999.5 yuan/hm2 and 33 888 yuan/hm2, respectively. In Pond 2# and 3#, the cost of pellet feed was 50 334 yuan/hm2 and 52 614 yuan/hm2,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eeding costs between two pond culture modes. As far as input-output ratio was concerned, the ratio of 1∶2.06 and 1∶1.85 were found in Pond 1# and 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Pond 2# (1∶1.46) and 3# (1∶1.63). The feeding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olyculture species(grass carp, crucian carp, blunt-snout bream and bighead carp) was found in Pond 2# and 3#. No disease occurred during the culture period, and the water quality was easily control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isththys nobilis culture mode has advantages in cost control, market competition,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food safety in the bulky freshwater fish industry.
Key words: pond; Aristichthys nobilis as dominant stocking species; culture mode 湖北省是中國淡水養殖第一大省,淡水養殖產量多年來一直居全國首位,大宗淡水魚產量超過50%。近年來,由于大宗淡水魚養殖投入品如飼料、漁藥等價格持續上漲,加上商品魚上市集中度高,造成市場短時間內飽和,致使銷售價格下滑,以致養殖出現微利甚至虧損的情況。因此,探索大宗淡水魚放養模式、降低養殖成本、提升養殖經濟效益,已成為湖北省大宗魚類養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大宗淡水魚中,鳙魚在池塘養殖所處生態位置,是通過濾食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充分轉化利用池塘水體中的富營養化物質,起到了良好的水質調節作用。鳙魚抗病能力強。在養殖過程中,基本無病害發生,減少了藥物投入的同時,也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近年來,中國大水面全面“禁肥”后,鳙魚商品魚市場供應比例下降,市場價格高且穩定,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因此,開展池塘鳙魚主養,不僅能利用并調節池塘水質,減少藥品投入和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而且能形成一定的商品鳙魚市場供給補充機制,獲得良好的養殖經濟效益。
鳙魚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且易于養殖,但進行池塘主養并達到一定的養殖產量,單純的肥水無法實現產量要求;對放養模式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還須充分考慮池塘生態位各品種的選擇與搭配。因此,2017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承擔的項目——湖北省現代漁業創新技術特派員服務荊門工作站、國家大宗魚類技術產業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結合張從義等[1]2016年在洪湖大同湖進行的池塘鳙魚主養試驗,在荊門市所在轄區內的漳河新區、沙洋縣和鐘祥市進行了池塘鳙魚放養模式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為荊門市轄區的漳河新區、沙洋縣和鐘祥市,其中,1#池塘為位于荊門市漳河新區漳河鎮的荊門市輝武家庭農場;2#池塘為位于荊門市漳河新區漳河鎮的荊門市漳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3#池塘為位于荊門市沙洋縣后港鎮的荊喬水產養殖有限公司;4#池塘為位于荊門市鐘祥市文集鎮聯合湖養殖場的湖北興祥食品有限公司。
1.2 池塘條件
1.3 魚種投放
供試鳙、鰱、草魚、青魚、鳊、鯽魚、黃顙魚均在試驗當地就近購買;大口黑鱸、雜交鲌魚種購自武漢市;中華鱉購自鐘祥市。鳙魚在整個養殖周期中分兩次輪放,其他配養魚類采用一次性投放的方法。魚種投放時采用3%~5%的食鹽溶液進行魚體消毒。
1.4 生產管理
1.4.1 飼料投喂 1#池塘采用搭設浮框食臺的方式,粉狀飼料人工投入浮框中;同時在池埂外側種植飼草投喂;2#、3#池塘利用投餌機投喂料徑3 mm的鳙魚顆粒配合飼料;4#池塘用Ф110~Ф125的PVC直管及配套彎頭,焊接成一個3 m×3 m規格的浮框,浮框完全密封無滲漏。在浮框上用鐵絲或尼龍繩扎出網片受力點,再用網目為60目的網片將浮框內空封閉,形成一個中間微微下沉的內封閉式浮框飼料臺,然后將鳙魚粉狀飼料投入浮框網片中。鳙魚粉狀飼料在浮框中浸濕后散入池塘水體中速度較緩慢,最大限度減少了飼料浪費;同時因浮框面積較大,鳙魚粉狀飼料在浮框中浸濕后散入池塘水體中的面積也相對較大,避免了投飼區水體混蝕,避免形成局部缺氧。
人工配合粉狀飼料配方為魚粉、餅粕、三等粉、麩皮、米糖等;粉狀飼料與顆粒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均為30%。
1.4.2 水質調節 養殖前期保持水位1.2~1.5 m;養殖過程中逐漸加水,在6月15日后將水位加至2 m的最大水深。
1.4.3 病害防控 養殖期間做好水質調節管理,適時加注新水和更換部分池水;部分試驗池塘進行殺蟲處理,同時全池潑撒生物制劑進行水質和底質調節。各試驗池塘水質調節與病害防控記錄見表5。
2 結果與分析
2.1 捕撈與銷售
鳙魚采取輪捕的方式進行,捕大留小,降低池塘中魚的密度。其中,1#池輪捕時間從5月20日開始,一直持續到干池起捕,每次輪捕數量較少,50~150 kg不等;在進行鳙魚輪捕時,還將達到商品規格的鯽魚一起上市。2#池共進行了一次輪捕,時間為7月19日,存塘魚類在年底一次性起捕上市。3#池輪捕時間從4月26日開始,一直持續到9月23日。4#池共進行了一次輪捕,時間為7月26日,存塘魚類在年底一次性起捕上市。各試驗池塘產量與銷售情況見表6至表9。
2.2 鳙魚產量比例
2.3 養殖經濟效益
3 討論
3.1 鳙魚放養規格
池塘鳙魚主養,鳙魚的放養分兩次進行[1-3,6],第一次投放0.6~1.0 kg/尾的大規格越冬魚種,第二次投放3~8 cm/尾的夏花或小規格越冬魚種,使池塘中鳙魚規格形成梯級,利于養殖中期進行輪捕上市,為小規格鳙魚的生長提供生長空間。在本研究4個試驗池塘中,輪捕的平均規格在1.88~2.20 kg/尾,均達到了上市規格。1#池、2#池第二次投放的規格較小,干池起捕的平均規格在0.46~0.82 kg/尾,成本核算后轉塘暫養,作為下一年度養殖的大規格魚種;3#池、4#池1.6~2.1 kg/尾,當年達到上市規格。試驗證明池塘主養鳙魚結果和效益的好壞主要取決于鳙魚魚種放養的數量和規格。
3.2 搭配魚類的種類、規格與數量控制
本研究所選擇的搭配魚類種類[1,2]在食性上包括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和兇猛肉食性魚類。1#池、4#池均投喂的粉狀配合飼料,飼料成本分別為34 999.5、33 888元/hm2;而投喂顆粒飼料的2#池、3#池,飼料成本分別為50 334、52 614元/hm2;飼料成本差異明顯[4,5]。在投入產出比方面,1#試驗池投入產出比1∶2.06,4#試驗池投入產出比1∶1.85,也優于2#試驗池投入產出比1∶1.46和3#試驗池投入產出比1∶1.63。所選擇的品種中,草魚、鯽魚對投喂鳙魚顆粒飼料有明顯的飼料競爭關系,應當充分注意搭配放養草魚和鯽魚的數量和規格[3,7]。 在搭配種類中,營底棲魚類如黃顙魚、鯽魚、鳊魚、青魚在清除殘餌的同時,也能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餌料生物,增加池塘魚產量[6,10];在養殖過程中,利用兇猛肉食性魚類、爬行類控制池塘中的小型野雜魚類,避免與養殖品種爭食、爭氧、爭空間,還可獲得一定產量的高檔魚類,降低養殖成本、增加養殖效益。
3.3 病害防控
本研究在養殖期間未發生病害,與鳙魚病害少有關[9]。在大宗魚類養殖過程中,病害發生率較高的草魚在本研究中也無病害發生,與草魚的規格和數量有關。本研究中1#試驗池草魚投放密度最大,為1 155尾/hm2,規格最小,為150 g/尾。搭配少量草魚,控制并利用池塘中的天然水草,充分利用試驗池塘水體空間。
3.4 模式分析
鳙魚是中國傳統養殖品種,在池塘養殖中主要以濾食水體中的浮游動物,起著水質調節作用,一直被作為搭配品種進行投放[1,3]。在養殖大宗商品魚的池塘中,鳙魚產量占整個商品魚產量的10%左右[10,11]。本研究充分利用鳙魚病害少的優點,養殖期間減少了病害防治的藥物使用量提升了商品鳙魚的質量[9,10];試驗過程中采用少量施肥培育浮游動物的同時,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并結合輪捕輪放的養殖方式,使鳙魚的產量占比超過池塘總產量的50%以上,實現了鳙魚主養;并利用了湖北省水產品市場6—9月[12]鳙魚價格高企的周期性,養殖經濟效益明顯。
4 結論
適宜于主養鳙魚的池塘面積0.6~1.3 hm2,池塘深度2.5~3.8 m,淤泥深度10~50 cm。在投放比例上,以鳙魚作為主養品種(產量占比≥50%)進行生產設計;鳙魚分兩次投放,第一次投放時間越早越好,規格600~900 g/尾,第二次投放時間可選擇在4—6月,規格可適當小一些,但不宜低于100 g/尾或5 cm/尾;搭配種類在食性上要求包括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和兇猛肉食性魚類,充分利用池塘水體空間和水體生產力。鳙魚飼料蛋白質含量要求達到30%,其中粉狀飼料成本優于顆粒飼料。在養殖過程中,要求池塘水體有一定的肥力,可結合施用生物有機肥進行池塘肥力調節。整個養殖期間,在做好水質調節的同時,須做好病害預防工作,同時結合輪捕的方式,降低池塘存魚量。
本研究在池塘主養鳙魚,養殖產量與其他大宗魚類的養殖產量相比并不算高,這與搭配品種的比例、試驗方法及試驗目標有關,產量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后續仍需探索驗證高產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從義,雷曉中,李金忠,等.池塘主養鳙魚試驗[J].養殖與飼料,2017(5):12-13.
[2] 徐金根,歐陽劍峰,曹 烈,等.池塘鳙魚健康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8(1):17-19.
[3] 黃安翔,黎顯明.淺談鳙魚養殖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33.
[4] 繆凌鴻,高啟平,帥 柯,等.鳙魚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方式探索[J].科學養魚,2015,37(1):67-68.
[5] 黃 勇,戴新權,翟文娟.連片池塘主養大規格鳙魚種試驗[J].河南水產,2005(2):24.
[6] 盧桂玲,溫海深.察爾森水庫池塘主養鳙魚種高產技術總結[J].內陸水產,2001(2):18-19.
[7] 萬正義,傅雪軍,銀旭紅.池塘主養大規格鳙魚魚種高產技術[J],科學養魚,2012(5):83-84.
[8] 張耀武.池塘主養鳙魚魚種高產技術[J].內陸水產,2007(4):11.
[9] 許建光,李春洲.鳙魚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08(7):74-75.
[10] 戴春明,宋長太.生態法多種水產品混養技術[J].內陸水產,2001(2):19-20.
[11] 戈賢平.我國大宗淡水魚產業現狀與發展方向[J].漁業致富指南,2013(14):17-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9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