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春季池塘海參養殖常見問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經過了冬天漫長的冰封期,隨著水溫的回升,池塘海參生長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海參養殖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分析春季池塘養殖海參常見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對池塘海參養殖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春季;池塘;海參養殖;問題和對策
  在微利時代要提高養殖海參效益,必須加強海參的管理,提高海參產量,科學適宜的養殖海參。春季由于氣溫和水溫升高,給池塘海參養殖帶來挑戰。為此,海參養殖戶們特別要主義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科學合理的解決春季海參養殖問題。一方面,要節約成本,避免濫用消毒、改底藥,要根據水質、底質情況選擇使用。多使用活菌制劑,抑制水草瘋長,避免使用大量殺草藥。另一方面要增加產量,增加養殖密度,提高參苗成活率。適當投喂增加產量,根據池塘情況或請教技術人員酌情投喂?;祓B對蝦,增加對蝦成活率及產量,立體養殖。
  一、春季池塘海參養殖常見問題分析
  1.春季海參不伸展、狀態差。隨著春天的到來,氣溫和水溫的回升速度不同,溫差可達1度~2度。導致上下層水不能進行交換,海參賴以生存的底層水成了“死水”,易導致池底缺氧。春季由于氣溫和水溫、池底缺氧等問題,海參存在不伸展、僵硬和狀態差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使用殺草藥或殺敵害藥物引起的中毒。二是封冰期間海參長期蟄伏體質弱狀態差。三是春季水質、底質多變引起的應激中毒。
  2.海參嘴腫、化皮問題。經過了冬天漫長的冰封期,隨著水溫的回升,池底已累積的藻類、殘餌糞便及其殘骸將在溶藻膠弧菌等菌類的作用下迅速分解變質,并大量滋生病原菌,當病原菌達到一定數量時,海參就會發生腫嘴、吐腸、化皮等癥狀。春季氣溫回升快,參池和外海域海水溫差、鹽差大,易造成海參應激回礁、腫嘴等現象,換水時要多注意。
  經過漫長的冬季海參幾乎不攝食,隨著水溫的升高,海參也會逐漸出爬覓食,此時的海參體質虛弱,抗病、抗應激能力非常差,很容易發生化皮、腫嘴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有:封冰前沒有徹底消毒改底,導致弧菌等病原菌大量繁殖引起腫嘴化皮;池底爛草較多,出現大量氣泡,海參攝食造成細菌感染,出現腫嘴;池底缺氧;水位過低或大量換水導致應激吐腸。
  3.海參圈長草青苔等問題。春季日照時間逐漸加長,參池內的青苔等也加快生長和繁殖,一定注意及時清除青苔,不能使其在池中形成規模,這樣會使海參在高溫夏季產生很多麻煩。
  要重視定期投放底質改良劑和活菌制劑,以抑制青苔、有害菌的過量繁殖,改善底質和水質,降低氨氮、硫化氫,消化污泥,改善池底的厭氧環境,增強海參的抗病能力。
  4.3-5月芽孢桿菌使用誤區。對于2-5月海參圈芽孢桿菌使用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長時間的發酵,導致菌體污染。芽孢桿菌是好氧菌,發酵時間長易長雜菌;使用一次一年不用再使用。芽孢桿菌是生物制劑,雖可自行繁殖,但是養殖環境多變,污染較重,時間長了容易失去優勢地位,需定期添加方可達到效果;過大的夸大芽孢桿菌作用。芽孢桿菌是微生態制劑,不是藥品,因此療效以預防為主,且往往需要一個過程;溫度等理化指標不合時宜時使用。
  二、春季池塘海參圈管理方案
  1.春季監控海參圈措施。早晚看參(看糞便,看狀態,看是否腫嘴化皮)仔細觀察海參的活動情況,發生問題及時解決,最好是提前做好預防,減少病害發生。定期監測水質、底泥、藻類、青苔。進水前要測水。要經常巡池、必要時派潛水員深入池底檢查刺參的活動狀態,如發現個別刺參有化皮現象,要及時撈出,并用消毒液浸泡,以防感染其它健康的刺參。
  2.2-4月中旬海參圈管理措施。一是消毒改底,使用“爽底安”或“臭氧水安”消毒改底二合一,成本較低。使用“特力滅”消毒后,再使用“臭氧水安”或“底安生”或“底生氧”化學改底,成本較高,但消毒全面徹底。
  二是分解糞便,促進出爬,提高海參狀態。消毒改底三天后,使用“利生素”配合“低聚糖863”或“激活”潑灑。消毒改底三天后,使用“氨基酸解霸”配合“低溫硅藻生長素”全池潑灑。
  三是培養硅藻和投喂餌料,使用“低溫硅藻生長素”全池潑灑培養硅藻。建議自己發酵餌料,不易臭底。100kg餌料可采用大葉菜粗粉60kg,豆粕15kg,麩皮10kg,礪殼粉10kg,強效EM菌2kg,水產誘食酵母2kg,低聚糖1kg混合發酵。
  3.春季海參圈換水原則及水深。春季海參圈換水應該堅持以下原則:(1)春季水質不好,溫差大,需少排少換。(2)清明節以后再大排大換。(3)換水前應檢查外海藻類,防止鞭毛藻滋生。(4)有青苔池塘應避免大排大換。
  保持適宜的春季海參圈水深及透明度。通常情況下,春季參圈水深1.3-1.5米為宜,透明度70厘米為宜。水過深溫度升高較慢,硅藻繁殖較少;水過淺易應激,易長草。
  三、春季池塘海參養殖具體問題和對策
  1.春季海參不伸展、狀態差解決對策。首先,使用“綠水解毒安”每瓶3-4畝或“氨基酸解霸”每瓶8畝,解除毒素。三天后使用“利生素”每袋2-3畝和“低聚糖863”每袋2畝,促進下灘攝食。
  同時要保持合適的水位,防止溫差、鹽差過大。海參吃料高峰期,保持池底干凈,適當改底。保持池底營養,潑灑“低溫硅藻生長素”使池底硅藻和有益菌豐富。合理使用“低聚糖863”、“利生素”、“底改”,可有效保持池底干凈和池底營養。
  2.春季海參腫嘴、化皮解決對策。細菌引起的腫嘴化皮:全池潑灑“特力滅”每瓶3畝,“爽底安”或“臭氧水安”池底消毒每袋2畝。
  缺氧、應激引起的吐腸:全池潑灑“氨基酸解霸”每瓶8畝配合“底生氧”每包2-3畝,或全池潑灑“低聚糖863”、“激活”每袋1-2畝。
  3.抑制海參圈長草。春季海參圈主要以綠管菜,棉花苔,牛毛草為主。如果青苔較少,灘面沒有,不建議殺,可使用腐植酸鈉每畝1-2公斤,配合芽孢桿菌可有效抑制。如果草較多,適當撈出后,使用50%撲草凈粉500克每畝殺之,四天后使用“氨基酸解霸”配合芽孢桿菌解毒調水,并困水8-10天。
  4.科學使用芽孢桿菌。在使用芽孢桿菌的時間方面,要在消毒改底后。在海參攝食旺盛期,糞便較多的時候。在出礁不好,不愛下灘時。在池底死草較多,泥皮漂起時。
  對于芽孢桿菌的使用周期:春季一般15-20天使用一次嗜冷型芽孢桿菌,只需活化60-90分鐘左右即可,不需發酵。
  四、結語
  要重視定期投放底質改良劑和活菌制劑,以抑制青苔、有害菌的過量繁殖,改善底質和水質,降低氨氮、硫化氫,消化污泥,改善池底的厭氧環境,增強海參的抗病能力。要進一步加強防病措施,不要出現問題就不知所措,草木皆兵,關鍵是能夠不怕麻煩,勤巡池觀察,了解海參的生長規律,對于病害要堅持以預防為主,發現病害更要對癥下藥,不能因為發現不及時或用藥不對癥而錯過最佳治病時機,以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徐敬維,孫鵬飛.海參春季養殖管理技術[J].齊魯漁業.2018.12.
  [2]袁宗勤,顏守明.海參春季養殖管理常見問題[J].科學養魚.2019.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4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