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養殖池塘水質管理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從養殖池塘水質判別、影響水質因素、不良水質對水產養殖的危害、水質管理等方面介紹養殖池塘水質管理技術。
  關鍵詞:池塘;水質;危害;管理技術
  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養殖魚類的產量和品質,俗話說:“要養好一池魚先管好一塘水”,可見水質管理在水產養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養殖池塘水質好壞的判別
  識別水質好壞的重要依據是看水色。水色與所施肥料、浮游生物種群及其數量多少有關。對養魚有利的水色有二類:一類是綠色,包括黃綠、褐綠、油綠三種。另一類是褐色,包括黃褐、紅褐、綠褐三種。這是因為這二類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數量多,魚類容易吸收消化的也多。如果水色呈淺綠、暗綠或灰藍色,只能反映浮游植物數量多,而不能說明其質量好,這種水一般列為瘦水,是養不好魚的。如果水色呈烏黑、棕黑或銅綠色,甚至帶有腥臭味,這是變壞的預兆,是老水或惡水,將會造成死魚。
  如果出現“水華”,則具有雙重性。這種水反映水質肥,對魚類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種類也多,這是有利的一面;但這種水質難以長期維持,經驗不足的養魚戶很難掌握其規律。當天氣變化時,藻類因缺氧而發生大量死亡時,水質便會迅速惡化變黑,甚至發臭,出現泛塘死魚。池塘養魚的水質要求達到肥、活、爽才是最優水質,其中肥是關鍵。但肥而不活,肥而不爽,卻不是優質水。因為浮游生物測定指數揭示,水體中多數是魚類不易消化的藻類種群,是老水。肉眼觀察,這種水色一天內無變化。而肥中帶活、肥中有爽的水,具有變化規律:一是上下午有變化,表現為上午淡、下午濃,這符合藻類具趨光性活動的特點,即上午浮游植物少,下午多;二是上下風處有變化,即是上風處水色淡,下風處水色濃。這種水易生成“水華”,是優質水的標志,反之是瘦水或老水。
  二、影響池塘水質的主要原因
  1.池塘水體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包括工業廢水污染和農業生產及生活污水引發的污染,這里不做詳述。
  2.池塘水體內源性污染。
  (1)池塘老化。由于池塘使用年代增加,導致池塘老化,池埂倒塌,淤泥增厚,成為各種病原體繁衍生息的溫床,誘發魚病。
 ?。?)殘餌腐爛。池塘由于高密度養殖,養殖戶往往因追求產量而提高放養密度,勢必加大投飼量,使飼料過剩;加上池塘水生生物分泌物和魚類的糞便,在塘底積累成厚厚的淤泥,引起腐爛而敗壞水質。
  (3)藥物污染。池塘養殖過程中發生魚病時,由于養殖戶缺乏防治技術和用藥知識,任意加大藥物的使用劑量;個別養殖戶為提高養殖產量,減輕養殖成本,在防治過程中使用一些高毒、高殘留的禁用漁藥;有的甚至用“敵敵畏”、“敵百蟲”等農藥替代漁藥,形成惡性循環,造成對養殖水體的污染。
  三、不良水質對水產養殖的危害
  池塘經過數年養殖,加上養殖中后期池塘存魚量、投餌量逐漸增加,使殘餌、魚類排泄物、死亡藻類不斷增多,底部有機物積淀嚴重,導致各種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引發疾病,危害魚類。同時,這些有機物在缺氧條件下,經發酵、分解產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氫及亞硝酸鹽、甲烷等,使池塘底質、水質發生變化,pH值下降,水體中有益菌自凈能力減弱,破壞水體微生物的平衡,影響魚類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加餌料系數與養殖成本。若在氣候條件變化的情況下,極易產生魚類缺氧泛池或發病死亡狀況。此外,用藥不當,會使池水中有害有毒成份增加,威脅養殖魚的類健康。
  四、池塘水質管理措施
  1.清淤消毒。利用冬季空閑時節,將池水排干,用清淤機或人工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保持10厘米~20厘米即可。然后經多次翻整、曝曬,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徹底殺滅底泥中的病原體和有害生物,改善池塘養殖環境。
  2.科學投喂。為降低殘餌對池塘水體污染程度,在養殖過程中,應推廣使用優質配合飼料,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的四定投飼原則,同時根據不同季節,天氣變化,水質(水色、透明度、溶氧等)和魚類的生長情況等適時調整日投餌量,提高餌料利用率,減少浪費,預防殘餌對水質的污。
  3.合理用藥。魚病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倡導生態綜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劑、中草藥防治,嚴禁使用硝酸亞汞、孔雀石綠、痢特靈和抗生素等違禁藥物,選擇使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藥物,減輕藥物對水體的污染。
  4.調節水位。調節水位是調節水質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池塘水要求“春淺、夏滿、秋勤、冬深”,即春季池水較淺0.8~1.2m,淺水可有效吸收太陽光增溫;夏季池水要深達1.5~2.0m左右,特別在高溫季節一定要保持更高水位(但不宜超過3.5m),深水可有效降溫,但超過3.5m會導致深層水缺氧;夏秋季要勤加注新水,可有效調節水質,一般在6~9月份,每7~10天加新水一次,早春和晚秋每10~15天加一次,每次加水20~30cm;冬季池塘水深宜2m以上,深水可保溫防凍。具體操作時要根據池水肥度,魚群浮頭情況和池塘滲漏情況而靈活掌握。發生泛池時,緊急注水是最實際、最有效的辦法,而當池水惡化時,大量注水或大量換水(池水1/3~1/2)也是一個改善水質的有力措施。
  5.定期攪動底泥。攪動底泥可促進底質不斷分解,一般每10~15天攪動一次,每次攪動面積不少于水體面積的1/3,且以晴天中午攪動效果最好,但悶熱、氣壓低的天氣時勿攪動。
  6.生石灰調節??捎蒙叶ㄆ谡{節水質,一般每半月按每畝用生石灰 15~20千克化水全池潑灑一次。
  7.機械調節。增氧機具有增氧、攪水、曝氣的功能。在養殖池塘中應配備相應功率的增氧機,利于加快池塘水體中有機物質的分解,減少有機物沉積,促使池水作垂直對流和水體間的物質循環,逸出池水中溶解的硫化氫、氨氮等有毒氣體,使水體溶氧均勻分布,調節水質。
  8.使用微生物制劑調控改良底質和水質。在養殖生產的高溫季節,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劑,通過這些有益生物活性細菌,有效抑制或殺死水體內和養殖魚類中的某些有害致病菌,調控改良底質和水質, 建立池塘良性微生態環境,保持水體清新鮮嫩。
  此外,可在池塘中種植一些水生植物來凈化水質,如種植茭白、蒲草、鳳眼蓮等,用其吸收部分營養物質,抑制藻類生長,創造一個有利于魚類生長的生態環境;還要建立獨立完善的進排水系統,不亂扔病、死魚,注重排放生病魚池的池水,防止對其他魚池造成污染,并積極推廣無公害養殖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4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