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宜城市稻茬麥抗澇播種方式試驗示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研究澇災年份稻茬麥在不同播種方式下的產量情況,對湖北省宜城市遭受澇災后4種不同狀況的稻茬麥田塊采取了4種不同的播種方式。結果表明,遭受澇災后,只要因地制宜地選擇播種方式,加強田間管理,稻茬麥抗澇播種仍然能獲得較高的產量,稻茬麥免耕直播具有省工、節本和增產效應,在澇災年份應因地制宜推廣應用。
  關鍵詞:稻茬麥;澇災;播種方式;產量;宜城市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4-0017-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yield of rice stubble wheat under different sowing modes in water logging years, 4 different sowing methods were adopted for water logging crop blocks after 4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long as local conditions are chosen to choose sowing mode and to strengthen field work, rice stubble wheat water logging sowing can still obtain high yield, rice stubble wheat no-tillage direct seeding has the effect of saving labor, water logging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should be applied to local conditions in water logging years.
  Key words: rice stubble wheat; water logging; sowing method; yield; Yicheng city
  宜城市地處鄂西北部、漢江中游,屬長江中下游冬(秋播)麥區,該區自然條件優越,比較適宜小麥生長,濕澇和赤霉病危害是制約該區生產的主要因素[1]。宜城小麥種植制度以水稻-小麥一年兩熟為主,品種為半冬性或弱春性,稻茬麥適宜播期為10月19—28日[2]。2017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宜城市持續降雨,累計降雨600 mm,造成該市水稻田漬水嚴重、土壤過濕黏重,嚴重影響了該市水稻正常收割和后茬小麥整地、播種,導致該市稻茬麥播種晚、進度慢。為引導廣大農民抗災播種,研究澇災年份稻茬麥不同播種方式下小麥的產量情況,為稻茬麥抗災播種提供科學依據,該市開展了稻茬麥抗澇播種方式試驗示范。
  1  材料與方法
  1.1  示范地概況
  試驗示范安排在宜城市鄭集鎮皇城村,屬稻麥兩熟田塊,試驗示范地點地勢平坦,土壤質地為中壤,肥力中等,小麥正常年份產量在6 000 kg/hm2左右,前茬作物為雜交中稻。
  1.2  示范材料
  示范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示范肥料為45%復混肥(N 15%-P2O5 15%-K2O 15%)和N 46%尿素。
  1.3  示范設計
  試驗示范采用大區對比法[3],針對遭受澇災后4種不同稻茬田塊具體狀況采取4種不同的播種方式,每一種播種方式即為1個試驗示范處理,試驗示范共設4個處理,不設重復,每個處理面積約為0.2 hm2。各處理播種方式、田塊狀況及耕種方法見表1。
  1.4  示范實施
  播種前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g拌小麥種子500 g的比例進行藥劑拌種[4]。處理Ⅰ、處理Ⅱ和處理Ⅲ11月1日播種,播種量為180 kg/hm2,處理Ⅳ11月7日播種,播種量為210 kg/hm2。每個處理均用45%復混肥(N 15%-P2O5 15%-K2O 15%) 600 kg/hm2+46%尿素75 kg/hm2作底肥。與正常年份比較,處理Ⅰ、處理Ⅱ和處理Ⅲ播期推遲10 d左右,播種量增加30 kg/hm2;處理Ⅳ播期推遲16 d左右,播種量增加60 kg/hm2;各處理的底肥增加了46%尿素75 kg/hm2。
  4種處理田間管理與正常年份基本一致。2018年1月5日追施臘肥,每公頃施用尿素75 kg;2月6日用麥佛(芐嘧磺?。?闊凈(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進行化學除草;2月25日追施拔節肥,每公頃施用尿素75 kg;3月7日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井岡霉素+1.8%阿維菌素乳油綜合防治小麥條銹病、白粉病和麥蜘蛛;4月14日用30%戊唑·福美雙加水溶性營養肥料開展一噴三防;5月27日取樣測產;5月28日統一機械收獲。
  1.5  調查指標及方法
  1.5.1  主要農藝性狀  分蘗前在各處理小區內選定有代表性的一行作為樣行調查全行基本苗,求出基本苗數。12月下旬冬至前后調查固定樣行內的總莖蘗數,求出冬至苗數。翌年立春前后,調查固定樣行內的總莖蘗數,求出立春苗數。小區有50%莖稈基部第一節間伸長1 cm時記載拔節期,50%的麥穗頂端(不含芒)露出劍葉時記載抽穗期,85%麥穗中部的子粒大小及顏色接近正常,內部變硬時記載成熟期,出苗至成熟的天數記為生育期。小麥成熟前五點取樣,每點各取10株,量地面至穗頂(不包括芒)的高度記為株高。
  1.5.2  抗逆性和病害  當各病害的病情發展已基本穩定后調查各處理小區小麥的抗逆性和病害發展情況[5]。小麥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在4月中旬調查,小麥赤霉病在5月上旬調查。各病害調查100株,按5級制計算各病害病株(穗、葉)率、病情指數和嚴重度。   病株(穗、葉)率=病株(穗、葉)數/調查總株(穗、葉)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穗、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穗、葉)數×5]×100
  1.5.3  產量結構  成熟前調查固定樣行內的有效穗數,求出有效穗數。每處理小區隨機選取50穗混合脫粒,數其總粒數,計算平均每穗粒數。從曬干子粒中數取2個500粒稱重,結果相差不超過0.5 g,兩次數值相加,即得千粒重。
  成穗率=(有效穗數/最高總蘗數)×100%
  理論產量=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0.85
  1.6  數據統計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D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最終結果用平均數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要農藝性狀表現
  播種后該市持續了一段較長時間的晴好天氣,由于各處理播種時田間持水量高、墑情較大,晴好天氣有利于小麥發芽出苗,示范地小麥均出苗“早、全、齊、勻、壯”,加之加大了播種量和施肥量,各處理基本苗較常年偏高,其中處理Ⅳ基本苗最高,達到350.2萬/hm2,處理Ⅱ最低,為318.9萬/hm2。越冬期溫度較常年低,麥苗生長緩慢,分蘗較少,導致冬至苗和立春苗較常年少。立春后氣溫上升迅速,降雨增多,示范地小麥生長較快,但由于播期較遲,各處理拔節期、齊穗期和成熟期均較常年推遲一周左右;全生育期除處理Ⅳ縮短3 d左右外,其他處理與正常年份基本一致。各處理農藝性狀表現見表2。
  2.2  抗逆性和病害調查
  2018年1月3—4日、23—28日,宜城市出現了兩次歷史罕見的大風、強降溫、大到暴雪天氣,累計降雨雪量74.9 mm,兩次積雪深度均在20 cm以上,極端最低氣溫-8 ℃左右。由于各示范地小麥長勢穩健,麥苗均達到5葉1心,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6],示范地麥苗未遭受凍害。立春后,宜城市雨量偏多,特別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遭受連續陰雨天氣,導致小麥赤霉病、紋枯病、條繡病等病害的發生。3月7日和4月14日對示范地小麥病蟲害進行了2次藥劑防治,4月18日定點調查示范地小麥紋枯病、銹病、白粉病,5月10日調查小麥赤霉病。對比常年數據,小麥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發生較輕,赤霉病偏重,4塊示范田小麥平均病穗率達到10.3%,平均病情指數5.0。5月17—22日,小麥成熟收割期出現連陰雨天氣,示范地小麥部分穗部發芽,平均穗發芽率達到5.2%。各處理小麥抗逆性和病害調查情況見表3。
  2.3  產量結構表現
  各處理小麥理論產量在5 782.3~6  197.9 kg/hm2,其中處理Ⅱ產量最高,為6 197.9 kg/hm2,處理Ⅳ產量最低,為5 782.3 kg/hm2,4個處理平均產量為6 025.2 kg/hm2,較該市常年小麥平均產量6 000 kg/hm2略微增產。產量結構方面,4個處理平均有效穗501.0萬/hm2、平均成穗率55.3%、平均每穗實粒數33.5粒、平均千粒重42.3 g,比對常年平均有效穗479.0萬/hm2、平均成穗率53.0%、平均每穗實粒數34.6粒、平均千粒重42.6 g,分別增加4.6%、2.3個百分點,降低3.3%、0.7%。試驗示范表明,在遭受澇災、小麥播種偏遲的情況下,可以增加播種量和施肥量,通過提高有效穗和成穗率來獲得小麥高產[7]。各處理產量結構表現見表4。
  3  討論
  播種是小麥生產的一個關鍵環節,適宜的播種方式對于打好麥播基礎、實現苗齊苗勻、節本增效都具有重要作用[8]。試驗示范表明,在澇災年,稻茬麥播種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狀況的田塊,采取不同的播種方式,堅持適墑適期適量播種,做到肥藥兼施,以密補遲,以肥補遲,只要各項技術措施到位,稻茬麥抗澇播種仍然能獲得較高的產量。稻茬麥免耕直播具有省工、節本、增產效應,澇災年應因地制宜推廣應用。試驗示范年度屬極特殊氣候,該次試驗示范數據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胡立勇,丁艷鋒.作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齊森林,齊保謙,彭舉華,等.確定鄂北崗地小麥適宜播期的幾個指標[J].湖北農業科學,1995(6):15-16.
  [3] 馬義勇,孫靈姣,王建強,等.小麥免耕播種與傳統播種對比試驗研究結果初報[J].種業導刊,2013(9):10-12.
  [4] 崔講學,焦泰文,任耀武,等.農業災害應急技術手冊[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5] 楊澤富,聶強強,石  濤.2016-2017年度宜城市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17(31):48-49.
  [6] 陳橋生,張道軍,楊  偉.鄂北麥區小麥氣候性災害的人為成因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3):93-96.
  [7] 吉明發.提高成穗率實現小麥增產的技術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6(10):97-99.
  [8] 周應軍,李彥良,蔣  向,等.洛陽市旱地小麥播種技術模式試驗示范初報[J].山西農業科學,2017(3):405-4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982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