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我國審認定的荔枝品種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對2000—2018年審(認)定的荔枝新品種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荔枝新品種選育取得了較大進展,共40個新品種通過審(認)定,其中實生選種30個、引種3個、雜交育種7個;并對荔枝品種選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就我國荔枝育種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我國荔枝生產和科研提供參考。
關鍵詞 荔枝;新品種;審定;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S66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050-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w litchi varieties that had been approved(identified) from 2000 to 2018,and found that the breeding of new litchi varieties in China had made great progress.A total of 40 new varieties had passed approved(identified).Among them,30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by seedling,3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and 7 varieties were crossbred.The problems in the breeding of litchi varieties were analyzed,a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chi breeding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itchi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 litchi;new variety;approved;problem;suggestion
荔枝是起源于我國的世界級名果,由于形、色、香、味俱佳,被譽為“果中之王”。我國是荔枝的原產地,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一直以來,荔枝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國荔枝種質資源極為豐富,有記載的品種品系和單株達200個以上,在生產中大規模種植的早、中、晚熟品種有20多個[1]。近10多年以來,隨著荔枝產業快速發展,許多結構性問題開始暴露,如品種結構不合理、重要荔枝產區單一品種種植規模偏大、產期集中和季節性過剩等問題,以及大部分傳統優質品種存在大小年結果現象,穩產性差。
由于品種對產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各產區都很注重品種的篩選和培育,強調品種多樣化與差異化。近年來,我國的荔枝品種選育取得了明顯進步。據初步統計,自2000年以來,我國共審(認)定40個荔枝品種,荔枝主產區都選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品種(表1)。荔枝新品種的選育者不限于高等院校、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地市級農業科研推廣機構和企業人員也越來越多。本文對荔枝新品種審(認)定情況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未來育種的方向,旨在為我國荔枝生產和科研提供參考。
1 荔枝新品種審(認)定現狀
荔枝的育種技術以實生選種為主。在新品種中,變異來自自然雜交的實生選種(父母本都不清晰)30個,引進品種3個;南島無核為海南審定的品種,廣東、福建通過引種,進行了審(認)定;紅繡球為廣東選育的品種,福建、云南通過引種,進行了認定;井崗紅糯、馬貴荔為廣東選育的品種,云南通過引種,進行了認定;井崗紅糯、貴妃紅、紅繡球、馬貴荔通過了全國熱帶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在我國臺灣主要采用人工定向雜交育種和自然雜交育種,前者是有目的地選擇親本進行雜交育種的方法,如臺農1號、臺農2號即是人工定向雜交育種的成果,臺農1號的父母本分別是玉荷包(即大陸的‘妃子笑’)和黑葉[2],臺農2號的父母本分別是玉荷包(即大陸的‘妃子笑’)和沙坑小核[3];而臺灣育種工作者主要是利用自然授粉的方式進行育種,即把多個荔枝品種間隔密植相互授粉,在一個大的基因庫內利用外來基因的轉入來培育新品種,只能確定新品種的母本,如臺農3號、臺農4號母本為泰國引進的Chakrapad[4-5]、臺農5號母本為‘妃子笑’(與大陸的為同名異物)[6]、臺農6號母本為泰國品種Khom[7]、臺農7號母本為沙坑[8]。
荔枝育種的目標是選育不同熟期的品種,尤其是特早熟、特晚熟、早熟、晚熟品種,培育優質、高產、焦核、具有特色風味的優良品種。針對優質荔枝糯米糍的產量低、易裂果等問題,選育了一批品質優良、焦核率高、豐產穩產、不易裂果的新品種,如冰荔、井崗紅糯、嶺豐糯、仙進奉、鳳山紅燈籠等。在成熟期上獲得了特早熟及特晚熟品種,如臺農2號旺荔、臺農6號、臺農7號、桂早荔在廣西靈山的成熟期是5月底,較白糖罌早10 d左右[9];特晚熟品種馬貴荔,在廣東省高州市的成熟期是8月中下旬,在珠三角地區則在7月底到8月初成熟,較當地遲熟品種懷枝遲10~25 d采收[10];遲熟品種仙進奉荔枝在珠三角地區較糯米糍遲熟7~10 d;岵山晚荔在福建永春成熟期為7月底,一般比岵山荔枝遲熟10 d左右。還選育了一批具有特異性狀的品種,如南島無核荔枝的無核率達到95%[11];特大果欽州紅荔平均單果質量44.7 g,最大達62.0 g[12];荷花大紅荔的最大果重90 g,平均單果重52.9 g[13]。 荔枝新品種選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臺灣,其中廣東省選育荔枝新品種16個、廣西10個、海南4個、福建6個、臺灣7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臺灣是荔枝的傳統產區,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種植品種多,是新品種選育的主要地區。
荔枝新品種的選育隊伍不斷壯大,新品種審(認)定的第一選育單位共有14個,其中3個單位選育的新品種超過5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選育荔枝新品種8個,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選育荔枝新品種5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選育荔枝新品種6個。
2 存在的問題
2.1 育種規劃較少,設計選種與定向選種的能力不高
我國大陸審定的荔枝品種全部源自實生選種和引種,只有我國臺灣采用人工定向雜交育種和自然雜交育種選育出7個荔枝新品種。實生選種一般是發現具有特異性狀的實生單株,開展跟蹤調查研究,然后進行新品種審(認)定。大陸的雜交育種工作已開展多年,還未有新品種通過審(認)定。
2.2 育種手段單一
荔枝品種選育工作雖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農作物及其他木本果樹育種成就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當今荔枝新品種選育過程中,人們更多應用的是實生選種,雜交育種技術的應用鮮有報道。實生選種今后已較難有成就,但芽變選種仍有希望,特別是在焦核等性狀上。
2.3 品種選育以鮮食為主要目的,缺乏適合加工、出口貿易的品種
優質的鮮食荔枝具有焦核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大且均勻、風味優良、裂果率低等性狀;加工品種則需要豐產穩產、果大皮薄、果肉不易變味變色等指標;出口貿易的荔枝品種則以豐產穩產、耐貯性好為重點。
2.4 育種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荔枝新品種選育以高等院校、省級科研院所為主,地方性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基層單位參與較少。荔枝新品種選育是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實生選種工作,需要經過實生優良單株的發現、綜合性狀的調查研究、分子標記工作的開展、品種比較試驗、多點區域試驗、品種現場鑒定等工作,需要多方聯動,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完成。
3 發展建議
應加大雜交育種投入,以市場為導向,確定選育目標,有目的地選取具有特異性狀的材料作為親本,通過人工雜交,實現基因重組,選育優良的荔枝品種。拓寬育種途徑,加強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手段的結合運用,例如應用胚培養挽救遠緣雜種胚、應用分子標記進行輔助育種等。
重視荔枝育種人才培養,組建結構合理的育種梯隊。新品種選育是個漫長的工作,需要一支穩定的研究團隊。從種質資源的收集、優異性狀的發現、配套的栽培技術研究都需要從業者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及豐富的經驗,在每個環節都需要長期穩定的研究人員;有的新品種需要2~3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應加強育種人才培養,建設完善的人才梯隊。
建立全國性的荔枝育種協作組,聚集行業內優勢力量,推動政產學研用結合,構建荔枝高效育種體系,分區域制定荔枝育種目標,規劃統一區域試點等,避免重復試驗。
4 參考文獻
[1] 李建國.荔枝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06-122.
[2] 張哲瑋,程永雄,趙政男,等.荔枝新品種:臺農1號(翠玉)之育成[J].技術服務,2004(3):14-17.
[3] 鄧永興,劉政道.荔枝新品種臺農2號‘旺荔’之育成[J].技術服務,2007(3):6-9.
[4] 張哲瑋,顏昌瑞,徐信次,等.荔枝新品種臺農3號玫瑰紅之育成[J].臺灣農業研究,2009(3):208-218.
[5] 鄧永興,劉政道.荔枝新品種臺農4號‘吉荔’之育成[J].技術服務,2007(4):4-7.
[6] 張哲瑋,顏昌瑞,王婉伶,等.荔枝新品種‘臺農5號(紅寶石)’之育成[J].臺灣農業研究,2010(3):197-208.
[7] 鄧永興,陳甘澍.荔枝新品種臺農6號艷荔之介紹[J].技術服務,2011(3):5-8.
[8] 張哲瑋,顏昌瑞,王婉伶,等.荔枝新品種臺農7號(早大荔)之育成[J].臺灣農業研究,2014(1):43-56.
[9] 朱建華,彭宏祥,曾世江,等.早熟荔枝新品種:‘桂早荔’的選育[J].果樹學報,2014,31(5):997-999.
[10] 歐陽若,梁元岡,劉成明,等.特遲熟荔枝新品種:馬貴荔的選育[J].中國南方果樹,2002(4):42-44.
[11] 邢詒旺,吳開茂,符文英,等.無核荔枝新品種‘南島無核’[J].園藝學報,2015,42(11):2319-2320.
[12] 彭宏祥,李云昌,黃德健,等.大果型荔枝新品種‘欽州紅荔’[J].園藝學報,2001(3):276-286.
[13] 歐陽若,王澤槐,胡桂兵,等.高商品性荔枝新品種‘荷花大紅荔’的選育[J].果樹學報,2005(1):91-9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