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三品一標”認證與品牌建設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三品一標”是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用品牌,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綠色興農的有效載體。本文通過對寶雞市“三品一標”認證發展現狀,“三品一標”認證與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推進“三品一標”認證與品牌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 “三品一標”認證;品牌建設;對策;陜西寶雞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231-02
“三品一標”是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生產消費的主導產品[1]。近年來,寶雞市以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重要抓手,不斷強化農業品牌建設和“三品一標”證后監管,持續提升質量興農和農業品牌發展水平[2]。
1 品牌建設的意義
農產品品牌建設是指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整合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以產品為載體、以商標為依托、以消費者為中心,用于體現其產品及服務的獨特性,借以創造價值、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各種措施的組合?!叭芬粯恕鞭r產品是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目前,發展特色農產品的根本途徑是讓生產經營者進行“三品一標”認證。
1.1 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安全意識逐漸增強,大家關注和追求安全衛生、品質營養的農產品,以至于“三品一標”農產品成為人們的消費熱點。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重大,發展品牌農產品成為消費熱點,成為當前廣大消費者的迫切愿望。
1.2 促進標準化管理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業標準化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農業標準化是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調節農產品進出口的重要手段。
1.3 提高市場競爭力
品牌農產品成為消費熱點,品牌是構成企業競爭地位主要元素。只有加強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整體水平,實現農業產業升級,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農產品才有市場競爭力。
2 “三品一標”認證現狀
2.1 認證總量初具規模
全市“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總規模8.25萬hm2,約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7.5%。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55個,產品242個,認證規模 37 696.87 hm2,其中果品類34 461.17 hm2,蔬菜類2 087.07 hm2,糧食類1 085.33 hm2,食用菌類799萬袋;綠色食品產品50個,通過有機(轉換)產品認證的產品41個,認證面積405.94 hm2。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已獲證5個(太白甘藍2 000 hm2,眉縣獼猴桃10 909.9 hm2,隴州核桃40 000 hm2,鳳翔蘋果46 866.6 hm2、寶雞蜜蜂15.3萬群)。2018年寶雞蘋果申報地理標志登記正在進行中;全市10個縣區完成了無公害農產品整縣環評工作。
2.2 監管體系持續推進
寶雞市13個縣區和市本級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工作人員107名,配備了檢測儀器。13個縣區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全市105個鎮,8個涉農辦事處相繼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全市1729個村落實了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員,基本形成了由市、縣、鎮、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市級成立了寶雞市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支隊,9個縣區也相繼成立了縣級執法大隊,4個區成立了農產品質監股,農業綜合執法實現全覆蓋。全市12個基地建立速測室并配備農殘速測儀器。從上到下,初步形成一個檢測網絡體系,經常性開展蔬菜、水果農殘檢測,全程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
3 存在的問題
3.1 品牌建設意識淡薄
“三品一標”農產品雖已發展多年,但是人們缺乏對 “三品一標”的全面認識。部分生產經營者對“三品一標”認證思想認識淡薄,注重高產量,忽視產品質量,不積極主動去進行“三品一標”認證。已認證的生產經營者拿到“三品一標”證書只是為了給產品貼上“三品一標”標簽,質量安全意識不強,管理差。已獲證的生產經營者的農產品沒有享受到優價,有些不再進行復查換證,有些不再種植認證的產品,市場消費量不大,抑制了“三品一標”認證的發展。生產經營者忙于抓生產,缺乏宣傳推介經驗,品牌建設意識淡薄,產品知名度不夠。
3.2 品牌建設滯后
寶雞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已獲證5個,只有眉縣獼猴桃在品牌建設中做的較為成功,品牌價值達98.28億元,在52個初級農產品類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中位居第16位,2018年眉縣獼猴桃又榮獲“2017年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寶雞蜂蜜2018年獲得登記證書;鳳翔蘋果、隴州核桃2016年獲得登記證書;眉縣獼猴桃與太白甘藍都是2010年獲得登記證書,除眉縣獼猴桃外,其他4個品牌建設都比較滯后。申請人沒有從區域品牌建設、特色產業打造的高度去深刻認識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證書沒有發揮出作用。如何維護品牌,增強品牌信譽和提升品牌影響力,是當前需要面對的關鍵性問題。
3.3 證后管理不到位
“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仍以農民分散種養為主,小規模經營仍然量大面廣,組織化程度低,不易管理,給生產指導帶來困難;絕大多數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文化水平低、認識局限、自律意識弱,生產基地內檢員未充分發揮作用,重數量輕質量、重生產輕品牌、重認證輕監管、重視生產過程輕視臺賬記錄、化肥、農藥等投入品采購及使用記錄、農事操作記錄不詳盡,記錄不正規,生產檔案填寫不及時,未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操作,未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的規定。多數已獲證生產基地不注重產地環境衛生,生產垃圾、農藥塑料袋、塑料瓶任意拋棄,基地周圍環境衛生差,基地生產管理不精細。 3.4 政府重視力度不夠
寶雞市尚未出臺“三品一標”認證與品牌建設指導性文件和扶持政策,“三品一標”農產品建設基本處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自我發展狀態,沒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3]。在“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建設方面,各級政府和部門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政策支持,缺乏整體規劃和政策安排,缺少必要的項目資金支持。
4 對策
4.1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推進品牌建設,首先要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只有全面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內在和外觀質量,才能成為品牌、名牌產品的質量保證,是實現優質優價、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保障[4]。農業部門要引導生產經營者自覺增強質量品牌意識,改變分散經營模式,增強商品意識,逐步形成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和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主要農產品實現標準化生產,形成一批名牌農產品,提高寶雞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4.2 注重品牌培育
加快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受歡迎的農產品品牌,將“三品一標”作為農業品牌建設重中之重。借助“三品一標”認證,努力塑造品牌文化。政府要牽頭制定品牌戰略規劃,農業部門要聯合各大媒體、電視電臺、網絡媒體、各種傳統展會,進行大力宣傳推介,積極組織“三品一標”農產品企業參加綠博會、有機博覽會、地標農產品專展等專業展會。在全市各大廣場、超市等公眾場合設立“三品一標”農產品專柜,制作、播放企業安全生產專題片,讓消費者了解生產過程。通過加大公益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三品一標”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度和公信力。
4.3 抓好證后監管
品牌建設的目的是將品牌變成名牌,必須提高農產品質量。著力做好證前把關和證后監管,生產經營者要從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加強主體責任和質量安全意識,切實保證產品質量。采取加強執法抽查與企業自查相結合,檢查管理制度與抽查產品相結合,監督查處與指導服務想結合的方式,對獲證產品和企業、合作社實行年度抽查、檢查制度,督促“三品一標”獲證企業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措施和各項規章制度,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全市統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信息平臺,制定和完善質量追溯管理制度,以監管平臺為抓手,以基地為載體,為產品建立唯一的“識別碼”,做到生產的農產品可以追溯。
4.4 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組織開展品牌建設方面的學習考察和業務培訓,舉辦參加各類展銷會,積極開展品牌建設宣傳營銷活動,依托展銷會、展覽會、推介會、洽談會等多種形式,向消費者積極宣傳“三品一標”認證及特點,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向生產經營者宣傳,促使企業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嚴格生產過程控制,加強自律性檢測,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向政府領導宣傳,提高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在培訓工作上,省、市聯手有側重點地做好生產基地監管員、檢查員、核查員、內檢員培訓班,全面提高依法監管,標準化生產的能力和素質。以宣傳推介為載體,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實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
4.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要做好一個農產品品牌,培育一個知名品牌,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進行優惠政策引導[5]。采用“政府+龍頭企業”模式,政府起推動與扶持作用,在宣傳、政策、資金上扶持,支持果品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園區做好農產品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推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順利進行[6-7]。政府一定要加強對“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對已獲得“地理標志”的區域公用品牌、名牌農產品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要給予獎勵和扶持,鼓勵銀行向生產企業貸款。
5 參考文獻
[1] 陳曉華.“十三五”期間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效工作目標任務[J].農產品質量安全,2016(1):3-7.
[2] 馬愛國.“十三五”期間我國“三品一標”發展目標任務[J].農產品質量安全,2016(2):3-6.
[3] 陳克毅,任素萍.關于發展綠色農產品的思考[J].農業質量標準,2003(6):28-30.
[4] 馮麗君.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J].現代化農業,2009(5):17-18.
[5] 王運浩.我國綠色食品及有機農產品權威性和影響力提升策略[J].農產品質量安全,2017(2):15-18.
[6] 戚傳勇.合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293-294.
[7] 郝大麗.提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的措施、經驗和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0):111-112.
作者簡介 張亞利(1977-),女,陜西寶雞人,助理農藝師,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