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生育期氣候條件分析及種植區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大蒜在成縣種植歷史悠久,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大蒜屬淺根性植物,對光熱較為敏感,對水分的要求不太嚴格。當年日照時數在2 100~2 800 h、氣候較為冷涼、正常年份的雨量供應(當地雨量620 mm),大蒜就可以正常生長發育。大蒜冬季可耐短時-10 ℃的極端最低氣溫。對大蒜生育影響明顯的是幼苗期的持續低溫和花芽蒜瓣分化期的較強晚霜凍害。當冬季最低氣溫≤-10 ℃持續3 d以上時,大蒜幼苗遭凍害,導致葉片大面積干枯,對抽薹和蒜頭生長發育影響明顯。3—4月的強冷空氣和較強晚霜凍對大蒜花芽花瓣分化和抽薹影響較大。9—10月的持續陰雨造成土壤過濕,大蒜幼苗呼吸困難,影響其生長發育,并引發大蒜病害。較為嚴重的春旱影響大蒜抽薹和蒜瓣膨大,降低產量。
關鍵詞 大蒜;生育期;氣候條件;種植區劃;甘肅成縣
中圖分類號 S6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83-02
大蒜在成縣種植歷史悠久,是主要的蔬菜作物,產品暢銷省內外。種植大蒜效益高,其播種面積、產量和產值均占全縣蔬菜生產的50%。大蒜在縣內各地均可種植,但以中部川壩河谷區和犀牛江沿岸為主,該區也是大蒜的適宜播種區。大蒜種植業是成縣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因而研究氣候對大蒜生長發育的影響,對大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氣候條件
1.1 日照
大蒜是長日照作物,較強的光照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在經過春化階段后,為促使抽薹和蒜頭膨大,大蒜需要長日照環境。在年日照時數2 100~2 800 h的條件下,大蒜生長良好。在花芽蒜瓣分化期,要求日照時數在12 h以上,花芽蒜瓣才能正常分化[1]。
成縣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 561.6 h,雖然全年日照時數有所不足,但在大蒜日照需求較大的4—5月,日照時數分別為155.5、179.4 h,能滿足大蒜抽薹和蒜頭膨大的需要。
1.2 溫度
大蒜分萌芽期、幼苗期、鱗芽花芽分化期(蒜瓣形成期)、抽薹期及蒜頭膨大期5個階段。大蒜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種,播種后10~15 d后萌芽;萌芽后5~10 d出苗,經過秋冬季節,大約165 d后幼苗期結束;一般在3月中旬開始進入蒜瓣分化期;4月上旬進入抽薹期,至5月上旬結束。在抽薹期內,蒜頭開始膨大,當蒜薹采收結束時,頂端優勢也隨之結束,養分大量輸送到蒜頭,蒜頭開始迅速膨大,約30 d蒜頭膨大期結束,蒜頭成熟開始采收。
大蒜喜冷涼的氣候環境,發芽期和幼苗期對溫度要求不高,特別是幼苗期極耐寒,可耐-7 ℃的低溫和短時-10 ℃的低溫。發芽的始溫為3~5 ℃,最適宜大蒜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溫度為12~16 ℃,適宜蒜瓣花芽分化的溫度為15~20 ℃,適宜抽薹的溫度為17~22 ℃,促進蒜頭膨大的溫度為20~25 ℃[2]。
成縣大蒜萌芽期溫度22.4 ℃(8月),出苗期溫度17.7 ℃(9月),幼苗期溫度0.2~12.4 ℃(10月至翌年2月)。其中,12月最低氣溫平均-6.5 ℃,1月最低氣溫平均-10.6 ℃,2月最低氣溫平均-4.2 ℃,極端最低溫度-14.7 ℃。花芽蒜瓣分化期(3月)溫度7.6 ℃,抽薹期(4月)溫度13.1 ℃,蒜頭膨大期(5月)溫度17.3 ℃。根據大蒜的生物特性和生育期溫度,大蒜種植均在其適宜溫度范圍內,最低氣溫都大于各生育期耐低溫臨界值,說明成縣適宜種植大蒜。
1.3 降水
大蒜的葉面積小,表面有蠟質,耐旱性好;但由于根系小,屬淺根系蔬菜,橫向分布范圍為30 cm,縱向主要分布在5~25 cm的土層中。大蒜喜濕潤的環境,主要由其根部特征決定,由于其須根上的根毛少,因而吸水能力弱。為避免因土壤干硬而使蒜母受旱,播種至出苗前土壤應保持濕潤的環境(土壤相對濕度≥70%為宜)。幼苗期既要防止土壤過于濕潤而引發病蟲害(土壤相對濕度≥90%),也要防止土壤過干而抑制大蒜生長(土壤相對濕度≤40%)。大蒜葉片旺盛生長期需要的水分較多,由此才能催秧催薹快長。采薹前要控制水分的供應,采薹后蒜頭膨大期應提供充足的水分,以促進蒜頭膨大生長。大蒜收獲前應控制水分供應,以提高質量和耐貯性,促進蒜頭老熟[3]。
大蒜播種至出苗期的8—9月降水量分別為111、105 mm,雨量適中,土壤濕潤,易于出苗和扎根。大蒜幼苗期(10月至翌年2月)總降水量84.2 mm,土壤濕度適中,利于幼苗生長?;ㄑ克獍攴只冢?月)平均降水量21.3 mm,能夠滿足花芽蒜瓣分化對水分的需求。大蒜抽薹期(4月)平均降水量41.4 mm,水分較足,有利于蒜薹伸長。蒜頭膨大期(5月)平均降水63.2 mm,降水量基本充足,有利于植株和蒜頭生長。綜上所述,9月至翌年5月降水量能夠滿足大蒜生育的水分需求。
2 產量與氣候條件分析
2.1 溫度對產量的影響
成縣大蒜生產主要采用地膜覆蓋,地膜覆蓋可以提高地溫2~3 ℃,使大蒜出苗整齊,保證全苗。溫度對大蒜生產的影響主要是幼苗期的持續低溫和花芽蒜瓣分化期的晚霜凍。雖然大蒜能耐受-10 ℃的低溫,但是在12月、1月<-10 ℃的低溫連續超過3 d,大蒜幼苗就會發生凍害,葉片大面積干枯,對抽薹和蒜頭生長造成影響。3月是大蒜花芽蒜瓣分化期,4月是抽薹期,這2個月是當地冷空氣活動頻繁和晚霜凍害期,低溫和較強晚霜凍害會影響花芽蒜瓣分化和抽薹。因此,溫度是影響大蒜生育和產量的主要因素[4]。 2.2 降水對產量的影響
降水對大蒜產量影響不大,但若9—10月陰雨過多,土壤濕度過大,根系呼吸困難,影響幼苗生長,并引發大蒜病害,尤其在低洼地田間積水,時間過長會使大蒜生長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死亡,造成大幅減產。
2.3 日照對產量的影響
雖然成縣全年日照時數不足,但是3—5月日照較豐,能滿足大蒜花芽蒜瓣正常分化的要求。因此,日照對大蒜生產和產量的影響不大。
2.4 大蒜病害
成縣大蒜主要病害有大蒜白腐病、大蒜紫斑病等。大蒜白腐病病原菌為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長出菌絲借灌溉和雨水蔓延傳播,病原菌喜低溫高濕,在溫度10~20 ℃、相對濕度80%以上時發病嚴重。大蒜紫斑病病原菌為真菌,病害喜溫暖高濕環境,發病最適宜溫度為20~27 ℃、相對濕度90%以上,發病時間在大蒜生長后期。這2種病害遇有適宜的發病條件就會發生,造成大蒜減產。
3 生產中的農業氣象問題
3.1 低溫
大蒜植株的耐寒力較強,但是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植株對低溫的耐受力不同。幼苗對低溫的耐受力以4~5葉時最強;幼苗過小,積累的養分少,根系淺,耐寒力弱;幼苗過大,由于生長中消耗的養分較多,耐寒力降低。因此,幼苗過大或過小都容易遭受凍害。此外,幼苗期持續低溫也容易遭受凍害[5]。
3.2 霜凍
3月大蒜開始正常生長,抗寒能力逐漸降低,這時的霜凍會對大蒜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4月正值大蒜抽薹期,強晚霜凍可致大蒜不能正常抽薹或抽薹畸形,嚴重影響蒜薹品質和產量。
3.3 高濕
9—10月或4—5月降水過多,土壤濕度過大或田間積水都會影響大蒜的正常生長發育。
3.4 干旱
播種至出苗期(8—9月),如果出現持續高溫少雨的干旱時段,則影響大蒜出苗率或不能按時出苗。有條件的應進行灌溉,以促進大蒜出苗。冬季干冷的年份大蒜長勢無生機。春季出現明顯的春旱時,影響大蒜抽薹和蒜瓣膨大。
4 成縣大蒜生產農業氣候區劃
4.1 犀牛江河谷地帶種植區
該區域氣候溫暖,光照充足,種植的大蒜上市早,經濟效益高,是發展大蒜的最佳區域(圖1)。但該區農戶種植技術低,經濟效益低,屬農業技術推廣的重點區域,具有發展前景[6]。
4.2 東中西部川壩河谷種植區
該區是種植大蒜的主要區域(圖2),溫度、降水、光照、無霜期等氣候條件相近,土壤肥沃,農戶種植技術高,經濟效益高。以海拔1 100 m以下的中東部川壩河谷地為主。
4.3 淺山丘陵種植區
該區是種植大蒜的零散區域(圖3),溫度、降水、光照、無霜期等氣候條件較適宜,土壤肥沃,但農戶種植技術不高,效益相對較低,有一定的發展潛力。這一區域以海拔1 100~1 300 m的淺山丘陵區為主。
5 結論與討論
?。?)經多年試驗研究,大蒜的適生性較強,無論是氣候較為冷涼的高山還是溫潤的川壩河谷區,均能很好的生長發育,并取得較好的收益,但仍以土壤較為肥沃的川壩河谷區和淺山丘陵區收益較高。由于長時間種植,目前成縣大蒜的病害較為常發,研究治理的方向一是倒茬,二是氣候影響因素,三是抗病品種的引進和選育。
?。?)成縣大蒜以露天栽培為主,適宜的氣候條件是其品質優和產量高的決定因素。播種前的底墑雨,幼苗期的溫濕度、光照,冬春季苗期和抽薹期、蒜瓣分化期及膨大期的光熱水供應,都對不同生育期的大蒜產生影響。因此,在大蒜生育過程中,應密切注視天氣變化,及時排除漬澇和預防因此造成的病害。同時,做好冬春季低溫凍害、較強晚霜凍害的預防和防治。
?。?)大蒜種植區劃是按照多年大蒜種植實際和氣候資料分析做出的,是指導大蒜種植的科學依據,應按照區劃發展大蒜產業,并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大蒜種植的試驗研究和氣候影響分析論證,為此能夠發現大蒜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氣候影響因素和病理機理原因,并付諸大蒜病害防治的實際生產中。
6 參考文獻
[1] 楊繼武.農業氣象預報與情報[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255-257.
[2] 李春圃.大蒜[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7:376-383.
[3] 姚曉英,蒲金涌.蒜薹生態氣候與經濟效益研究[J].甘肅氣象,2002,20(2):32-33.
[4] 李長清.樂都紫皮大蒜栽培技術[J].吉林蔬菜,2011(4):11.
[5] 袁德福,藺忠淑,謝紹寧.道真洛龍大蒜種植中的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12):140-141.
[6] 丁文魁,劉明春,胡興才,等.河西紫皮大蒜適生種植氣候區劃[J].甘肅農業科技,2002(7):31-33.
作者簡介 吳新昌(1968-),男,甘肅徽縣人,氣象工程師。研究方向:天氣預報。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2-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