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職院校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建設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作為一種彈性學分管理機制,可實現不同或者相同教育類別及層次之間的學分兌換與互認。在高職院校中引入這一機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潛能,還可以促進高職院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文章就高職院校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展開了詳細分析,希望能對當前的高職院校建設發展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高職;學分積累;轉換制度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建立包容開放的學分管理機制。目前,高職院校中的學分制度相對簡單、方向單一,沒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不利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這與當前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相符合。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主要是彈性學分制,能夠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育學分進行互認,以便促進不同教育類型的溝通交流,激發學生創造力與潛能。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應建立有效的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
  1    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簡述
  (1)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有利于對學生整體學習成果進行存儲與鑒定。在這項制度中,學分主要是通過對一個學期內同一類型課程學生成績分布計算得到的,同時作為一種標準分,可以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合理鑒定,可以實現對標準化學分的存儲。
 ?。?)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作為學習成果兌換與互認的機制,隨著學生教育自主意識的不斷提升,當前社會經濟對就業人員素養的多樣化需求,學生在職業及教育類型選擇上也有多次選擇的意愿。受到這方面的影響,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通過對學生之前學習成果的鑒定、兌換及互認,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職業轉換與教育類型。
 ?。?)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將學生教育和學習作為主要的管理工作。和傳統的教育管理機制不同,這種機制更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與使用教育權利,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十分受歡迎。
 ?。?)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作為對教育體系的精細化專業分工,隨著教育體系的變化發展,教育領域行為呈現多樣化趨勢,因而教育體系內部出現專業細化分工。
  教育體系內主要按照職能屬性進行組織與初級分工,最初主要是行政部門與教育部之間的分工,然后是行政部門與教育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組織分工。
  在體系內部,各部門再遵照業務流程逐一細化各項任務,也就是在對組織內部進行分工的基礎上,再按照實際業務進行分工。
  2    高職院校引入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的意義
  2.1  培養創新型人才
  利用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創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能夠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由于目前高校學生愛好甚廣,學習要求多樣,學生在學習方面有很強的自主性,希望可以自己掌握課程安排,并學到想要的知識。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的建設,可以幫助學生實現這一夢想,挖掘學生潛能,實現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這一制度的建立還可以為繼續深造的學生提供優良的長成環境。由于不同級別與層次的學生有很多學業再造方面的需求,受到這一框架影響,難以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的實施,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學習動力。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的建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發展平臺,幫助學生開發潛能,所以高職院校應積極引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建設。
  2.2  實現學分管理機制變革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學分管理制度有很多,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學年學分制、完全學分制、計劃學分制等,但從本質上講,高職院校中的學分制并不是教育標準下的學分制,只能說是對學生成績的劃分,學生學習最終還是以百分制來體現。這一學分制被稱作準學分制,在學生成績折算中任課教師沒能用統計學法對學生成績進行計算,只是按照標準分數劃分學生成績??梢哉f,高職院校中的學分制更多的是為了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朝著個性化方向發展。但目前由于學分制單一且封閉,與實際不相符合,且沒有發揮鼓勵學生、培養學生個性、激發學生潛能的作用,因而難以體現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現階段,高職院校中的教學主要有兩種形式,即3年制與5年制,專業課程教學特點主要是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這就需要靈活開展時間地點教學。但在當前的學分制影響下,學校對專業課程與公共課程有嚴格規定,且由學校進行統一評價。學生在固定某一專業后,很難再選擇其他專業課程,同時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學生沒有多少機會參與其他選課。高職專業課程主要有專業課、基礎課與實踐課構成,3者成一線式模式發展。教學仍要遵循學年制,以課堂教學為主展開。教學期間仍然按照傳統模式,即先在學校進行理論授課,最后到企業參與教學實踐與崗位實習。受到這一學分制影響,學生選擇范圍逐漸縮小。收到教學管理中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使得課程改革難以快速向前;教育體制不靈活,難以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這種學分制難以展現高職院校教學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的教學發展。現階段,國家鼓勵各大高校積極開展彈性學分制教學,高職院校為了進一步發展,一定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彈性學分制,改變現有的學分制。
  3    高職院校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措施
  3.1  理論基礎建設
  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為終身與生命教育基礎,在教育中要尊重個體差異,在學習中,既要堅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目標,還要結合自身生命發展需求合理科學選擇受教育機會,對自身職業預期進行合理規劃,從而不斷滿足社會建設發展需求。人力資本理論在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中,作為主要的經濟基礎,既要保證職業技能的專用與普遍性,還要保證人才發展與時代相結合,為專業發展創建新的道路[1]。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中,主要的社會基礎為社會分工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在教學中要開展教育體系內部分工合作,確保學生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便于學生在社會發展階段實現一定的遷升與流動。
  3.2  加大頂層設計   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建設期間主要包括質量標準體系、社會文化理念、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發展戰略、市場需求、資源分配等多種問題。因此,在這一制度建立前需要進行全面思考,確保其制度建設符合學生可持續發展需求,同時又能為學校與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做出貢獻。在開展這一制度建設期間,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即站在全局角度,進行統籌規劃,運用科學方法對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各個階段的工作進行合理安排,同時發揮各要素作用,以此為基礎,快速實現目標[2]。頂層設計主要特點主要有3方面,即決斷性、可操作性、關聯性。不同高職院校在對學分進行轉換期間,一定要遵守客觀公正的原則,做好職業終身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進行頂層設計。高職院校可以改變以往的行政壁壘,將學歷教育和產業資格認證融合起來,通過頂層設計達成最終目標。力求確保整體利益,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通道,達成人才培養與學分改造的基本目標[3]。
  3.3  發揮網絡作用
  隨著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不斷結合,不僅為傳統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前景,也促進了傳統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未來,與教育相關的一切活動也將與互聯網進行結合,實現學生在網上上學,教師在網上授課,知識在網上成型,而實踐活動主要是對網上活動的延伸?!盎ヂ摼W+”高職教育作為新的教育形態,其發展不僅改變了原有的教育體制,還重新開拓了新的教育渠道。在這一教育背景下,學生能在網上選擇喜歡的課程,有更多自主空間,最終促進自身健康成長。
  在教育教學中,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應用,為學分積累與轉化制度建立提供了新的科技手段,便于各大高校進行數據交換。在此期間,還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實現對高職院校教育要素的集成與優化,促進高校學分互認并推動各大高校進行資源互換與交流。在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各項環節中,將互聯網中的新技術應用其中,可以實現對原有的高校學分管理機制進行創新,推動學分制課程建立及教學管理的順利進行,進而幫助高職院校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教學質量與社會地位,從而不斷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4    結語
  高職院校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的建立是對原有教育制度的創新,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自助性與創造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高職教育吸引力,為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高職院校社會影響力。因此,有必要就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進行深入研究,促使其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生京.基于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教育生產力問題[J].技術與教育,2016(1):10-15.
  [2]李生京.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教育生產關系問題—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研究之一[J].現代教育科學,2016(8):92-97.
  [3]胡如祥,閆智勇.中國建設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的困境和對策[J].職教論壇,2015(9):48-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057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