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高產小麥標準化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小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就要求小麥栽培技術必須標準化。本文分析了環境因素對優質小麥種植的影響,提出了優質小麥標準化栽培技術,包括選用優良品種、耕作整地、合理施肥、精細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期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小麥;標準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25-01
優質小麥是指質地較好、能夠具有針對性加工用途的小麥,主要包括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兩部分內容,在加工類別上,可以將其分為一次加工小麥、二次加工小麥。優質小麥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其能夠滿足動物、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成分,并可以促進人體氨基酸的平衡,保障人體所需的賴氨酸。磨粉是指其可以通過研磨的方式,使其在磨粉過程中能夠滿足一定的適合性,可以在小麥容重量、色澤度、出粉率、品質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小麥品質可以滿足麥制品食品在加工制作時的品質要求,包括面粉的吸水量、面筋含量、面筋質量、面團特性和穩定時間等[1]。
根據農作物的生產規律和發育規律及當地的自然環境選用適合的技術即栽培技術標準化,可以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進行保證,提高小麥生產的綜合能力,促進我國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小麥的優質、高產是我國國民的糧食基礎。因此,政府需對農村地區進行政策扶持,相關部門要根據地區土質情況選擇最適合小麥的栽培技術,利用新媒體大力推廣,注重對農民的科學知識培養,進一步推動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1 環境因素對優質小麥種植的影響
1.1 溫度因素
不同時期小麥所需溫度不同。在成熟期內氣溫需要控制在20 ℃左右,由于溫度會影響小麥籽粒中的物質,能夠影響小麥的營養積累,使灌漿期縮短,并能夠提高小麥的蛋白質含量。但是,溫度過高會導致小麥的粒重下降。
1.2 降水
水分是小麥生長必不可少的營養之一,其會影響小麥蛋白質的含量。若水分過于充足,會導致小麥蛋白質營養成分嚴重下降。從北方至南方降水量會逐漸減少,濕度會逐漸降低。也就是說,我國北方適宜發展強筋小麥,南方適宜發展弱筋小麥。
1.3 光照
光照強度是影響小麥營養成分的關鍵要素,其對小麥籽粒中蛋白質含量具有重要影響。光照越強,小麥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越低,光合強度越低,越會導致粒重下降,從而造成小麥產量降低;但籽粒中的氮元素會增加,蛋白質含量也會增加。
1.4 土壤
土壤是影響小麥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若土壤性質發生改變,由砂質土壤變為黏性土壤,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會呈上升、下降的曲線變化。臨泉縣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以砂姜黑土較高,以砂質潮土最低。高肥力土壤種植小麥不僅產量高于中肥力地塊小麥,而且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等品質均高于中肥力地塊小麥。
1.5 其他栽培條件
一般條件下,種植密度減小,籽粒飽滿度增加,蛋白質含量上升。病蟲草害不僅影響小麥產量,也影響小麥品質。倒伏可降低小麥容重,也會使小麥品質惡化。在小麥收獲期,若遇雨水,會導致籽粒發芽致使谷蛋白下降,使其無法進行麥制食品的加工,降落值也會下降。
2 優質小麥標準化栽培技術
2.1 選用優良品種
臨泉縣臨近淮河北部,小麥在成熟期時空氣濕度較低,光照較充足,土壤質地為砂質土壤,對小麥蛋白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全國和安徽省品質區劃方案,臨泉縣以發展中強筋小麥為主,重點選用新麥26、渦麥182、周麥30、淮麥33、淮麥29、良星99、泛麥5號、煙農999等品種。
2.2 耕作整地
在小麥栽培過程中,需要重視耕地對小麥種子質量的影響,并盡可能保障整地的精細化,通過精細化整地,實現土壤質地優化,提高土壤的蓄水性,使其能夠提高小麥的水分吸收能力,促進小麥的快速發育。在整地時,需要堅持深耕細作的原則,加深土壤耕作層的深度,使土壤上松下實,并具有很強的蓄水能力,且保障其不會出現漏耕的情況[2]。
2.3 合理施肥
施肥是促進小麥成長的要素,能夠提高小麥的養分。在施肥過程中,需要掌握科學的施肥方法,對施肥量、施肥種類等進行科學控制,避免肥量過多或過少而影響小麥生長。
2.4 精細播種
科學控制播種方式和時間,有助于提高小麥栽培質量[3]。在播種期間,播種時間是影響土壤養分消耗程度的關鍵要素,若播種時間過早,積溫過多,會導致土壤養分消耗嚴重,使小麥生長出現先旺后弱的現象。
2.5 田間管理
冬前(播種至12月20日)保證全苗,包括3個環節:一是在出苗后要及時查苗,這是確保苗全的關鍵環節;二是在出苗后補種的基礎上,于三至四葉期再進行查苗,移稠補稀,補后踏實澆水;三是在澆越冬水前,再進行1次移稠補稀工作,使麥苗更均勻。
春季(返青至挑旗)返青期不追肥、不澆水,要及早進行精細劃鋤,以通氣保墑,提高地溫,促進小麥根系發育、麥苗穩健生長。中產麥田或群體不足的麥田應在起身期追肥澆水,以保證足夠穗數。優質高產麥田應在拔節期至拔節后期追肥澆水,可以有效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控制旗葉和倒2葉過長,形成小麥緊湊型株型,控制基部節間伸長,防止倒伏,能夠促進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緩衰老,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質[4]。
后期(挑旗至成熟)澆灌漿水,一般在小麥開花后10 d左右進行,如遇干旱要澆灌漿水,以后不再澆水。
2.6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會大幅度降低小麥千粒重,導致小麥籽粒品質變差,應切實注意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2.7 適期收獲
收獲時期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很大。收獲過早,千粒重降低,并且籽粒品質差;收獲過晚,易折稈、掉穗、落粒,影響產量。因此,要求在蠟熟末期收獲小麥,此時粒重高,品質好。提倡用聯合收割機收獲,麥稈還田,收后及時脫粒、曬干、精選、單儲。
3 參考文獻
[1] 康文媛.高產優質無公害小麥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9):125-126.
[2] 李青海.探析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18(7):78.
[3] 李天洋.皖北地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7):38.
[4] 仰海洲,徐曙,陳曉靜.江蘇沿海地區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7,34(6):59-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2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