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徐淮地區綠色優質小麥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規程規定了徐淮地區綠色優質小麥生產技術操作規程,主要包括產地環境、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精細整地、適期足墑播種、保證全苗、配方施肥、合理灌溉、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貯藏、生產廢棄物處理及生產技術檔案建立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推進徐淮地區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小麥;綠色優質;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027-02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文件精神,推進徐淮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規范徐淮地區綠色優質小麥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通過對小麥栽培的產地環境、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精細整地、適期足墑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獲、貯藏、生產廢棄物處理及生產技術檔案建立等規定,達到綠色優質農產品標準,特制定徐淮地區綠色優質小麥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1    產地環境
  小麥生產基地單元要選擇相對集中連片,基地內大氣、土壤、水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要求,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要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基地周圍3 km2和上風向10 km范圍內不得有污染企業。在綠色食品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以防止綠色食品生產產地環境受到污染。
  2    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
  選用通過省級或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且適宜徐淮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麥品種。種子質量應符合GB 4404.1的規定,種子純度不低于99.0%、凈度不低于99.0%、發芽率不低于85.0%、水分不高于13.0%。適宜徐淮地區種植的豐產抗逆主推小麥品種為徐麥33、徐麥30等。徐麥33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地區水地早中茬種植。徐麥33為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幼苗半匍匐,苗勢壯,葉片寬長,葉色濃綠;冬前分蘗力中等,冬季抗寒性較好,春季起身拔節較快,兩極分化快,抽穗晚,春季抗寒性一般;分蘗成穗率較高,穗數較多;平均株高76 cm左右,莖稈粗壯,彈性較好,抗倒性中等;株型松緊適中,旗葉寬大上沖,葉黃綠色,穗下節間較短,穗層整齊,穗多穗勻;灌漿較快,耐高溫能力中等,成熟落黃較好;紡錘形穗,穗型中等,碼密,長芒,白殼、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黑胚率較低,容重高;產量三要素較協調,有一定豐產潛力;中抗條銹病,中感紋枯病、白粉病、葉枯病和葉銹病,赤霉病中度偏重;品質指標達到國家強中筋小麥標準。
  播前選晴天曬種1~2 d,要精選種子,并去除爛粒、秕粒、病粒等不合格種子。選擇藥劑拌種,100 kg小麥種子選用70%噻蟲嗪可分散粉劑60~120 g,與種子充分攪拌均勻,晾干后即可播種。種子包衣處理適宜在播種前1~2 d進行。地下害蟲嚴重地塊,用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兌水30 kg/hm2,拌細土300 kg/hm2,整地前均勻撒施全田。
  3    精細整地
  小麥生產基地多為小麥—水稻(玉米)輪作種植。前茬作物利用機械化收獲同步秸稈粉碎均勻拋撒還田,或用秸稈還田機粉碎1~2遍,均勻平鋪,秸稈粉碎長度≤5 cm。秸稈還田地塊,配合施用符合GB 20287規定的有機物料腐熟劑30~60 kg/hm2,結合深耕翻入土壤。
  適時進行深耕細作,整地時土壤相對含水量應達到75%左右,如果土壤墑情較差,要澆水造墑。采用機耕,耕深25 cm左右,打破犁底層,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達到上松下實狀態;耕后復平,保證澆水均勻。
  4    適期足墑播種
  整地后立即進行播種,以保證土壤具有足夠墑情,提高播種質量??蛇x用小麥精播機或寬幅條播機播種,行距20~23 cm。下種前要對播種機進行全面調試檢修,調好排種轉速,調齊耬腳。播種深度3~5 cm,確保下種均勻,深淺一致,覆土嚴密,不重播,不漏播。做到畦平、背直、無坷垃,種到地頭、地邊,提高播種質量[1]。適宜播期為10月1—15日,在適播期范圍內,一般播量90~120 kg/hm2,基本苗控制為180萬~225萬株/hm2;中晚茬地種植分蘗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種,一般播量120~150 kg/hm2,基本苗控制為225萬~300萬株/hm2。如遇整地質量較差、因災延誤播期及墑情較差等,可適當增加播種量。水稻茬應加大播種量,一般播300~375 kg/hm2。每推遲3 d,播種量增加7.5 kg/hm2;10月30日后晚播田塊,基本苗應控制在450萬株/hm2以內,播量最多不能超過225 kg/hm2。播種時隨種隨壓,未帶鎮壓裝置的要在小麥播種后及時鎮壓。
  5    保證全苗
  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出苗遇雨或土壤板結,應及時進行劃鋤,破除土壤板結,以保證全苗。
  6    配方施肥
  實行配方施肥,肥料使用應符合NY/T 394的規定,有機肥和無機肥配施,基肥、追肥結合,氮素后移;根據土壤硼、鋅、錳等元素含量針對性地補充使用微肥?;┏浞指斓膬炠|農家肥(有機肥)30 t/hm2、45%復合肥450 kg/hm2,田間撒勻。追肥(拔節孕穗肥)一般掌握在小麥基部第一節間定長、分蘗高峰已過、小分蘗開始死亡、群體葉色褪淡時施用;苗情偏旺、群體偏大地塊可推遲至旗葉露尖時施用。追施氮肥量為總施氮量的40%~50%,趁雨追施或與灌水結合進行追施[2]。   7    合理灌溉
  對旋耕播種、秸稈還田、土壤懸空不實或缺墑的麥田必須進行冬灌,冬灌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較好墑情。應于立冬至小雪期間,日平均氣溫3 ℃左右澆凍水。提倡節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澆過凍水后,墑情適宜及時進行劃鋤。小麥拔節期追肥澆水,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澆水,及早進行劃鋤,以促進根系發育。拔節孕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時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并結合澆水追施拔節孕穗肥[3]。追肥澆水,可顯著提高小麥籽粒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能夠促進根系下扎,有利于小麥延緩衰老、提高粒重、增加穗粒數。
  8    病蟲草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優先采用農業防控、理化誘控、生態調控、生物防控,結合總體開展化學防控;農藥使用應遵循NY/T 393的規定。
  8.1    農業防治
  選用抗性強的小麥品種,如徐麥33等保持品種抗性;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輪作換茬等農藝措施,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8.2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防控害蟲,小麥生產基地內麥田害蟲天敵的主要種類有食蚜蠅、七星瓢蟲等。保護和利用好害蟲天敵,可有效地防治麥田害蟲,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用量。蚜繭蜂寄生率超過30%或益害比1∶80~100時可不用藥劑防治。
  8.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實施破壞有害生物棲息、生活條件的耕、耙技術措施,如科學施肥、合理灌溉、精細播種等措施,這些措施對于控制病蟲害發生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同時,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及害蟲對色澤的趨性進行誘殺,如選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小麥黏蟲,單燈控制面積2~3 hm2;懸掛黃板600~900塊/hm2誘殺蚜蟲。
  8.4    化學防治
  小麥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白粉病、蚜蟲、麥蜘蛛。選擇對天敵殺傷力小的中、低毒性化學農藥,避開自然天敵對農藥的敏感時期。3月下旬,用12.5%氟環唑懸浮劑300 g/hm2防治小麥紋枯病;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600~900 g/hm2或25%丙環唑乳油450~525 g/hm2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2~1.5 kg/hm2,兌水750 kg/hm2均勻噴霧防治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葉枯病,間隔7~10 d再噴藥1次。注意加大用水量,將藥液均勻噴灑在麥株莖基部,以提高防效[4]。
  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750 mL/hm2、20%甲氰菊酯乳油450 mL/hm2噴霧防治小麥紅蜘蛛。4月下旬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 g/hm2噴霧防治蚜蟲;抽穗揚花期即5月上旬,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 g/hm2第2次噴霧防治蚜蟲。小麥抽穗揚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 d以上連陰雨天氣,可用多菌靈膠懸劑(微粉劑)1.2 k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如噴藥后24 h內遇雨,應及時補噴。
  上述配方中再加入磷酸二氫鉀2.25 kg/hm2可以起到增加粒重、促進灌漿、防干熱風、補肥的作用,但要現配現用。
  對于麥田雜草,應依據“秋防為主,春防為輔”的治草原則,加強防治。對冬前未能及時除草而雜草又重的麥田,此期應及時進行化除。3月上旬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50 mL/hm2兌水噴霧防治麥田雜草,安全間隔期為60 d。
  9    適時收獲
  小麥蠟熟末期要及時收獲[5]。此時小麥長相為籽粒含水量22%左右、莖稈尚有彈性、葉片枯黃、植株莖稈全部黃色、籽粒較堅硬且顏色接近本品種固有光澤。提倡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實行單收、單打。
  10    貯藏
  做到綠色食品小麥單收、單堆放、單運、單貯藏。小麥收獲后及時晾曬,清除雜質,入庫。
  11    生產廢棄物處理
  小麥生產的副產品主要包括秸稈、麥糠等,嚴禁焚燒、丟棄,防止污染環境。建議加裝秸稈切碎拋撒裝置,要求粉碎后的麥秸長度≤15 cm,均勻拋撒;或堆制有機肥;或進行秸稈飼料化、秸稈氣化等綜合利用。使用過的農藥瓶、農藥袋不得隨便丟棄,避免對土壤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建立農藥瓶、農藥袋回收機制,統一銷毀或二次利用。
  12    生產檔案
  各生產基地要建立生產檔案,主要包括生產投入品采購、入庫、出庫、使用記錄,農事操作記錄,收獲記錄及儲運記錄等,生產檔案要完整保存5年。
  13    參考文獻
  [1] 王玉芹.宿州市埇橋區小麥綠色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3):27.
  [2] 熊曉瑜,邢旭英.南陽市A級綠色食品小麥生產技術規程[J].農民致富之友,2016(10):63.
  [3] 王鐵良,周玲,司敬沛,等.河南省綠色食品小麥標準化種植生產技術規程[J].河南農業科學,2014,43(8):30-33.
  [4] 孟素梅,閆興亞.綠色食品小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J].種業導刊,2011(5):13-15.
  [5] 陳軍.蕭縣地區綠色無公害小麥生產技術操作規程[J].安徽農學通報,2008(20):154-1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42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