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要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又名“水稻再生產技術”,主要在收割第一季水稻后,運用施肥與管水的方式讓稻樁再次發苗和長穗,進而實現“一種兩收”的目標,大幅提升水稻的產量。目前,我國為了提高水稻產量,已經全面推廣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诖?,以羅田縣為例分析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要點,希望能為水稻種植作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 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S233.7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06
傳統種植模式下栽培的水稻株高約1.2 m,葉子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谷,稻米富含蛋白質、鐵、鈣以及維生素等。近年來,“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國內水稻種植業,從而使水稻種植結構得到全面優化,有效提高了水稻產量。基于此,簡單論述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的發展前景,并從科學實施播種工作、建立規范化種植基地、加強水稻病蟲害治理力度3個方面分析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
1 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的發展前景
要想優化水稻種植結構,提高水稻產量增長指數,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則需要結合市場需求,恪守農業改革方向,努力構建集約型種植模式,正確使用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目前,羅田縣根據《省農業廳關于實施2018年省級現代農業轉移支付項目的通知》(鄂農計發
〔2018〕14號)指令,全面調查市場需求,將提質增效與節本降耗作為主攻方向,與此同時,使用先示范、后小面積種植、再規模化發展的方式,使水稻產業發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基本實現了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目標。此外,羅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推廣糧食作物高效種植模式集成示范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而有助于順利落實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而且。羅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推廣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制訂了專業實施方案,為實施該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2]。
2 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要點
2.1 科學實施播種工作
要想全面推廣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提高水稻質量與產量,必須科學開展水稻播種工作,不斷完善水稻種植體系。據調查統計,當前羅田縣已經在三里畈鎮雙廟村、烏石沖村、走馬崗村等地區建立了133.3 hm2高產高效攻關田,每村各有3.3 hm2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品種是豐兩優香一號。隨著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的全面推廣,羅田縣已經將傳統人工種植模式轉變為全程機械化方式。通常在3月20日進行播種,平均每667 m2用種2 kg,然后,在4月15日運用機器進行插秧,株行距為12 cm×30 cm,每穴插入2~3蔸谷苗,平均每667 m2稻田插1.6萬~1.8萬蔸。此外,每667 m2的基本苗數為7萬~8萬棵。在頭季水稻成熟后,在8月10日前后運用機械進行收割,此時,平均每
667 m2的產量多達650 kg,第二季于10月末進行收割,在這一季,平均每667 m2的水稻產量大約為250 kg。由此可見,運用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開展水稻播種工作,能全面提升機械化水平,精選播種期與收割期,做好水稻病蟲害與草害防治工作,可以將平均每667 m2的水稻產量提升到900 kg。對于草害,要在開春之后立刻灌水,這樣雜草就會在播種前破土,等雜草出土后,就要深耕稻田以全面清除雜草;在收割水稻之后,要使用深松方式將雜草翻入地下,從而有助于降低來年的雜草萌芽率[3-4]。
2.2 建立規范化種植基地
要構建集約型種植模式,實現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目標,則需要建立規范化的種植基地,并結合《省農業廳關于實施2018年省級現代農業轉移支付項目的通知》,精心挑選水稻種植基地,然后根據種植規模與產量要求,對生產模式、稻田道路系統、灌溉系統和防護系統進行科學設計與規劃。與此同時,農業部門應注重引導水稻種植戶與相關企業合作構建集水稻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經營模式。近年來,羅田縣在開展“一種兩收”技術試驗示范與生產實踐活動的同時依托羅田綠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不斷擴大示范規模,并通過簽訂回收訂單的方式讓合作的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負責集中加工水稻產品包裝與銷售工作,進而打造了優質品牌化大米。羅田縣已經將“一種兩收”生產模式升級為一套完善的技術體系和水稻產業鏈條,并在大河岸許家畈村、月山廟村、滾石坳村、謝家鋪村等區域大面積推廣水稻“一種兩收”技術,建立了
33.3 hm2的連片再生稻種植示范基地,發現“豐兩優香一號”的種植產量最高。此外,地方政府和農業管理部門應注意加大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的支持力度,為推廣和實施該技術提供充足的補助資金。
2.3 加強水稻病蟲害治理力度
對于水稻病蟲害問題,應秉承“防治結合”的原則,不斷加強病蟲害治理力度。從微觀視角分析,病蟲害是病害與蟲害的統稱,其中,病害主要表現為根部病害、葉部病害、枝干病害等,對此,應根據病害的發病規律,提前進行防治,如果已經出現病害問題,在進行藥控時應避免病害范圍擴大。目前,斑枯病是水稻的常見病害之一,主要發生在葉部,病原是一種半知菌,一旦感染,葉部就會出現多角形暗綠色病斑,然后轉變為灰白色,而且有小黑點,最終會導致葉子枯死。對于斑枯病,應該全部清除病殘組織,對感染病害的水稻進行集中燒毀,或者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400~500倍液噴霧。對于蟲害問題,需要將物理防治法與生物防治法相結合,從而有效提升滅蟲效果。此外,也可以在5月下旬和6月中下旬在地面噴灑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或者青蟲菌500倍液噴霧等藥劑,以此殺掉幼蟲。
3 結語
水稻“一種兩收”具有提高稻田復種指數、增加稻田產出和節本增效等的技術優勢,能夠滿足長江流域一些特定稻區水稻發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勢下的一種綠色生產技術模式。要想全面推廣水稻“一種兩收”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必須科學開展水稻播種工作,不斷完善水稻種植體系;構建集約型種植模式,建立規范化種植基地,構建完善的種植技術體系,并做好水稻病蟲害預防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風波,汪嶠,喻雯,等.廣東省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收益及種糧意愿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9(4):89-90.
[2] 厲波,曹當陽.不同種植方式對黔東南水稻土壤養分及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9(4):64-67.
[3] 宋瑩瑩,王龍,李立坤.不同基因型轉Bt水稻種植對土壤螨類群落影響[J].生態學報,2019(4):122-123.
[4] 夏如達.優質秈粳雜交水稻新組合嘉豐優2號在溫州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9(3):234-136.
(責任編輯:劉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