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江淮地區“一稻三蝦”綜合種養綠色生產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闡述了“一稻三蝦”生態種養綠色生產的“三大、兩水、兩網”的配套工程建設方案,“一稻三蝦”中稻前蝦、稻中蝦和稻后蝦綠色種養時空耦合技術,以及綠色營養、綠色防控等技術規范,為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綠色生產提供技術操作規范。
  關鍵詞:“一稻三蝦”;時空耦合;綠色生產;綠色種養;綠色營養;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511;S9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8-011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8.02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t elaborated auxiliary projects ’construction program in green production of eco-farming of one season rice with three seasons shrimps which is “three majors, two waters, two nets”, space-time coupling technology of one season rice with three seasons shrimp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green nutrition as well a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It designed to provide technical operation regulation for green production, realizing dual purpose of water and multi harvest of field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farming in rice field.
  Key words: one season rice with three seasons shrimps; space-time coupling; green production; green farming; green nutrition;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目前,江蘇省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正在快速推進[1],多種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得以實施,如農牧結合型的稻鴨共作[2]、農漁結合型的稻蝦共作[3]、“四水”(水稻、水產、水禽、水生蔬菜)結合型的稻鴨魚[2,4]、壅菜鴨魚[5]、茭鴨共作[6,7]、藕蝦共育[8]等。稻漁綜合種養已被農業農村部列為農業主推技術,尤其是稻田養殖克氏原螯蝦技術已在湖北、安徽、江蘇、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稻蝦共育面積年推廣面積已達700 000 hm2,克氏原螯蝦產量達600多萬t,克氏原螯蝦全產業鏈產值超2 000億元。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研究示范,發明了“一稻三蝦”綜合種養模式[9],徹底改變了傳統稻蝦連作中克氏原螯蝦養殖采用輪捕輪放的養殖模式,避免了克氏原螯蝦近親繁殖種質退化、疾病傳播蔓延、養殖塘產量不可估測無法精準投料飼喂以及存塘蝦大小不一而無法分級捕撈等突出問題。“一稻三蝦”綠色生產模式,對傳統的稻蝦共作和稻蝦連作進行創新,可以更好地利用江淮地區四季季節輪換、稻田濕地空間和水資源條件,達到周年稻田能夠收獲一季水稻和三茬克氏原螯蝦(稻前蝦和稻中蝦各一茬、稻后繁殖蝦苗一茬),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目標。
  1  “三大、兩水、兩網”配套工程
  1.1  便于“一稻三蝦”全程機械化作業的“三大”田間工程
  1.1.1  大田塊  選擇附近有清潔水源、田面平整,土壤質地偏黏、保水性好、面積為3~4 hm2稻田作為“一稻三蝦”種養田。
  1.1.2  大環溝  環溝面積占田塊總面積10%。沿田塊內側四周開挖上溝寬4~5 m、底寬2.0~2.5 m、田面以下深1.2~1.5 m的環形養蝦溝,多余土方用作加高加寬加固四周田埂,以及構筑畦面四周20~25 cm的控水、攔蝦副埂。
  在環溝中種植水草并消毒。于上一年水稻收獲后,12月初在環溝內種植伊樂藻(或輪葉黑藻或苦草)等沉水植物,同時在環溝外埂內側水線上下種植水花生、壅菜等浮水植物,在環溝岸壁兩側正常水線以下10~20 cm處種植茭白、蓮藕、食用菖蒲等挺水植物。種植水草面積一般占環溝面積的60%;在投放克氏原螯蝦蝦苗或親蝦前15~20 d,用生石灰100 kg/667 m2左右撒施消毒。
  1.1.3  大畦面  畦面不開“十”字或“井”字溝,便于機械化作業。在畦面與主干道連接處構筑機械進出平臺,平臺底部埋設涵管,確保水系貫通。
  1.2  灌排獨立的“兩水”給排水設施
  為保持“一稻三蝦”田間水體擁有良好的水質,避免排出的廢水與灌入的水源再次交匯污染,必須建立相對獨立的給排水設施。進排水口用致密濾網封實防止有害生物的卵或幼體侵入以及克氏原螯蝦外逃。
  1.2.1  灌水  建立泵站、渠(管)道等引水設施,將清潔水源引灌入田。
  1.2.2  排水  通過涵閘和渠道將“一稻三蝦”田中的廢水排入專門的人工濕地進行凈化,再循環利用。
  1.3  構建防逃、防盜“兩網”   1.3.1  防逃網  在田埂四周用加厚聚乙烯塑料膜構建防逃圍網,底部埋入土中10 cm,地上部高25~ 30 cm,防逃膜外側用木樁固定,木樁間距1.5~2.0 m。
  1.3.2  防盜網  在養殖區域四周用金屬圍欄構建防盜網。
  2  “一稻三蝦”時空耦合及關鍵技術
  2.1  “一稻三蝦”時空耦合
  “一稻三蝦”模式的水稻種植、克氏原螯蝦兩茬成蝦養殖與冬季一茬蝦苗繁殖的時空耦合見圖1。
  2.2  “一稻三蝦”的品種選擇
  江淮地區水稻品種應選擇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熟期適中的當地主推品種,如南粳46、南粳9108、豐優香占等。水稻栽插株行距以30 cm×15 cm為宜,每667 m2栽插秧苗約1.5萬穴,每穴3~4株。
  2.3  稻前蝦(第一茬成蝦)的養成
  4月初投放140~160 尾/kg的較大規格蝦苗,放苗密度以1萬尾/667 m2為宜。上年12月前后在環溝中種植水草的同時,在田內畦面上種植伊樂藻等水草,為蝦提供更多的棲息場所和餌料來源。伊樂藻等水草應條帶式種植,每條水草帶種6 m,間隔3 m。由于養殖時間提前、溫度適中,蝦苗病害少,生長快,50 d即可養成上市,于5月底或6月初集中捕撈,克氏原螯蝦產量達150 kg/667 m2。
  2.4  稻中蝦(第二茬成蝦)的養成
  水稻于5月下旬在秧田育苗,待6月中下旬第一批成蝦捕撈上市后栽插。蝦苗于5月下旬稻前蝦捕凈后,提前投放于環溝中,6月底或7月初秧苗返青后提升環溝水位,釋放幼蝦于全田活動。稻中蝦放養密度為6 000~7 000尾/667 m2。由于稻中蝦處于高溫季節,病害發生多,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相對較低,應及時調控水質,開展疾病防控。稻中蝦于8月陸續捕撈上市,產量一般為100 kg/667 m2。
  2.5  稻后蝦(第三茬苗蝦)的繁殖
  稻后蝦是利用水稻收獲后的冬閑田,投放親蝦繁殖一批蝦苗。于9月底水稻收獲前,稻中蝦捕凈后,在蝦溝中投放經異地配組的雌雄比1∶1的親蝦自然越冬,在洞穴中交配產仔,最高投放量為75  kg/667 m2。待翌年3月底或4月初親蝦和仔蝦初陸續出洞時,及時捕獲親蝦上市,以免親蝦捕食蝦苗,并適量投放幼蝦培育專用飼料。待蝦苗生長至3~4 cm時,捕獲蝦苗出售給養殖戶。冬季育蝦稻田要保持環溝中有水層,翌年1~2月的寒冷季節畦面應入水50~60 cm,并用生石灰100 kg/667 m2消毒1次。育苗產苗量為8萬~10萬尾/667 m2,若以大規格苗300尾/kg計,則苗種產量為200 kg/667 m2。
  3  綠色施肥技術
  綠色施肥主要針對稻中蝦生育階段為水稻提供營養元素。基施緩釋性復合肥(15-15-15)35 kg/667 m2,另施用沼渣、堆肥等腐熟有機肥1 t/667 m2作基肥,或分次灌溉沼液累計10 t/667 m2(按沼液與水1∶9混合,灌溉期主要為基施4 t/667 m2、分蘗期4 t/667 m2和抽穗期2 t/667 m2),或水稻全生育期灌溉養殖池塘富營養化水300 t/667 m2,或基施餅肥75 kg/667 m2。另外,分蘗肥施尿素7 kg/667 m2,穗肥施尿素5   kg/667 m2。該施肥方案可節省化肥施用量達50%,同時保證水稻產量基本不受影響;稻前蝦在3月初、稻后蝦在12月初施用適量的EM菌等生物制劑肥水、肥草,并控制青苔的生長和危害。
  4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4.1  水稻
  4.1.1  生態防治  利用性誘劑誘殺或干擾害蟲交配。每200 m2安插1個性誘捕器,連片設置,誘芯每隔15 d換1次,誘捕器距離地面1 m。
  4.1.2  物理防治  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螟蟲和稻飛虱等遷飛性害蟲,按每13 340 m2配備1臺頻振式殺蟲燈。7月中旬開始啟用。調節好太陽能光控開關,平均每晚燈亮8 h,即于晚8點至第二天凌晨3點為昆蟲活躍期時點亮;黃板誘殺害蟲。將粘蟲板懸掛于水稻上部15~20 cm,每公頃450~600張,對稻飛虱、薊馬、葉蟬等害蟲進行誘殺。
  4.1.3  生物防治  共育動物防治:構建稻蝦共育系統,利用克氏原螯蝦取食田間害蟲與雜草;生物農藥防治:用32 000 IU/mg可濕性粉劑蘇云金桿菌100 g/667 m2防治稻縱卷葉螟,用75%三環唑20 g/667 m2加井岡·蠟芽菌(井岡霉素2%和800 000 IU/mg蠟質芽孢桿菌)懸浮劑50 g/667 m2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等。
  4.1.4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抗蟲品種,規劃好品種布局,選留健康種苗,開展冬季休耕、深耕滅茬等。
  采用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水稻病蟲草害防控率達80%以上。
  4.2  克氏原螯蝦
  克氏原螯蝦的病害防治原則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耸显r常見的病害有爛鰓病、黑鰓病、爛尾病、聚縮蟲病及纖毛蟲病等。田塊整理后,進行曬田,環溝中保持淺水位,潑灑生石灰100 g/m2或漂白粉10 g/m2消毒,同時殺滅野雜魚。蝦苗放養后,定期間隔20 d,在田塊深溝水體潑灑消毒劑,常用的消毒劑及單位水體用量為生石灰20 g/m3或漂白粉2 g/m3或聚維酮碘4.5~7.5 mg/m3(以有效碘計)。有條件可以使用EM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飼料中添加大黃、維生素C、殼聚糖等免疫增強劑,提高蝦體免疫力。   5  水位調控技術
  5.1  稻前蝦的水位調控
  稻前蝦養殖因水稻尚未移栽,可以選擇最適宜的養蝦水位,畦面水深保持在60 cm。
  5.2  稻中蝦的水位調控
  通過調控田塊中的水位來控制蝦的活動空間,水稻移栽后保持田中淺水位3~5 cm,通過副埂隔離,將克氏原螯蝦限制于環溝區域活動,避免蝦對水稻秧苗的危害。當水稻返青生長后,可以適當提高水位,讓幼蝦進入全田活動。水位按照“淺-深-淺”的原則進行調控。即6月中下旬淺水位易于水稻立苗,7—8月15~20 cm深水位促稻、蝦生長,9月前后落淺水位至5 cm,便于捕蝦,直至畦面脫水,在環溝中將蝦捕凈。
  5.3  稻后蝦的水位調控
  于9月下旬捕完蝦后,在環溝中投放75 kg的親蝦,開始越冬繁殖,此后應采取5 cm的淺水位或畦面干濕交替進行,以確保水稻后期正常抽穗、開花、灌漿、結實。繁殖的親蝦與10月底或11月初進入洞穴生活,環溝水位可落淺至溝深2/3,同時便于水稻收獲。翌年1—2月為溫度最低時節,此時環溝應滿水位,畦面應有60 cm的水深,并持續到4月中旬。4月底應逐步降低水位,以便于捕獲蝦苗,直至環溝落干。
  6  餌料投喂
  為提高養殖效率,應以投喂稻田養蝦專用飼料為主。飼料蛋白含量為26%~30%為宜,適當搭配新鮮的動物性餌料如魚粉、螺蚌肉等以及植物性餌料如小麥、玉米、豆粕、植物油脂餅等。具體投喂量應根據蝦的存田量、天氣、水質等靈活掌握,每天投喂1~2次,以傍晚投喂為主,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秋冬水溫低于10 ℃時停止投喂。越冬后的翌年3月開始,隨著水溫回升,克氏原螯蝦陸續出洞活動,可以適當增加投餌量。
  參考文獻:
  [1] 張家宏,何  榕,朱凌宇,等.以生態文明為引領促進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7,42(5):150-154.
  [2] 張家宏,韓光明,唐鶴軍,等.“雙鏈型”稻-鴨-魚循環農業模式配套技術及經濟效益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6,36(8):533-537,566.
  [3] 張家宏,王桂良,黃維勤,等.江蘇里下河地區稻田生態種養創新模式及關鍵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7(3):77-80.
  [4] 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四水”生態種養人工濕地的構建、消納富營養化水的功能及標準化示范推廣[J].中國標準化,2016(5):76-80.
  [5] 張家宏,韓光明,王守紅,等.壅菜-鴨-魚生態種養人工濕地模式的構建及配套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3):479-481.
  [6] 張家宏,王桂良,王守紅,等.茭白-鴨共作系統中氮平衡及經濟效益分析[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5,32(5):498-505.
  [7] 張家宏,王桂良,徐  榮,等.茭鴨共作人工濕地消納養殖池塘富營養化水的初步研究[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7,33(6):546-554.
  [8] 張家宏,韓光明,宰素珍,等.蓮藕-克氏原螯蝦生態種養共作模式和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7(2):80-82.
  [9] ZHANG J H,BI J H,ZHU L Y,et al. Key techniques of an ecological pattern “planting rice in one season and breeding red swamp crawfish in three seasons” for green production in Lixiahe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J].Agrica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18(8):1406-1409.
  收稿日期:2018-10-15
  基金項目:江蘇省自主創新資金項目(CX17[2007]);江蘇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高郵推廣示范基地項目(SXGC[2017]168);江蘇省農業標準化試點項目(蘇質監標發[2017]46號);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項目(JFRS-03)
  作者簡介:張家宏(1965-),男,江蘇高郵人,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農業技術和投入品的研發與示范推廣工作,(電話)15358539188(電子信箱)yzzhangjh@126.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3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