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危機預防和干預機制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如果不及時干預,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嚴重威脅大學生身心健康,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表現和成因,從工作機制建設著手,從預防、預警、干預三個層面進行心理“亞健康”學生群體的預防和干預,構建系統性、動態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關鍵詞 心理亞健康 危機預防 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74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Sub-health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ONG Lilu, CUI Yingjing
?。⊿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If the mental sub-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intervened in time, it may further develop into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diseases,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the mental sub-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mechanism,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mental "sub-health" student groups ar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 early warning and intervention,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and dynam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mental sub-health; crisis prevention; crisis intervention
近年來,高校每年因心理問題而退學、休學的大學生不斷增加,甚至輕生自殺現象也屢見不鮮,給家庭、學校、學生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1]為防止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進一步發展成心理危機或精神障礙,構建有效的高校心理亞健康狀態學生危機預防和干預體系,積極幫助指導他們,使其向心理健康狀態逐步轉化,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和重大挑戰。
1心理亞健康概念
心理亞健康是指在環境影響下由遺傳和先天條件所決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問題。大學生在這種狀態下的表現是學習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自我調控力差、精神萎靡不振、易疲勞,甚至會產生自殺念頭。[2]大學生如果身心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不能得到及時改善,不僅會影響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也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身體疾病、心理疾病的產生。
2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現狀
(1)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情緒問題是大學生心理亞健康表現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大學生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和因素干擾,常常出現焦慮、憂郁、虛榮、自卑、逆反、恐懼等情緒。而且他們常常陷在這些不良情緒中,難以自我調適,也沒有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情緒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陷入惡性循環,大學生最終可能會得心理疾病。
?。?)不端的品行。品行問題主要指品質和行為兩方面問題。品質問題主要指自信心不足、自尊心較低、責任心不足。行為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指偏執、敵對、叛逆等。由于大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在遇到各種問題之后,極易采取過激的行為去處理,而不懂得調整情緒,以合適的心態和行為去應對。還有個別大學生為了表現自己已經長大,做事一定要標新立異,如抽煙、喝酒、離家出走等,常以這種行為表達自己的獨立性。
?。?)人際交往不良。人際交往困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與同輩群體交往。有些學生性格敏感,不能很好融入集體生活,容易被孤立和排擠。大學生異性之間的交往也變的日益復雜,一旦處理不好也會引起嚴重心理問題。二是大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大學生往往認為家長和老師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不愿主動跟他們交流,而家長和老師有時也不能關注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沒有做到換位思考。
(4)環境的不適應。剛剛開始大學生活的新生中尤為突出,他們面對生活、學習環境的變化感到無所適從,不能及時調整適應,從而出現適應性心理問題。另外即將步入社會的畢業生面臨角色的轉換,從在校生到社會人,這種轉變同時也意味著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隨之發生變化。如果這個角色轉換適應不良,將影響其一生發展。
3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成因分析
?。?)社會環境對大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受到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可以迅速從網絡等新媒體了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大學生由于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還有局限性,導致他們往往還不能客觀、全面地分辨接觸到的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容易被居心不良者蠱惑、利用,出現偏激的思想,做出過激的行為。
?。?)學校環境對大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影響。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環境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專業學習任務太重,學習困難,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同時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有影響,不當的教育方式會使學生變得叛逆。另外,學校也是大學生與朋輩交流互動的最主要場所,朋輩之間的關系對大學生心理的也有重要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大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影響。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因此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為深刻的。第一,原生家庭結構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單親家庭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更為敏感。第二,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也很大。如果家庭氛圍寬松、有愛,孩子的心理狀態就比較積極;反之,如果家庭氛圍冷漠、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孩子的心理狀態也容易消極。第三,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教育方式較為民主的家庭孩子也較易形成完整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另外,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經濟狀況等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大學生個人的人格特征對心理亞健康影響。大學生個人人格特征的差異主要是指內向人格和外向人格的差異。內向型的大學生平時不愿主動與周圍人交流,有事往往自己埋在心里,久而久之容易出現抑郁心理。外向人格的學生積極向上的對待生活,遇到問題也不會長時間排解不開。另外,大學期間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逐漸成熟,這對他們的心理也都會有重要的影響。
?。?)生活方式對大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影響。第一,大學生普遍缺少體育鍛煉。大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不容樂觀,部分學生是因為學習壓力大,學業繁忙,導致他們沒時間鍛煉。身體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長期缺乏體育鍛煉會,整日在宿舍或教室,導致學生身體健康往往會出現問題,而身體的亞健康很容易導致心理的亞健康。
第二,大中學生不良的生活方式。熬夜現象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熬夜的原因有學業壓力,也有上網、打游戲、追劇等娛樂。各項研究表明,長期熬夜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慢性傷害,容易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新陳代謝紊亂等癥狀,形成亞健康體質。大學生中不吃早飯、愛吃零食、飲食不規律現象也較多,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必然也導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第三,大中學生網絡沉迷現象嚴重。網絡的普及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部分學生整日沉迷網絡,上網主要是網聊、瀏覽網頁、看視頻節目和玩游戲,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網絡游戲。學生長時間上網嚴重干擾正常的學習,戶外活動的時間也大大減少,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更嚴重的是,長期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嚴重影響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另外,網絡上信息紛繁復雜、魚龍混雜,大學生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還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誤導,繼而引發負面情緒和行為。
第四,大中學生對外表形象的過分關注。受社會上以瘦為美的審美方向,尤其女學生過度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過分在意他人對自己形象的的評價,過于敏感,會導致自卑、低落的情緒。這種對外表的過分追求容易使大中學生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4心理亞健康學生危機預防和干預機制的構建
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采取緊急應對的方法幫助危機者從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機,使其癥狀得到緩解和消除,獲得新的應對機能,預防心理危機再次發生。[3]本文從工作機制建設著手,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開展工作:
?。?)高校心理“亞健康”學生危機預防機制。高校心理“亞健康”學生危機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中的第一個環節是預防,需要學校全員參與,防微杜漸,將預防工作注重在平時,讓大學生自入校伊始便提高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與此同時高校在校園規劃建設及管理時也應充分考慮到大學生在校安全問題,避免因設施不當、管理疏漏等安全意識匱乏而造成大學生意外事件的發生。
高校在做好校園安全工作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首先,加強生命意義教育和挫折教育。高校應積極開展挫折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挫折心理訓練,使大學生能正確地接受自我,正視挫折。其次,創新教育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育有機結合。通過成立心理社團、開展心理知識講座、舉辦心理培訓、組織心理素質拓展、心理沙龍、心理情景劇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再次,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朋輩教育。實施“一對一”結對幫扶,每年新生入學后,都會有相應的高年級學生進行配對,幫助新生更快適應新的環境,也讓志愿者認識新朋友,獲得鍛煉和成就感,讓“1+1”產生了大于2的效果。
?。?)高校心理“亞健康”學生危機預警機制。預警機制是介于預防機制與干預機制之間的重要環節。預警機制通過校園安全檢查及評估,發現校園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及時清理修復,避免意外傷亡事件的發生。同時,通過心理測評及篩查工作,發現具有自殺或反社會傾向的學生,在師生中廣泛進行心理異常及危機識別的普及性培訓,發動廣大師生及時識別危機。為全校學生建立動態心理檔案及預警對象庫,分析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整體趨勢,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預警與篩查機制包含新生心理測評、心理健康月報、校外精神專家駐校坐診、心理危機預防培訓等工作。
?。?)高校心理“亞健康”學生危機干預機制。危機的干預機制可劃分為事件前期干預、事件中期干預和事件后期評估。注重時效性和全面性原則。高校建立心理危機防控體系,實施學生、輔導員、學院、學校四級信息直報機制,充分動員和發揮學生黨員、主要學生干部和學生組織隊伍的作用,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形成統一指揮、全員參與、渠道通暢、程序規范的大學生心理危機應急管理機制。
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個人認知、人際關系、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會風氣、社會價值觀導向等因素,因此危機干預也應構建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方聯動的教育體系,共同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基金項目:濟南大學科研項目:《愛國奮斗精神的傳統文化承載及培育途徑研究》。項目編號:XG1808
參考文獻
[1] 董銘洺.淺析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干預體系的構建[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3(04):85-86.
[2] 馮輝.甘肅省本科生亞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
[3] 盧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07):170-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1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