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漢英翻譯能力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研究主要以二語習得理論為指導,以五十名非英語本科生的漢英翻譯測試文本為研究對象,輔以對受試者的深度訪談,分析了受試者在漢英翻譯過程中產生的錯誤類型、錯誤產生原因,并結合當前的英語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策略,針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漢英翻譯能力的培養提出策略。
  關鍵詞 翻譯能力 錯誤類型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26
  A Study o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bility
  of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FENG Guil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650221)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the C-E translation texts which presented by 50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 The error types in the texts are analyzed. Reasons for the errors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with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modes they have receiv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suggestions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E translation ability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rror types; teaching strategies
  0 引言
  翻譯即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它是一個融閱讀、理解、表達、校對為一體的復雜的語言運用過程。PACTE研究小組將翻譯能力分解為六個因素:雙語交際能力、語言外能力、轉換能力、職業能力、心理生理能力、決策能力。在國外二語習得、對比語言學、翻譯等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學者也開始利用偏誤分析理論,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存在問題、解決對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或學習策略、教學策略等方面,僅有少量研究集中于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漢英翻譯能力實證研究。如,李晨的《翻譯能力實證研究——以中南大學翻譯碩士為例》(2011),張梅《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翻譯能力培養策略的實證研究》(2011),朱丹丹《運用對比分析理論提高翻譯能力的一項實證研究》(2012)。學習者的翻譯能力能夠較好地體現出學習者的雙語交際能力。中國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英語學習群體,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的研究對了解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及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質量都有重要意義。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對象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包括其漢翻英的能力及英翻漢的能力。我們的本次研究僅限于研究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漢英翻譯能力。我們以一百名大一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大學英語四級漢譯英翻譯文本為研究對象。參加測試的這一百名學生至少學過七年的英語,但均未參加過CET-4級考試,他們打算參加2018年12月舉行的CET-4級考試。此次用以測試的翻譯文本為2016年12月的CET-4漢譯英真題,參加測試的同學承諾此前未做過這份試題。參加測試的同學在三十分鐘內各自獨立完成測試題,且在翻譯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工具書或是參考資料。為了彌補定量分析的不足,測試完成后,我們對十名受試者進行了深度訪談,訪談的結果將用做數據分析的補充材料。訪談主要內容:(1)他們知道的翻譯方法與技巧有哪些?在測試中,他們運用了哪些方法與技巧?(2)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他們如何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3)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常使用哪些方法來幫助學生提升翻譯能力?(4)他們對當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有什么建議或意見?為了營造輕松的訪談氛圍,訪談采用了半結構式訪談。
  1.2 數據的收集與分析
  我們通過對受試者集中進行漢英翻譯測試及對其中的十名受試者進行深度訪談來收集數據,數據的來源包括翻譯文本和深度訪談記錄。我們對三個班的154名同學進行了漢英翻譯測試,測試內容為2016年12月的CET-4漢譯英真題,測試時間為三十分鐘。測試結束后,我們刪除了32份未完成測試題的翻譯文本,隨后在剩余的文本中隨機選擇了50份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中十名文本提供者進行了深度訪談。這50份翻譯文本是我們的主要數據來源。訪談的內容為我們分析文本中偏誤出現的原因及研究提升漢英翻譯能力的方法奠定基礎。
  1.3 數據的分析
  我們通過分析漢英翻譯文本及整理訪談記錄來獲取數據。在進行漢英翻譯文本分析時,我們以Carl James的錯誤分析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將文本中的錯誤分為了三類,本體錯誤、文本錯誤及語篇錯誤。為了確保分析的有效性,我們在漢英翻譯文本收集整理完成后,由兩名課題組成員先后兩次對文本進行錯誤分析,再由第三位課題組成員對前兩位課題組成員的分析結果進行整理,整理完成后,課題組成員再共同對有爭議的地方進行分析,最終完成對文本中錯誤的整理與分類。這道本次用于測試的2016年12月的CET-4漢譯英真題共包含5個句子,74個詞語,133個漢字。在50份漢英翻譯文本中,共整理出錯誤1553個。其中,本體錯誤512個,文本錯誤822個,語篇錯誤219個。本體錯誤中,拼寫錯誤占75.70%,標點錯誤占24.30%。文本錯誤中,語法錯誤占67.16%,詞匯錯誤占32.84%。語篇錯誤占錯誤總數的14.10%,在本次的分析中,我們未對語篇錯誤進行銜接錯誤、連貫錯誤、語用錯誤的分類整理。隨后,我們整理了十名受試者的訪談記錄,統計了他們談及到的翻譯方法、學習策略、教學方法等。這些統計數據將用于分析如何提升學習者的漢英翻譯能力。   2 研究發現
  2.1 受試者在翻譯過程中產生的錯誤主要是文本錯誤和本體錯誤
  在整理出來的1553個錯誤中,語篇錯誤占14.10%,其余均為文本錯誤和本體錯誤。語篇錯誤所占比重較小,可能跟翻譯文本的篇幅較小、語體特征明顯有關。文本錯誤所占比重最大,為52.93%。語法錯誤與詞匯錯誤,尤其是語法錯誤,是學習者在翻譯過程中最易產生的錯誤類型。大量的學者都對學習者在漢英翻譯過程中產生的語法錯誤進行過研究。如學者劉晉(2017)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漢英翻譯中產生的語法錯誤的類型及頻度進行了研究,指出主謂不一致、動詞誤用、定語從句結構錯誤是學習者在漢英翻譯過程中發生頻度較高的錯誤類型。我們的調研結果與學者劉晉幾乎一致,主謂不一致、動詞連用、先行詞錯誤是受試者出錯頻率最高的三種語法錯誤類型。在我們的調研中,受試者產生的本體錯誤占其錯誤總數的32.97%,本體錯誤中主要為單詞的拼寫錯誤,標點符號錯誤僅占本體錯誤的24.30%。這說明大部分受試者已經掌握了英語標點符號系統的使用規則。由于漢英語兩種標點符號系統較為接近,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對于學習者來說不是難點。學者何會敏也做過類似的調研。何會敏(2018)在對75名非英語本科生CET六級漢譯英語言錯誤研究中,對受試者在漢譯英過程中產生的錯誤類型進行了統計,受試者的本體錯誤中主要為拼寫錯誤,本體錯誤占錯誤總數的14.86%,這遠低于了我們的32.97%。這可能源于我們的調研對象不同,我們的受試者為大學一年級的非英語本科生,他們還未參加過CET四級考試。而何會敏的調研對象為已經通過了CET四級考試的學生,他們的英語水平整體上強于未通過CET四級考試的學生。這也說明了學習者的拼寫能力會隨著語言能力的提升而提升。
  2.2受試者缺乏對翻譯方法與技巧進行學習的自覺性
  翻譯方法與技巧能夠指導翻譯實踐,增強翻譯的靈活度及操作性,是翻譯能力的有機構成體。在我們的半結構式訪談中,我們發現學生所了解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很少,而且他們缺乏對翻譯方法與技巧進行有意識學習的自覺性。在我們的一些引導及提示下,這十名訪談對象所能談及到的翻譯方法也僅限于直譯、音譯、意譯和逐詞翻譯,翻譯技巧僅有增譯、減譯。這十名訪談對象均是非英語專業的大一新生,他們沒有專門的翻譯課程,在綜合英語、英語思辨、有效交流等公共英語課程中,隨著PBL教學法的推廣以及公共英語課課時量的縮減,課堂上教師更加注重學生說、寫、議能力的培養,而與翻譯能力密切相關的翻譯方法、翻譯策略、翻譯技巧的講解以及翻譯練習在課堂中所占比例很小。課后,學生主要通過大量做CET翻譯習題來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這十名訪談對象都采用了這種方式,他們大量地做CET習題,通過習題后的答案來校正自己的譯文。在校正的過程中,他們通常逐句地核對自己的譯文與答案在詞匯、句子結構上的異同,甚少去思考兩者在翻譯方法上的不同。此外,他們也幾乎不會去看一些有關翻譯方法與技巧的書籍、論文等。
  2.3受試者對目標語知識儲備的不足是錯誤產生的根本原因
  翻譯是一項復雜的語言文字轉換過程,源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異同、兩種語言所蘊含的異質文化、譯者的語言能力等等都對翻譯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們這次用于測試的是2016年12月的CET-4漢譯英真題,這段文字淺顯易懂,受試者能準確理解源文本的內容。受試者主要采用的翻譯方法為直譯,產生的錯誤主要為語法錯誤、詞語使用錯誤、單詞拼寫錯誤。在整理出的1553個錯誤中,這三類錯誤占了77.91%。詞匯量的不足、語法知識的薄弱是受試者在翻譯過程中產生大量錯誤的根本原因。如,“婚紗”、“象征”、“危重”、“禮金”、“信封”這五個詞語,完全寫對的受試者僅占42%;“禮金也不能裝在白色的信封里,而要裝在紅色的信封里?!边@個句子句法結構轉換正確的僅占39%。盡管譯者對原文本背景知識的掌握、對翻譯方法與技巧的合理運用能提升翻譯的質量,但譯者只有掌握了源語言與目標語基本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才能實現源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轉換。
  3 結語
  翻譯能力是學習者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學習者翻譯能力的培養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有機構成部分。針對受試者在本次測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增強對學生英語基礎詞匯、語法知識的教學。我們的調研對象均是學習英語在六年及以上的學生,但六年的學習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在我們的測試中,學生仍出現了大量的詞匯、語法錯誤。其次,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增加翻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比重,培養學生句、段、語篇的翻譯能力,并結合教學內容,將翻譯方法、翻譯技巧的講解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同時,我們也應增強對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培養。
  本論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非英語本科生漢英翻譯能力實證研究(2014Y28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何會敏.錯誤分析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六級漢譯英翻譯語言錯誤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8.
  [2] 劉芳.偏誤理論下大學生漢英翻譯偏誤探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2).
  [3] 劉晉.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漢英翻譯語法誤譯研究[J].高教學刊,2017(20).
  [4] 趙瑩.針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教學研究[J].英語廣場,201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198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