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本科生語音課程形成性評價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 鍵 詞] 英語;本科生;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124-02
一、研究背景
英語語音作為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影響較大。發音標準的學生口語、聽力以及學習動機等方面的提高情況均優于發音不標準的學生。因此,如何對大學一年級的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有效的語音訓練并科學地進行評價就顯得至關重要。本人從事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語音教學13年,認為英語語音課程教學模式構建是學習過程監控和學習效果的有力保證。因此,本研究力圖針對英語專業本科生,構建以形成性評價為特點的評價模式,對英語專業學生語音水平提高程度采取更客觀、更全面的動態評價方式,貫徹教學始終,及時反映學生的進步與問題,便于教師和學生及時總結教學成果和不足。本研究吸收中國石油大學英語專業兩個教學班在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上的對比研究,得出相對于終結性評價的形成性評價,即在提高學生語音成績、激發語音學習愿望以及形成積極學習態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優勢。
二、研究內容
教育評價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有效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而且能夠改進教師教學,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國外對形成性評價的應用性研究比較普遍,Frederich Taylor(1911)首次提出了教學評估的概念,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學者才開始關注形成性評價,如Bachman(1981)、Long(1984)、Brown(1989)。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開始重視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影響,如Bachman&Palmer(1996),Harlen&James(1977)等。該評價模式的提出是相對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而言的。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取得的成績以及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做出的客觀公正的動態評價,旨在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而做出的發展性或行進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效監控,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在一定時期內的成績及進步程度。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動態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密切服務于學習和學生,保證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科學合理。我國學者從90年代末開始認識形成性評價并做了相應的研究,但多集中于大學英語教學,涵蓋聽、說、讀、寫多個方面,屬于綜合性評價。也有教師針對寫作、閱讀、口語、聽力教學展開形成性評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實驗效果,但全面有效開展存在一定障礙。以大學英語為例,課程為通識課程,在管理模式上受學校教務管理部門及開課院系的管理制約,形成性評價的時間和機會減少。
語音學習和發音訓練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基礎課,也是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因此該課程的重要性和教學特點決定其適用形成性評價模式,原因如下:
1.該課程注重學生的訓練提高過程和取得進步的程度,與形成性評價的理念和操作模式相匹配。
2.該課程任課教師具有一定程度的課程設計空間,使得形成性評價更易于實施。
因此,本研究針對大學一年級的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有效的語音訓練的同時,采取形成性評價模式,對學生動態的評價和實時的糾正,確保最佳的教學訓練效果。該評價方式更客觀、更全面、更動態,貫徹教學始終,及時反映學生的進步與問題,便于教師和學生及時總結教學成果和不足。
目前國內高校英語專業語音課程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語音課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成績,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促進學生形成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強烈的學習動機。(2)從診斷性評價、行為表現評價、個人檔案評價以及學生自我評價幾方面入手構建以形成性評價為特征的英語專業語音訓練的評價模式。
三、實驗設計
(一)被試選擇
課題組選取中國石油大學大學英語專業本科一年級的兩個班級共6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實驗。學生入學后自然分班,符合隨機抽樣的基本條件,確認為兩個隨機抽樣的自然班。
(二)干預前階段
在正式實施教學干預前,教師在被試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診斷性錄音兩項準備工作。問卷調查主要考查學生如下方面:
1.學生的英語學習背景。
2.學生的語音學習背景。
3.學生的母語方言區。
4.學生的語音水平和問題所在。
(三)實驗開展
根據前測成績,研究者將兩個班級隨機定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控制組學生采取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的方式,而實驗組的學生則運用形成性評價,包括課堂觀察、教師評價、建立學習檔案(錄音)等評價手段,具體模式構建如下。
(四)實驗結果及數據分析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學習檔案等,探究相對于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在提高學生語音訓練效果等方面是否存在明顯優勢,結果呈現如下。
1.前測結果
2.后測成績
該數據結果顯示,在形成性評價為特征的教學模式開展前,兩個班級學生的語音平均水平無顯著差異,而形成性評價為特征的教學模式開展后,實驗班學生的語音水平和對照班相比有了顯著差異,說明該模式的有效性和適用性。
四、結論與不足
本研究討論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形成性評價模式,建立形成性評價模型并在之后的語音教學中應用。研究表明,形成性評價模式以過程控制為手段,以語音訓練效果為目標,采用診斷性評價、學生階段性錄音、學生自我評價等方式,使得師生雙方對學習過程有認知、有監控、有調整、有目標,符合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學生學習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為今后語音課程的教學評價提供了改革的依據,意在提升英語語音的課堂教學質量。
本研究未涉及對學生元認知水平的變化研究,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在本研究中未涉及,以后研究中將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變化,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
◎編輯 武生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