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評價在“信息計量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研究結合《信息計量學》教學實踐,構建基于形成性評價的《信息計量學》課程評價體系。教師和學生互為評價對象,形成以學生學習評價和反饋為核心的課程評價體系,包括學習態度、互動參與和行為結果3個一級指標,及其對應的6個二級指標。把形成性評價引入課程評價,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有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為其他相關課程實施形成性評價提供評價參考依據。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課程評價 信息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c)-0114-03
形成性評價指一種動態的全過程評價。其最早應用于教學中,評價者根據所制定的教學計劃,針對學生進行多次、動態、及時的評價,并利用其反饋環節對學員進行指導,使學員能獲得最優的學習成果,并可根據反饋和評價結果調整其對學員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多數學習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即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進行的教學活動效果評價,常見的如期末考試。終結性評價在較長學習階段后進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重視學習結果,檢測學生學業最終是否達到課程目標要求,但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指導、互動、交流和反饋,不具有“金課”教學的功能[1],因此以過程和反饋為核心的形成性評價逐步引入課程評價中,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幫助教師不斷反思與改進教學。
據文獻調研理解,形成性評價在國內最早應用于中小學教育,后來慢慢引入大學教育,其中以英語教學應用居多。目前,在醫學教育領域在基礎、護理[2]、臨床專業等課程評價中使用,并體現出良好的學習評價效果。
信息計量學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信息計量學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藥衛生方向)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之一,同時2018—2019(1)學期新開設的新課程,是采用定量的方法,以各類文獻為對象,研究文獻信息交流過程中存在的數學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以培養學生信息計量分析能力及實踐應用能力為主,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信息計量學三大定律、兩大規律等基本理論,以及信息計量學主要研究方法和實際應用等。由于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教學內容多、豐富多樣,傳統的終結評價不能全面、綜合、及時地評價與考量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情況。因此,如何有效、巧妙地結合教學與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嵌入形成性評價,并根據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探索、設計和實踐了一套可操作性強的課程評價方案成為該課程教學的一大挑戰和必要工作。
1 課程評價體系
該課程評價由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組成,其中形成性評價的核心內容是過程評價和反饋,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學習評價是核心。通過學生學習特點、課程性質,擬定學生形成性評價指標,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學習態度、互動參與和行為結果3個層面。對教師的評價采取學生評教與教師自評兩種方式[3]。終結性評價的核心是檢測學生學業結果是否達到課程目標,因此在課程結束后進行(該課程只由試卷筆試一部分組成)。
1.1 對學生評價
根據信息計量學課程教學內容,該課程共設置19個過程評價點和1個期末評價點。過程評價點涉及課堂互動、小組作業匯報和無領導小組討論;終期評價包括期末筆試。 過程評價中,采取教師點評和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評價與即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以促進學生學習態度、方法和效果的改進(見圖1)。
1.2 對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通過學生評教和教師自評的方式進行。學生評教方式包括中期考核(每學期中期舉行,學生代表收集學生教學意見反饋給任教老師)、所有章節內容講授后反饋和期末評教。教師自評是指教師根據學生過程評價中的表現、效果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自我評價,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2 形成性評價指標
對學生的過程評價是該課程評價的重點內容,根據形成性評價特性和教學內容設置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6 個(見表1)。
3 過程評價與記錄
過程評價的記錄是形成性評價中的重要環節,體現形成性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價值。該課程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了過程記錄表,共包括3個部分:課堂紀律,任務或作業完成與質量,課堂互動、討論和分享[3]。課堂紀律和互動由指定同學監督記錄;任務或作業完成與質量、無領導小組討論和小組匯報均由老師觀察記錄(見表2至表4)。
4 課程評價結果
4.1 教學內容與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引入“翻轉課堂”理念,對“三大定律”和“兩大規律”等重點內容實行分組講解、老師點評的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查閱相關信息,組織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學習積極性,增加自信,同時理論貫穿到實踐中去,大大提高教學效果[1]。實踐證明,這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學案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糾錯、規范化的功能。
4.2 學生學習評價結果
學生學習總評成績作為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值,其中過程評價占總評成績的50%,期末評價占50%,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總評成績=(課堂紀律得分+任務完成率得分+作業質量得分+提問與回答得分+討論參與度得分+學習分享得分)×50%+期末考試×50%”。 信息計量學2016級2班級學生過程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和總評成績可見,其中考試平均成績低于總評平均成績,但標準差卻大于總評成績,過程評價成績的總評成績分布變異度小于單純終期考試(見表5)。
5 討論
5.1 形成性評價在課程評價中發揮優勢
形成性評價指一種動態的全過程評價。評價者根據所制定的教學計劃,針對學生進行多次、動態、及時的評價,并利用其反饋環節對學員進行指導,使學員能獲得最優的學習成果,并可根據反饋和評價結果調整其對學員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4]。形成性評價可以從教學過程中把握,改進教學與學習,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考慮,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教學實踐證明,形成性評價不僅有利于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而且因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及時評價與反饋,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一定了解,促進學習改進。從教學實踐結果可見,期末考試成績較低(成績為 69.76),但一次性的終結性評價僅從結果角度考核,并不能完全顯示課程目標達成度,且還受題型難易程度影響。在引入過程評價成績后,學生平均學習成績提高,變異度減少,形成更趨于穩定的成績分布規律。
5.2 信息反饋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雖然該課程評價體系針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設置了反饋環節,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反饋機制,如固定的意見反饋頻率、反饋形式等。在后期的實踐過程中,將逐步探索、優化評價反饋機制,以最大效果地發揮形成性評價的功能,改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從而實現課程目標的達成。
5.3 嚴格按照評價標準客觀地進行評價
形成性評價的本質是評價,評價就應根據課程教學目標設定評價標準,標準是準確評價的前提條件。但評價過程的很多環節以分組討論或者分組匯報的形式進行,按照學生提供的分工內容來給每組成員打分,導致形成性評價過程中代課老師避免不了容易疏忽標準,被流于形式、隨意評價,再加上教師對學生的主觀偏愛,加上對形成性評價激勵機制的誤解不健全等,導致形成性評價成績普遍偏高,評價成績無明顯差異。導致無法真正辨別學生學習情況、掌握程度,不能正確地做出學習反饋,從而不能發揮形成性評價的改進效果。因此,在形成性評價的教學實踐中,評價者(代課老師)應該盡量嚴格按照評價標準客觀地進行評價,讓評價結果能夠真實、客觀反映教學的情況。
5.4 借助網絡學習評價方式,輔助記錄過程
該課程評價體系根據課程特點,設計了詳細的評價記錄,提高了形成性評價的可操作性。記錄過程記錄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環節,也是難點。過程記錄也是考驗教師對教學的觀察與思考,有助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進的關鍵環節。但過程評價、過程記錄工作比較繁瑣,代課老師精力又有限,因此該評價體系目前僅在小班教學中實踐應用(該次使用班級人數為35人),對于規模過大班級(如臨床專業)實施可能存在困難。因此,在該課程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將探索引入網絡學習評價方式,形成可持續的動態評價系統,真正實現全過程評價與監督,促進教與學的改進。
5.5 加強評價的多樣性原則
過程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包括學生互相的評價和學生自身的評價。有多重評價模式才能更加公開、公正地體現評價結果,真正達到教和學的評價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如采取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時,引導學生進行公正公平的客觀評價,避免個人矛盾而帶有強烈主觀性,影響評價結果。此外,還要堅持導向性原則,評價不僅要對學生現有的學習結果進行判斷,還要為今后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服務;評價的方式和標準具有合理性,科學可行;評價指標應具有直接可測性或可操作性[3]。
參考文獻
[1] 喬宇琪,鄭青,陳芳源,等.淺析中外醫學教育評價模式[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5):454-456.
[2] 胡艷瓊,陳先華.護理專業課程教學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權重賦值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19):1804-1806.
[3] 呂亞蘭,浦科學.基于形成性評價的課程評價體系設計:以《醫學信息分析》為例[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8,17(8):774-777.
[4] 易雨旸.形成性評價在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8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