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評價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探索與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堂內外、階段性測驗、學習態度以及實習課完成情況等各方面的評價,全面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學習策略、參與意識、合作精神等等,從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生的自信心,發現自身價值,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8-0163-02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推進,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在傳統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過程中,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判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既不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也無法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不能很好地評估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終結性評價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弊端[1]。與終結性評價相反,形成性評價更強調的是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有多方面的評價標準,能避免單憑分數機械評價學生,偏向應試教育趨勢等缺陷。形成性評價體系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全面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學習策略、參與意識、合作精神等等。
一、組織學與胚胎學的課程特點
組織學與胚胎學(簡稱組胚學)包含組織學與胚胎學兩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泛,專業性強,內容復雜,與人體解剖學同屬人體形態學醫學基礎課程范疇。同時組織學與胚胎學又是病理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以及免疫學等課程的基礎。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掌握正常機體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微細結構特點及相關功能。但由于授課對象為大一新生,剛剛開始接觸醫學,抽象的學習內容,繁雜的名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吃力,進而學習興趣也隨之下降[2]。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醫學課程,而掌握組織顯微學特點是本門課程的核心。實踐不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更是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關鍵。實習課上借助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則是學習組織學最好、最有效的途徑?;谝陨险n程特點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技巧,激發學習興趣,建立自信,發現自己的價值,并從中鍛煉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是本門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
二、形成性評價在組胚課程中的應用
1.形成性評價在課堂外的實施:(1)課后興趣作業:畫圖、模型制作,作為組胚學課后興趣完成,組胚學屬于形態學,將學過的知識以畫圖或模型制作等更加形象的方式體現出來,使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會變得更加具體而生動,效果顯著,并且此項作業的完成,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作品,這使得學生有了成就感。課后總結作業:總結本堂課所講授的知識點,這是以思維導圖為骨架,為其增加血肉的過程,要求課后兩天內完成;完成過程分兩步,首先僅憑對課上老師授課內容的記憶總結,其次再通過查看書本查漏補缺。(2)課前預習:預習原則為“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在預習過程中以此話作為標準,學生需要掌握此章節的整體提綱,無需仔細研讀,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體現在筆記本上,上課之前做到熟記于心,整個過程以半個小時為佳。
2.形成性評價在課堂內的實施:(1)課前提問:這是一種比較直接的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情況的方式,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可通過觀察聲音是否響亮,面部表情是否放松,是否對此提問充滿期待,回答問題是否有邏輯性等對學生各方面進行評價。并且教師要在言語、眼神及肢體動作上對學生給與肯定和鼓勵。(2)預習成果展示:由學生完成本次課程的整體框架的講述,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體現在黑板上,并脫稿講授,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信心,還可以引起學生對預習這一環節的重視。(3)課中提問:組胚學這門課程是以四大基本組織為基礎,而器官均是四大基本組織的有機結合而形成,所以在組胚學各論(各個系統)學習過程中緊密聯系總論(四大基本組織),在課中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總論內容,不僅是對知識點的再次記憶,更是對組胚學學習方法的體現。
3.形成性評價階段性測驗的實施:每月進行一次小結測驗,測驗內容以一張圖片為考題,通過這張圖學生首先需要總結出這個器官或者是組織的形態結構特點,這也是組胚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其次,形態決定功能,由形態特點推測出組織結構或器官的功能,可檢測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最后,這一部分主要測驗學生平時知識的拓展情況,以及學習興趣是否提升,可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情況向臨床疾病、科研最新研究現狀方向拓展。
4.學習態度的評價。(1)自評: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自評,評價項目包括是否遲到早退,是否認真聽課,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回答問題能否做到聲音洪亮、條理清晰,是否按時完成作業,作業之外有無興趣查閱資料拓展知識。(2)互評:三人為一小組,組內兩人對另一位同學這段時間的學習狀態、學習成果以及是否取得顯著進步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給出評語,以優點和建議為主;同時被評價學生寫出總結,根據建議寫出自己的改進方案。(3)教師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課堂中的表現和作業的完成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重點在于發現學生在學習的方法上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給予具體的、具有針對性的評價,同時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是必須的。
5.形成性評價在實習課的應用:實習課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的,同學之間存在共同點并且遇到的問題具有相似性,在小組內成員之間進行橫向比較,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在實習課上采用角色互換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講授此次課程中的某一張切片,整個過程必須是完整的。學生課前要做到查閱資料,準備講稿及教案,教師在學生講授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查漏補缺,鼓勵優點,改進不足,授課完成后學生要對自己的授課過程進行評價,同時教師做出總結。
三、討論
形成性評價不僅要關注課內,也要關注課后;不僅要關注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過程。整個形成性評價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主體,在評價過程中逐步具備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評價的內容不僅僅是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包含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參與意識與合作精神乃至情感方面的協調發展等等;評價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提升自我的整體素質和各方面能力,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不只是注重最終的教學成果;在整個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對學生的努力要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3]。這一過程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建立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其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反饋信息,使學生不斷向目標靠近的外部作用[4]。 形成性評價不同于終結性評價,不僅僅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全面具體,并在提高學生能力方面意義重大。高等教育執教者應不斷優化完善形成性評價的評價形式、評價內容、評價手段等,使其在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鞠瑞艷,張一.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西部素質教育,2018,(2).
[2]次云哲,孫孝庸,麻雯熠,等.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嘗試與探究.教育教學論壇,2017,(27):277-278.
[3]袁雪雯.芻議“翻轉課堂”模式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養成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中國成人教育,2016,(13):109-111.
[4]盧冰.近十年國內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綜述.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7):217-219.
Abstract:Formative assessment is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classroom test,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ternship,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knowledge,skills,attitudes,emotions,learning strategies,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 spiri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find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establish their self-confidence,find their own value,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and improve their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Key words:histology and embryology;teaching reform;formative assessment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