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于醫學生而言,組織學與胚胎學是其最早接觸到的醫學課程之一,也是基礎學科的重要項目,對于學生學好病理學、生理學起到基礎性作用。由于這門學科名詞較多且內容抽象、枯燥,在記憶理解上難度相對較高。若在教學過程中未加以引導,忽視了學生學習有效程度,將直接對其后續學習成果產生明顯影響。本文首先分析了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幾點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關鍵詞:醫學教學;教學問題;提升策略
以往醫學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權威地位被過度提升,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主動能力產生了制約,無法滿足現代醫學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求[1]。在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上有所革新,考慮到組織學與胚胎學在抽象性、內容豐富性、學習難度性等方面的特點,認識到目前教學中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點所在,切實優化教學策略[2]。
一、現階段教學問題所在
?。ㄒ唬W習難度問題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集合了藥理學、病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等基礎學科的微觀形態學內容,與婦產科、外科、內科、診斷均有著密切聯系[3]。該課程主要研究正常人體的發育過程以及細微結構,對于學生而言由于接觸到組織學與胚胎學這門課程的時間較早,不少學生面對較多的陌生名詞、大量的圖片以及顯微鏡下抽象復雜的毗鄰關系與立體結構,會感到學習難度較大而出現抵觸情緒。根據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在面對組織學與胚胎學這門課程時無法提起興趣或學習效果不佳是由于這門課程的難度問題,讓學生在一開始面對時便感到畏懼與抵觸。
(二)學習興趣問題
組織學與胚胎學這門課程大多為理論性知識,對于初入醫學院校的學生而言容易對部分知識點出現模糊記憶、混淆記憶的情況。且由于這些理論知識與婦科、外科、內科等聯系較緊密,因此知識點結構網較為龐大復雜,學生難以提起興趣[4]。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未充分應用探究式教學、小組合作教學、PBL教學法、信息化教學法等多元化教學手段,一味的講述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課堂中無法集中精力將思維跟隨教師的教學進度,逐漸降低了學習興趣與動力。學生已學知識點無法有效運用,理解深度不高,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在興趣驅使下對微觀抽象的內容展開主動學習,因此這門課程的成績停滯不前。
?。ㄈ┦谡n方式問題
組織與胚胎聯系復雜、變化迅速、結構微小,其知識結構晦澀難懂,學生難以建立感性認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權威性導致灌輸式教學模式長期應用。為了完成教學大綱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不得不灌輸更多的知識,導致學生在課堂時間單純為了學習而被動記憶,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的主動性與過程性,對學生的創新與主動能力產生束縛。
二、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ㄒ唬└纳平虒W思路
教師必須改變為了“教學而教學”的課堂思路,將灌輸式教學模式直接摒棄,保障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首先確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以本節課程的教學重點設定適合的課堂提問,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對知識點展開層層深入的探究,提升其問題分析能力。其次強調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對于組織與胚胎學較難的知識點可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一步步接近知識點的重點,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赏ㄟ^小組合作模式,在頭腦風暴下形成學習的主動性狀態。最后在總結成果階段,應鼓勵學生運用以學知識將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對于存在錯誤的情況應適度鼓勵與引導而非一味批評,讓學生產生學習自信心,避免組織與胚胎學這門難度較大的課程影響到學生的自學動力。
(二)優化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的思路處于正確的方向展開思考,高效率的課堂提問不但可活躍課堂氛圍,還可讓學生明白本課程的重難點所在并強化主動思考。例如在講解咽喉、口腔、消化、管食管等器官時,以食管為例,可在該知識點講述前一周左右讓學生自行查閱相關知識,思考面對教材中食管的橫切圖片如何將管壁加以分層,每層該如何命名。按照結構與顏色上的差異,通常學生在預習時會將管壁分為七層。在課堂講述時則讓學生思考為何教材中將食管管壁分為四層,在矛盾下激勵學生思考教材中命名與自己的想法哪個更好。可在小組討論下大膽猜想、小心求證,提升學習主動性。
?。ㄈ┻\用視頻補充教學
組織與胚胎學這門課程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較多,若能夠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向學生展現大量的視頻、圖片,讓學生能夠與理論知識相對應展開聯系性記憶與理解,將極大提升其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胃黏膜這一器官時,可通過視頻讓學生觀看消化性潰瘍的真實狀態并在視頻播放的同時向其講解該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機理、病因等,幫助學生探究胃黏膜破潰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正常黏膜組織與破潰黏膜組織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在深度探究過程中可向學生展示胃鏡下胃黏膜大體改變的相關視頻并聯系內外科、臨床、生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讓其腦海中的知識儲備形成關系網,環環相扣下讓零散的理論知識具備邏輯聯系,豐富其知識儲備,無形中可降低學習難度。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培養其創新能力與學習主動性,滿足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要求。在教學思路與教學方式上應有所改革,傳統灌輸式模式必須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激發興趣、拓寬知識面、深度觀察、相互討論、自主探究下的主動學習模式,培養創新型、實用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饒亞娟,李金平.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理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 解剖學雜志,2017,40(06):754-756.
[2]莊寶祥,王麗娜,王岱君,劉建明. 基于崗位勝任力提升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8,27(04):389-392.
[3]江濤,李輝,張國權,金迅,李紅. 信息化條件下《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設計的研究與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2013(02):167-168.
[4]王丹,曹艷菊,王天月. 視頻案例教學法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改革初探[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02):13-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