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永固,踏歌長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蔡明子
甌劇作為溫州甌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溫州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征和區域特色,也顯示了溫州人的文化創作性和文化多樣性,具有較高的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她所蘊含的傳統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極具研究價值。
甌劇 溫州社會生活 音樂創新 政策支撐 傳承
一、甌劇與溫州社會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內涵豐富,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潤物無聲地滋養著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發展的歷程昭示我們,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實力,不僅取決于經濟、科技等“硬實力”,還取決于“文化軟實力”。作為凝結民族智慧、傳遞民族情感、體現民族風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記憶的重要功能,可以部分“活現”當時社會生活,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歷史“活”的見證,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東甌地區的甌劇亦然,其積淀著豐厚的歷史記憶層,是打開溫州傳統社會的一把鑰匙,也是反映溫州社會生活及其變遷的一面鏡子。從某種意義上講,甌劇可以說是溫州的文化之根。
甌劇,原名“溫州亂彈”,是溫州地區最有影院的劇種,它流行于浙江南部以溫州市轄一個縣市區為中心流行區、旁及麗水、臺州兩市地區,原及閩北、贛動北一帶地區。甌劇作為溫州甌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溫州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征和區域特色,也顯示了溫州人的文化創作性和文化多樣性,具有較高的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她所蘊含的傳統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極具研究價值。它在音樂腔調上,既有“曲牌體制”的高腔、昆腔,也有“板式連套體”(由李子敏先生提出,所有板式、腔句均可連接入“套”,故稱之為“板式連套”)體制的亂彈腔、徽調(皮、簧);更有灘簧、時調等六種聲調唱調,不僅其行當表演、化妝、砌末都有其獨具的風格,在劇目上,更是豐富多彩。據不完全統計,甌劇有大中小型傳統劇目450多個,其中84本為“正統”的傳統劇目。這84本中,屬元雜劇劇本3部、明雜居1本、清傳奇13本,有17本劇目見于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中的《曲海目》。從聲腔上分,84本“正統”劇目又分為“三昆”、“四高”、“四徽”、“五老”、“四冷”,等等,名目繁多。
首先,甌劇可謂是溫州社會生活的伴奏。這表現在甌劇以溫州信仰生活的關系上:植根于人們心靈深處的信仰常常以祭祀的形式表達出來,而戲劇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依附于祭祀儀式,此乃中外戲劇史之常識。所以戲劇演出往往與信仰活動相伴隨。溫州信神媚鬼,動輒舉眾賽神、扎燈演劇,所謂“歲時祭賽,亦無不有劇”,“無不”二字道出了江南信仰活動與甌劇等戲曲之相儔關系。
其次,甌劇與溫州的喜慶活動也有密切的聯系。人們在生活中遇到愉悅之事,常以一定的形式來慶祝。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們狩獵歸來、戰爭獲勝時即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之舉。它不僅闡述了中國戲曲之源頭,也說明戲曲、歌舞與喜慶活動緊密相關之歷史淵源。在近世溫州,喜慶活動中多以甌劇渲染、增添歡快氣氛,豐富喜慶內容。
再者,甌劇與溫州的社交生活和冶游也緊密相關:社交交往時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說,人的社會性事通過人際交往體現出來的,交往常常衍生、夾雜其他社會活動。在近世溫州,甌劇乃社交生活的重要內容和社交禮儀的一部分。
而作為戲曲之一種,甌劇在發揮娛樂、教化、審美等社會功能的同時,還因其自身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她可以豐富、調節社會生活:甌劇不僅豐富、美化溫州生活,還緩解人們內心愁苦、失意等情緒,是人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生命更有意義還體現在它可以促進、融合人際關系;傳播、擴散社會信息。
此外,甌劇對溫州文藝、手工藝也具有重要影響,她的流行與相關行業興起、繁盛關系密切,更有部分群體以教演甌劇為謀生之路。
二、把話甌劇的音樂創新和傳承
在我國,三百多個戲曲(?。┢贩N中,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于音樂(唱調),甌劇的音樂唱腔,在長期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新中國成立以來,甌劇先后新編、改遍、整理或移植的傳統戲、歷史劇和現代戲,大小百余部。而在不斷的發展歷史洪流當中,事實證明,對于戲曲最好的傳承方式就是音樂上的創新,政策上的支持。
甌劇在音樂創新上,在保留傳統甌劇音樂的基礎上,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對唱腔音樂以及場景音樂進行創作,使音樂在充分體現出戲曲表現力的同時,既保留了深厚的傳統風格,濃郁的鄉土風情,又散發出時代氣息。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成功之處還賴于曲調的整體布局和細節刻畫,人物的性格發展也要在音樂發展中得到體現。人物的音樂形象由節奏、旋律、配器、音色、速度、力度、曲式、調式等多種因素有機構成?,F在的甌劇音樂,應該突出音樂比重,注重和諧統一:人物唱腔設計方面注重強調性格化、音樂主題明確、豐富化;序曲音樂合唱化;樂隊編制混合化;配器手法多樣化。總之,在可行的條件下,盡量添加一些流行化元素,加入現代的聲、光、電等舞美技術,加入現代的舞蹈表演元素,以符合現代觀眾審美情趣;創新的目的也是為了和國內的優秀劇種接軌,讓古老的甌劇更好地被當代年輕人接受。農村市場一直需求量非常大,創作符合農村觀眾口味的傳統戲贏得市場,這也是創新的另一個方面,也是培育甌劇觀眾的很實在的做法,以響應時代的需要。而在政策上,溫州市甌劇團的副團長方如劍曾經指出:近幾年來,溫州市政府,還有廣大的溫州人民群眾已經逐漸認識到甌劇的重要性,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關注這一傳統文化,而甌劇團的運作也一年比一年順暢,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烈歡迎。而今,最大的問題莫過于生源問題。如今,老一批的演員即將或已經退休,而新演員仍處在積累經驗過程中,很難擔當大梁,而且一些年輕的溫州人并不喜愛這一傳統文化,更無意愿學習它們。但是,甌劇團對于藝術學院乃至一些高職學校有天賦的學生的培養也是非??粗氐?,并且細心挑選努力培養。我們要相信它的前程是美好的,畢竟,新中國成立以來,它已經以一批批成果、一批批人才證明她是優秀的,但,要登頂峰,還須付出更大地努力,方能向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作為古文化堆積層的甌劇藝術,有輝煌的過去,更有美好的未來。
三、后記
我們相信甌劇內在地蘊含著某種神秘力量,足以萌發出對它整體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的某種秩序和規范,充分顯現草根階級的智慧。草根階級的精神需求和信仰是一種如同水一樣既柔且剛的力量,面對新的挑戰,她似乎很容易遭受磨難。但事實上,她真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她總是能找到適當的機會,倔強地重新回到她的原生地,回到我們的生活,以其本真的面貌,乃至更好的姿態,展現著自我。
參考文獻:
[1]李子敏.甌劇藝術概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2]謝菁.中國文化史叢書――戲曲藝術.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3]陶世鵬.中國文化史叢書――音樂藝術.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4]林亦修.溫州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上海:三味書店出版社,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