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務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盛雙霞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適合以培養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為主旨的對外漢語教學。本文從探討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特點入手,結合作者的課堂教學實例,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如何有效運用任務以培養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做一些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任務;留學生;漢語教學;交際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教師在漢語教學實踐中設計了多種漢語課堂教學活動,運用多種課堂教學策略,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是當前對外漢語教學改革的一大重心。筆者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給學生提供和創造多種任務進行語言教學活動,以達到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中培養學生漢語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目的。
一、任務及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基本特點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紀80年代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語言教學模式,是交際法的最新發展。它追求把語言運用的基本原理轉化為具有實際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對“任務”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學者雖然有不同的解讀和闡釋,但在以下三方面達成了一致:(1)任務涉及語言的實際運用:(2)任務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開放性和交際性;(3)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相比語言形式,更關注語言意義。而這正可以看作是任務型教學法的本質所在。
筆者認為,任務型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在教學中通過采用任務的形式,讓學習者運用目的語進行理解交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到學習者自然而然地、靈活熟練運用目的語的目的。因此,任務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運用已經形成的一定的語言知識來進行實際交際,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和鍛煉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任務型語言教學具備以下幾大特點:
1.以語言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缺乏真實性的語言形式為目的。
2.強調語言學習者通過交流來學會用目的語進行交際。交流的最終目的是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
3.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強調有真實意義的語言內容。
4.學習者先前知識以及個人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因素。它追求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交際策略等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由、自發、自主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以完成任務的形式來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以上所說的任務以及任務型教學法的這些基本特點,非常適合運用于以培養漢語交際能力為目標的對外漢語教學。
二、基于任務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實例
“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并不是一個新的模式,只是從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角度看,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馬箭飛,2002)確實如此,在語言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可以使語言學習的幾種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習者的聽說讀寫交際能力同時得到提高業已成為一種共識,但如何在具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中切實運用還有待進一步在實際教學中探討摸索。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是要不要滲透任務型教學的問題,而是如何滲透如何運用的問題。
從前述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我們可以看出,任務型教學法是“從做中學”的活動過程,強調在活動中使學生領會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下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任務完成。這意味著任務型教學法有其特定的教學設計、教學程序、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技巧。筆者以《漢語口語速成中級篇》(馬箭飛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9)“不同的文化”一課為例,嘗試探討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具體漢語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和結構。
1.前任務階段(pre-task):即常規教學中的課堂導入環節。課堂教學首先要有導入,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特別強調導入與任務的相關性。
在“不同的文化”中,首先設計幾個跟課文相關的問題,請學生簡單回答或加以思考,如:你認識外國人嗎?你有外國朋友嗎嗎?在學校里,你們可以區分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嗎?在你看來,美國人、中國人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有共同點嗎?日本人有什么性格特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是教學的導入步驟,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主題和任務的關注和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任務情景中。在這個階段,教師要保證設計的問題貼近課本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設計以問題導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開放性。一要能激發和活躍學生的思維,二要有真實意義上的信息和觀念等的交流和傳遞。(2)生活化。跟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使他們有感而發,不吐不快。(3)生成性。利用一切課堂教學資源,特別是重視學生自主生成的教學資源。(4)層次性。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照顧全面,因此問題需要從多角度、多層次推進,避免平面化,追求課堂的全體參與,全面參與。
2.任務環節階段(task cycle):它又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呈現任務環節,這是任務型課堂教學所特有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明確要完成的任務,然后在任務的驅動下去學習語言知識,進行技能訓練,自始至終使學生處于要完成任務的狀態中,這樣有利于強化學習興趣和動力,觸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迫切需要。二是學習新知環節,也即我們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語言知識教學環節。但任務型教學強調知識教學與任務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這種知識是完成任務必需的而又是學生所不具備的,即可以通過該項任務的完成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任務是實現轉化的媒介和途徑。此外,任務還涉及跨文化等內容。
在“不同的文化”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之后,就可以進入課文主題或者說任務環節了。在這一環節,我主要設計了如下兩個活動提供給學生。第一個活動是請學生比較中國人和美國人的不同,附帶引入跟日本人的比較。在具體教學中首先回憶復習學生已經掌握的關于描寫人物性格特點等的詞匯和表達法,請他們自行歸納總結與此主題相關的詞語,同時教師結合課文給予補充和完善,自然而然進入新的語言知識項目學習,其目的是提供學生進行下一步任務所需要的相關詞語和語言材料,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詞匯庫。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借助這些詞匯和表達法,學生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比較容易而且愿意展開對話和小組討論,并且建立用漢語表達和交流的自信心。這個任務的開展,一方面有助于教師了解不同學生其已有的先前知識,另一方面有利于下一任務的順利進行,同時還便于教師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目標達成。第二個任務就是分組學習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三個小組,通過閱讀和理解課文內容,各自討論總結中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的不同文化特點,要求有例子說明。小組討論以后各自推選一人在課堂里進行報告,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補充不同
看法,也可以提出問題請匯報小組的成員作解答。這樣既可以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展開充分的討論,也是對課文內容的一種開發和深入理解。分組匯報的方式利用學生的競爭精神和合作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
3.后任務階段(post-task):即鞏固新知并加以實際運用階段。首先教師對學生前一階段所完成的任務作出分析和評估,重點在一些影響理解和交際的語言問題和交際策略方面,包括對學生的錯誤的適當反饋。然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可以通過設置師生和生生對話、交流等任務形式,達到學生熟練領會掌握的目的。最后是任務完成環節,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到生活實際中的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里,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與話題以及所學語言知識相關的真實性的任務,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一些場景,目的是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作用,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反思的學習方式中,充分發揮他們已有的語言認知能力,在用中學,在做中學,從而達到培養漢語交際能力的最終目標。
在“不同的文化”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讓學生互相交流他們去外國旅行學習的經歷,特別是使他們困惑不能理解的他國人的行為方式,在此基礎上全班同學圍繞著“不同文化,不同行為”進行大討論,嘗試去理解和分析他文化的行為方式。筆者作為一個中國人生活在日本,也對日本文化提出了一個外國人的看法,學生紛紛給出了各自的解答。最后,學生從大文化到小文化,從不同國家引申到不同地區,各自組成小組,合作討論了日本各地區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如:我眼中的東京人、關東人和關西人的不同、我眼中的大阪外大人、日本人眼中的美國人、中國人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形成的語言技能靈活運用到真實生活中,轉化為具有真實性的一種語言交際,也是學生自主創新的內容。達到在生活中應用漢語來進行溝通、交流和解決問題。在筆者看來,這是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任務型教學的主要宗旨。
三、關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一些思考
目前廣泛開展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大多采用的是功能交際法,也叫三段法,首先是語言的演示(輸入),再從機械性的操練擴展開,最后是語言的綜合應用(輸出)。其優點在于: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明確清楚、系統,教師的課堂操作性強,學生易于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學評估較直觀、簡便。不足之處則有:(1)語言點的演示階段和練習階段的學習缺乏真實的交際需要,常常為練習而練習,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得不到應有的訓練。(2)重視語言形式,強調語言輸出的結果,而忽略了語言生成的學習過程,容易陷入機械性。(3)過分注重教學活動的可預知性,強調語言學習的外顯方式,而忽略了內隱學習方式。而后者在語言知識到語言技能的轉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任務型語言教學則強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的意義,它也跟功能交際法一樣強調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但同時從更廣泛的層面來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主要從設置真實的語境,讓學生從語言任務的完成中來自然習得語言,更強調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來參與語言學習的過程,因此彌補了功能交際法的上述不足,是一種包容了交際法而不是取代交際法的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雖然三段式教學法有其局限性,但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特別是在學習某個新知識新技能時。但如果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僅僅局限于這一教學方法,學生的漢語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任務型教學法的最大優點是:第一,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必須要運用語言。而在實際使用漢語的過程中又增強了自信心,獲得了成就感。第二、教師可以通過調整課堂任務的難度,迫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漢語的不同層面,以此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三,因為任務的設置和實施,教師同時給學生提供了外顯和內隱兩種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上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一,教學內容相對缺乏系統,很難作到循序漸進。其二,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任務的對外漢語教學要求漢語教師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既有至上而下又有至下而上的全面綜合的把握和領會,同時還要求教師針對課堂教學的具體情境、學生的具體差異等靈活機動展開教學活動,以最終保證漢語教學的有序和有效性。任務的選擇與設計,任務的難度,學生先前語言技能的了解和把握,以及任務所需要達到的最近發展區等都是對漢語教師基于任務開展教學活動的挑戰。其三,針對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的現實狀況,不僅僅對在漢語課堂如何運用任務型教學缺乏研究,而且少有系統、成熟的基于任務教學編撰的漢語教材。正如馬箭飛所言,任務型語言教學尚屬新鮮事物?;谝陨险J識,對我們漢語教師而言,任務型語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意識,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一旦視任務為教學意識,大到整個課程的設計、一堂課的編排,小到一個教學環節、教學行為都可以納入到語言任務的活動中。在現行的功能交際法為主的課堂,甚至傳統的講授型課堂上都可以運用任務以豐富和擴充語言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漢語技能的轉化和生成。對外漢語課堂比較適用的有如下幾種任務:(1)交換和傳遞信息類任務,比如用于生生和師生之間互相了解互通資訊的對話和交流活動,以及故事接龍等合作活動。(2)解決實際問題式任務,水平低的學生可安排如訂房間,點菜、買票、打電話、問路等任務,水平高的學生可做咨詢孩子上學、醫療保險、辦探親訪友簽證等任務。(3)辯論活動等交換意見式任務。(4)決定式任務,比如在學校附近有幾家特色小吃店,價格、服務、環境各有不同,讓學生來交流討論哪家店的性價比最高,最后達成一致的決定。
總之,對外漢語教師具備任務意識和交際意識,在其課堂教學中適時、有效、合理運用各類任務開展教學活動,一定會給漢語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帶來很大的改進。
參考文獻:
[1]賈志高.有關任務型教學法的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1).
[2]馬箭飛.任務式大綱與漢語交際任務[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1).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振亞.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5]Willis.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ming[M].London Longman,1996.
[6]馬箭飛.漢語口語速成中級篇[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9.
盛雙霞,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在職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立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17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