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廖茂林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現行教育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找到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發展 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3-0076-02
一 確立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觀察當前世界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發現有兩個明顯的方向,一方面向“高”發展,辦學術型、研究型大學,為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各領域培養一批在本學科、本領域能起骨干和領先作用的人才;一方面向“廣”發展,辦大批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學校,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為本國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培養一大批實用型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實用型”人才,所謂實用型人才,就是能把理論、技術、設計成果轉化為實踐、產品,形成新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這一類人才構成了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最堅實的人才實力。他們分布在生產、服務、管理實踐活動的第一線。
據有關專家分析,在工業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加強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產業結構轉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各界公認:德國的整個教育是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結構體系。臺灣職業教育的發達,是臺灣地區當今持續創造經濟奇跡的主要原因。
德國和臺灣地區的天然資源比較缺乏,它們都通過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提高人的職業能力和素質,以人力資源的優勢彌補自然資源的劣勢,激發了生產力的巨大活力,形成了經濟發展的整體優勢,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歷史性經驗對正在迎接知識經濟到來的中國來說,十分寶貴。根據對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發展結構相匹配的經驗分析可以判斷,在“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中,多數是高等實用型人才,少數是學科型、研究型人才,這兩種人才的數量比大約是4∶1。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按照國際經濟一體化、科技競爭發展的客觀要求來看,規模仍然不夠大,結構也不盡合理。在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無論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都還不能適應和滿足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教育改革相配套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滯后于經濟改革的步伐。
因此,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要把發展和辦好高等職業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為“重頭戲”來抓。
二 建立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
在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存在一個阻礙其發展的觀念問題,也就是雖然國家確立了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各級政府和社會輿論也在積極宣傳和介紹高等職業教育,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仍然把職業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視為“次等教育”,高中生升大學時把高等職業學校視為“第二選擇”。
因此,在我國要真正建立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機制,應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政府決策層入手,建立起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制度與相配套的政策。
從某種意義上講,要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樹立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的觀念,建立與高等職業教育相對應的??啤⒈究?、研究生各層次配套的高等職業教育制度。
目前把高等職業教育只限制在專科層次上是缺乏科學根據的,不能認為掌握應用技術的人才,只需達到??扑剑膊荒苷f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沒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具有獨立從事研究和設計能力的人才與獨立從事技術技能工作的人才各有自己的特長,是兩種類型特色的人才。就整體而言,沒有高、低的區別。根據現實社會需要,??茖哟胃叩嚷殬I人才應是更多一些,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本科、研究生層次的人才。
第二,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流、層次銜接、類別溝通的終身教育體系。首先高等教育要改革“獨木橋”和“一次教育定終身”的教育制度。實踐證明:高等教育只有普通高校一條“獨木橋”,不利于廣大青年按自身條件和潛能選擇成才道路,不利于調動千差萬別的人發揮最大聰明才智為建設社會主義貢獻力量。
青年們學習成才,國家要為他們鋪設多條道路,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進行選擇。在時間先后上,每個人的學習與職業生涯怎樣安排,可以穿插進行,可以有先有后。這就要破除學習、職業階段論,破除一次教育定終身,建立終身教育制度。這樣環境就寬松了,人們的思路就開闊了,可以通過各種學習渠道成才,人們的聰明才智可以不斷地得到開發,“條條道路通羅馬”,利國利民。
第三,樹立“能力重于學歷”的觀念,建立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的人才衡量標準。在評定職稱、任職和調薪的工作中,用什么標準衡量人才的水平、素質和能力,是各行各業普遍關注的問題,是事關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的問題,對學校教育的“指揮棒”作用也極大。處理得不好就會走入脫離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誤區之中。筆者認為,現在已經存在這種傾向。譬如有一些單位評定職稱時,簡單地按學歷排隊,有的??飘厴I的高等職業型人才,工作能力很強,工作成績很突出,就是限制不給評高級職稱。理由是專科畢業生不能評高級職稱。這嚴重打擊了這批人才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專心工作在經濟建設第一線的高職畢業生。這種情況傳播到社會上,傳播到學校,傳播到考生中,怎能不影響他們報考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的情緒呢?有些企業招聘人才,也是盲目追求高學歷,造成了浪費。因此,在全社會必須建立“能力第一,學歷第二”的人才評價標準。
我們各條戰線上需要一定高學歷、高智能的人,但是高學歷、高智能的人也應該在工作實踐中表現出其水平,直接接受工作實踐的檢驗,在工作實踐檢驗面前要人人平等。許多專業工作,重學歷是必要的,但唯學歷論是不正確的、有害的。因此,建議有關人事部門要根據“能力重于學歷”的觀念,對人才評價標準,對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專業人員的職稱評定標準和考查辦法,從有利于引導青年學生鉆研技術、積極提高綜合能力的角度,從有利于引導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角度,進行法規建設,要有明文規定,允許有創新能力的高等職業型人才,達到規定的標準后,晉升高級職稱并加以重用。有些行業也可以建立獨立的職稱體系。這個問題既是引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大政策,同時,也是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應把握的重大政策,國家應進一步研究解決好。
三 發展民辦高校,拓寬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道路
高等教育是一項高投入事業。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建立有先進設備裝配起來的實訓基地,資金投入比一般普通高校的投入還要大。而我國的國情是“窮國辦大教育”,目前發展高等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資金。根據國家1998年統計公報得知,我國現在仍不能實現《教育法》規定的“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的要求,保持“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也遇到困難。
現在普通高校經費支出約40%要靠學校自己創收。因此,在“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確立后,還必須解決資金難題。方略有兩個:一個是內涵發展。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教育投入不足和現有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內涵發展就是把現有各類學校未能很好利用的那部分教育資源,通過合理調整整合,充分利用起來。教育部提出的“三改一補”(將現在??茖W校、成人高校和職業大學改革、改制;并將一部分辦得比較好的中專校辦“高職班”作為補充)就是實施這一目標的具體措施。
“三改一補”可以挖掘相當多的教育潛力,提高辦學效益,擴大辦學規模。然而,僅有這一條政策還不足以完全實現發展的目的。是否還有其他路子在國家不投入或少投入的情況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大批實用型、職業型人才呢?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實踐已做出肯定的回答:這就是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在國家法律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加快體制改革,依靠社會多方面的力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公有民辦”、“民辦公助”、“私立民辦”等多種所有制條件下的民辦高等教育體制。
解決好以上三個問題,主要是政府的責任。而作為學校,則應該專心致志地貫徹國家的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保證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辦出高職特色。這樣高等職業教育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發展,為迎接21世紀、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龐遠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36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