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科學課“預設與生成”例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國家《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預設是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預先設計。課堂生成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本的多元的對話,是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與挑戰的課堂?!北疚膶⒂懻撊绾螐睦蠋熥陨?、從教材的重難點、從學生的現狀幾個角度進行智慧處理,創建有活動的科學課堂。
  葉瀾教授有句至理名言:“不去認真預設,那是不負責任;不善實時生成,那是不夠優秀?!毙W科學是一門以探究為核心的學科。新課標指出,教學是師生多向、開放和動態的對話、交流過程。因此,精心的“預設”是探究活動發展與推進的基礎,新的生成是學生科學探究的火花。為了讓學生成為探究活動的主角,必須智慧處理“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
  我參加了金華市小學科學優質課評比,通過這次的優質課評比活動及專家的點評,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如果,我能捕獲活動中的每一朵浪花,使探究活動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出彩,這樣的課堂,一定會非常精彩!在日常教學中,學生隨機的生成往往與我們的預設背道而馳。在科學課上,學生的生成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時,教師應該如何智慧處理呢?
  一、從老師自身的角度進行處理,小學科學課堂充滿活力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樣的課程性質決定著它對教師處于指導者的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生成性教學的預設,需要的是教師認真鉆研教材,以學生已有知識為重心展開精心預設,從生活到科學,從經驗到理論的有意義學習過程。
  《用橡皮筋作動力》一課“安裝小車”這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先自己安裝,我精心預設了以下幾種可能性:
  預設1:大部分學生能安裝小車。如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安裝好小車,我是這樣處理的,讓學生自己來介紹一下怎么安裝的,有什么感受。
  預設2:個別同學能夠安裝好,其他同學安裝都有困難。我是這樣處理的,請安裝好的這位同學來介紹怎么安裝,讓其他同學根據他介紹的方法來提出問題,再進行互動,交流安裝小車的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出安裝的方法。
  預設3:一個學生都沒有安裝好小車。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抓住學生困難所在,引導學生掌握最佳的方法。
  我給學生們提供了小車和橡皮筋,先讓他們自己嘗試安裝。這樣可以給每個學生思考和動力的空間,不管他有沒有安裝成功,都進行了思考并嘗試,而不是機械地接受。
  二、從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處理,小學科學課堂充滿活力
  教師預設的重點就要考慮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能力,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加工。
  在《用橡皮筋作動力》這一課中,這節課讓學生經歷用橡皮筋給小車安裝動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纏繞方向與小車行駛方向的關系實驗和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安裝小車是探究這節課的前提。而現在的學生動手能力極差,在我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都不能熟練地完成安裝,很多學生按照教科書上的方法進行安裝,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車架上,轉動車輪,將橡皮筋的另一端纏繞在車軸上使小車運動。這樣的安裝方法實驗操作時卻非常麻煩,動一次橡皮筋就要重新繞一次,學生的實驗效率低。根據這個現象,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在以后的教學中,對如何安裝小車進行了創新,把橡皮筋的一端直接固定在齒輪上,使他卡住齒輪,再把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車架上,這樣的創新使小車
  每次運動后橡皮筋不會掉下來,纏繞橡皮筋也更加方便。教師通過課前反復的嘗試,總結出最佳安裝方法,而這種方法不是直接教給學生,是在學生經歷數次的失敗后展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力能力,使我們的課堂充滿靈性、充滿智慧,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從學生的現狀進行處理,小學科學課堂充滿活力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科學教師不能只為學生的一陣子著想,而要為學生的一輩子著想,要引導學生質疑、取證、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ㄒ唬├脤W生有益信息,引導常規生成
  科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充滿生命活力的,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會產生許多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思考到的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善于傾聽,并在傾聽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促成教學生成。
  例如在《用橡皮筋作動力》這課 “玩小車”這個教學環節中,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已經安裝了動力小車,我們自己來玩玩看,在玩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我精心預設了以下幾種可能性:
  預設1:小車的行駛距離問題。我是這樣引導:你們組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行駛距離的不同,那小車的行駛距離與什么有關系呢?
  預設2:小車的行駛方向問題,我是這樣引導:你們組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行駛方向的不同,小車的運動方向是不是一樣?
  預設3:學生把小車的行駛距離和小車的行駛方向這兩個問題都發現了。我是這樣引導:我把這兩種發現都板書到黑板上,同時反問學生,真的是這樣的嗎?會不會是巧合呢?引導學生用實驗驗證。
  預設4:……
  學生安裝好小車,已經非常興奮,很想動手操作,這時我滿足他們的要求,給他們一個平臺,放手讓他們分組自由地玩,但他們玩的時候,老師提出一個要求,你發現了什么?在課前我精心做了以上6種預設,這樣即滿足了學生強烈的動手欲望,又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巧用學生錯誤信息,引發探究生成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隨時可能出狀況。比如學生在實驗時的各種意外,回答問題時冒出的各種“奇思妙想”,教師要善于捕捉,有效利用,引導學生去解決發現的問題。
  比如在教學《橡皮筋作動力》這一課時,組織學生做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實驗結束的匯報小結中,出了意外。有一個小組的結論與其他組的結論是相反的,橡皮筋繞得圈數越多,小車行駛的反而越遠。其他學生們直呼不可能,這個意外打亂了原先的設計,怎么辦?我在學生們的爭吵中冷靜下來,必須讓學生通過自己說服自己,才能變不利為有利。于是我進行了如下設計。一是找出這個小組出現這個結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如何改進使這個實驗數據更準確?此時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我的話一結束,他們馬上行動,效果顯著。學生對于第一個問題的解釋是,他們小車壓的重物不一樣,或繞圈數的時候有誤差,使實驗有了好幾個變量,因此產生了實驗的意外現象。第二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我請他們組的同學再來做一次實驗,用像樣的重物壓在同一個位置,結果一次成功。不規范的實驗得出錯誤的數據,使學生明白在科學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須控制好變量與不變量,才能夠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當然,課堂生成不是學生隨意說就能達成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抓住對教學有價值的,或能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或能體現以人為本的內容,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浪花閃耀、高潮迭起!
  總之,預設是保障,生成是支持,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并不沖突,反而相得益彰,演繹精彩。課堂上,只要教師能善于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勢利導,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并對自己預設的教學做出富有創意的調整,那么,我們一定能收獲無法預約的精彩??茖W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單位:東陽市橫店小學教育集團南上湖校區  浙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4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