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呈現方式及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詩歌是中國傳承文化的瑰寶,學習詩歌既是對文化傳統的浸濡和傳承,也是對語言能力的傳承?,F行教材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編入了大量詩歌作品。本文分析了當代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呈現方式及意義,既能為我們現今教材編寫和詩歌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完善提供經驗,又能更深入地理解詩教的實質。
關鍵詞:語文教材詩歌呈現方式意義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語文教材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發展至今,已有了很大的改進與突破。小學語文教材發展在當代也有了多種不同的版本,蘇教版、人教版、北師大版、四師大版、教科版,以及各地方版本。為方便闡述當代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呈現方式,本文主以較通行的人教版和蘇教版為例。
一、以古詩詞為主,現代白話兒童詩為輔,既培養了小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又考慮到了其閱讀接受能力
選入當代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經典古詩詞、兒歌童謠、兒童詩。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等多個版本在詩歌選擇上都是以古詩詞為主,以現代白話兒童詩為輔。其中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選擇了80多首詩歌,有將近50首是古典詩歌,所占比例近60%;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選擇了60多首詩歌,有30多篇為古典詩歌,所占比例同樣近60%。中國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在于詩歌,這種詩歌是用文言文創造而成的有韻律、有節奏、有意蘊的形式。教材中選入的古詩詞,語言凝練,審美意蘊歷久彌新,一方面有助于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與白話詩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會造成兩種不同思維相碰撞,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再者,“小學生能接受能閱讀的詩歌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由古代文人、詩人創作的淺白古詩,如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靜夜思》、《春曉》、《鋤禾》等,小學語文選擇的古詩都是古代文人創作的相對淺白易懂的篇章,它們與白話兒童詩一樣能夠貼近小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內在心靈,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二、以同題材為組元進行編選,便于學生比較學習,增強感受
教材中的古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作,既十分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基本上都是按照同類題材所編選的,課文中的“古詩兩首”,往往都表達一個相近的主題?!耙匀私贪嫘W語文教材為例,共選36首古詩詞,按題材大體可分為寫景、抒情、童趣、喻理和節令五大類。”其中在第一學段的12首詩中,寫景5首:《望廬山瀑布》、《絕句》、《山行》、《春曉》、《小池》;童趣3首:《村居》、《所見》、《宿新市徐公店》;抒情2首:《回鄉偶書》、《贈汪倫》;喻理2首:《草》、《贈劉景文》;節令沒選。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中,所選杜牧《山行》與張繼《楓橋夜泊》同為晚秋抒情之詩;四年級下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所選的杜牧《江南春》與程顥《春日偶成》同為詠春的詩篇,第20課所選的白居易《池上》與胡令能《小兒垂釣》,同為童趣的古詩,這樣編選,既便于教師教,也便于學生學。同一詩歌主題或內容相近的詩題,由不同時代、不同詩人所作,由于自身份與經歷的不同,所展現的內蘊也有極大的差異,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別樣的審美情趣,更好地把握詩歌意蘊,增強感受力。
三、新的呈現方式“文包詩”,蘊含新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把握詩意
“文包詩”的詩歌呈現方式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只限于蘇教版,由于其創新性,蘊含著新的教學方法,在當代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具有一定影響力,所以在此單列進行闡述。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教學內容,這類課文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詩(有時也選入一些“詞”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現代白話短文中。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下冊第8課《李廣射虎》,五年級上冊第25課的《黃鶴樓送別》。其中,“‘文’是對‘詩’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詩’是對‘文’的凝結和升華。這種編者精心編排的教材體文本,自課改以來已實施多年?!薄跋鄬τ谝话愕墓旁娊虒W,由于‘文包詩’課文對古詩的重點內容、深遠意境,配合插圖進行形象的再現。因此,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情感的體悟也顯得更為輕松。很多時候,學生通過自讀也能大致理解課文內容,對詩人的情感也能做出相對準確的把握?!泵鎸Α拔陌姟边@種特殊的呈現方式,廣大教師也對其教學進行了努力探索:一種是將“文包詩”當記敘文教,一種是以“文”導“詩”,還有一種是以“文”證“詩”。,在便于學生理解與把握詩意的同時,也豐富與活躍了小學語文教學。
四、總結
詩歌在教材中的呈現發式幾經變遷,既繼承與發展了科學合理的編選與編排發式,又對不合理、不適宜的進行了突破與創新。當代詩歌在教材中的呈現有著對傳統的繼承和突破,如古代的蒙學教材循序漸進,考慮兒童的學習發展規律,到今的“以生為本”、“兒童本位”;古代的同詩歌體裁編排,到當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同題材為組元,進行比較學習;古代廣收名篇的編輯方針,到當代選入的經典古詩詞以及吸收的外國優秀詩篇等。再繼承的同時又有著新時期的突破,如插圖與注釋的添加于豐富;文白兼備,與時俱進;“文包詩”新的呈現方式;更加明確的分編教材等。
教材的編寫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編者個人價值觀以及他所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教材中所呈現的詩歌形式和內容也體現了這樣一點。了解詩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呈現發式及意義,既能為我們現今教材編寫和詩歌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完善提供經驗,又能更深入地理解詩教的實質。
參考文獻:
[1]趙淑華.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選用[J].淄博師專學報,2011,(1):13-16.
[2]黎雪梅.小學古詩詞的審美化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1,(26):40-42.
[3]陳林.對“文包詩”教學的新審視、新定位[J].教學與管理,2011,(11):30-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7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