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中彰顯生活力和創造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以勞動體驗基地——“生態田園坊”為依托,積極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在勞動中彰顯生活力和創造力,努力做到“四個融合”,即:勞動教育與實踐體驗有機融合,勞動教育與情感培養有機融合,勞動教育與文化傳承有機融合,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
【關鍵詞】勞動教育;生態田園坊;生活力;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6-0015-03
【作者簡介】葛德軍,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江蘇南通,226001)副校長,一級教師。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所在的觀音山街道在劃到主城區前,是標準的農村集鎮,“農耕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優秀的“八一”學子。學校抓住陶行知研究會實驗學校建設契機,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為引領,追尋“新田園教育”之夢,努力“為培養有生活力和創造力的兒童盡學校教育的責任”,走出了一條勞動教育的新路。
隨著學校所在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迅速變成城市居民,農耕生活快速消失在學生視線中。面對新的形勢,學校及時調整勞動教育策略。學校和所在的學堂橋社區聯合創建了“學堂耕園”。園地約1000平方米,設有大棚種植、露天種植,常年種有季節性蔬菜20余種,分塊由各班管理。在這里,學生充分體驗到勞動的艱辛、收獲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學堂耕園”的成功探索,讓我們對勞動教育有了新的設想。學校主動與區、街道關工委聯系,在他們的協調下,學校施教區內的16個社區都專門劃出一畝地,作為和學校聯合舉辦的學生勞動體驗基地,并且引進農業高校的力量作為技術支持。由此,一個以生活教育為指引,以農耕文化為主題,以“在勞動中彰顯生活力和創造力”為理念的勞動教育項目——“生態田園坊”誕生了。以下就是我們在以“生態田園坊”為依托的勞動教育實踐中的一些感悟。
一、勞動教育與實踐體驗有機融合
離開了實踐體驗,勞動教育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就需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實實在在的體驗情境,讓他們“敢入未開荒的邊疆”“敢探索未發現的真理”。
2014年春天,學校以“生態田園坊”為載體,開展了“田園牧歌之耕韻”主題性情境大單元活動?;顒託v時兩月余,全員參與,學科聯動,年級互動?;顒釉O種子篇、種植篇、農具篇、詠頌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特點,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高年級為例,種子篇——了解種子結構、生長習性、種子科研發展最新成果,研究種子、農作物生長環境的變化。種植篇——“學堂耕園”大棚種植及養護體驗。農具篇——創新體驗未來的農具。詠頌篇——搜集有關“勞作、耕種”詩文、歌謠、諺語,進行誦讀交流;以“食物與健康”為主題開展征文、演講活動;通過繪畫、小報制作、視頻展演等方式充分展示學習成果;學唱勞動歌曲,在校推廣農具操作律動操等。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親近自然、融通生活、動手實踐,體味春之韻、感受耕之美,享受到拔節成長的快樂。
通過實踐體驗,一篇篇精彩的生活作文誕生了:“眼前的耕園一派喜人的景象。大白菜穿上了綠色的長裙,西紅柿羞紅了臉蛋兒,身材高挑的黃瓜們則熱火朝天地展開了攀巖比賽……”“走著走著,有幾株豌豆苗展現在我的眼前,葉子呈橢圓形,摸起來軟軟的,如絲綢般披在她的身上,活像一位貴婦人立在那兒……”“多么令人難忘的活動,實踐中體驗樂趣,實踐中收獲真知!真幸運,畢業前感受到學校的新田園教育;甚是遺憾,我們將離開這片土地;煞是羨慕學弟學妹,還可盡情享受這里的美好生活!”
二、勞動教育與情感培育有機融合
只有將勞動教育與情感培養有機融合,勞動教育的魅力與生命力才能完全綻放出來。
現在,“學堂耕園”中一行行綠油油的蔬菜,令人賞心悅目。但誰也不會想到,六年前,這里雜草叢生,到處是瓦礫、垃圾。學生在教師和家長志愿者帶領下,用鐮刀、釘耙、鐵鍬等工具將荒地改造成菜園。當輔導員在班會課上向學生介紹這段創業經歷時,學生不由地對學兄學姐油然而生敬意,都希望能參加到“耕園”的勞動中來。由于園地面積有限,部分班級本年度未安排到“耕園”管理任務,這些班級的學生不樂意了,找到校領導反映。學生這種愛勞動的熱情讓人深受感動。
六年級學生每年都要參加“種植畢業樹”活動,樹苗由學校提供,地點就在“學堂耕園”。學生通過植樹,體會到勞動的不易,更感受到過程的愉悅。其實,學生種下的不僅僅是小樹苗,更是對母校的深情,對未來的憧憬。多年后,學生在“學堂耕園”種下的小樹苗已漸成小樹林,我們譽之“畢業林”。望著郁郁蔥蔥的“畢業林”,學弟學妹深深體會到“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道理,也暗暗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好好勞動,做一個“心智健康、身手矯健”的新田園少年。
三、勞動教育與文化傳承有機融合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與優秀文化的傳承有機融合。
每年的元宵節,師生都會在“學堂耕園”舉行“放燒火”儀式——學生點燃并高舉自己用秸稈扎成的火把,在田埂上奔跑,一邊跑還高聲呼喊民俗諺語: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戶戶放燒火;別人家的菜,銅錢大,我家的菜,笸籃大……這個活動源于南通地區的“放燒火”習俗。這樣的活動,表達出的是對“耕園”豐收的企盼、對勞動的尊重,同時也是對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
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被譽為“風箏之鄉”。師生制作風箏,在“學堂耕園”上空放飛。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的同時,也放飛理想和希望,這與我們所倡導的“新田園教育”辦學理念——“在孩子心田播種”也是高度一致的。
2019年“三八”節前夕,一年級學生在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的師生帶領下,領略了南通特產——藍印花布的魅力,并學習扎染技術,制作圍巾,作為獻給媽媽的節日禮物。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同時,增進了對家鄉非遺文化的了解,也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
四、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
學校開辟“生態田園坊”的同時,著手籌建“兒童生態教育科學院”。我們的初心就是將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造就“會用腦指揮手、用手開動腦”的人。
2017年10月,學生在“學堂耕園”大棚里培植的胡蘿卜苗長勢異常旺盛,一株一株,挨挨擠擠的。但為了胡蘿卜的后續生長,必須拔掉一些苗子。望著心愛的苗子即將被處理掉一些,大家真有點舍不得。從來只知道,胡蘿卜是撒種以后直接生長,拔出來的苗子能否移栽呢?學生查閱了有關資料,并請教了科學老師,一場關于蘿卜移栽的實踐與探究拉開了帷幕。經過兩輪近一年半的觀察實驗,學生終于得出結論:蘿卜可以移栽,移栽后長出的蘿卜形狀、大小和口感均正常;移栽的最佳時間是長出一片較大的真葉以后,蘿卜苗的根部開始發生變化之前;移栽最好在傍晚或陰天進行,以減少葉片水分蒸發;移栽時注意不要把根弄斷,苗要放正,不然不易成活;移栽恢復期勤澆水,不能施肥等。學生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這一探究成果一舉獲得南通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被推薦參加江蘇省第三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并成功入圍復賽。學生現正圍繞“蘿卜移栽成本的核算”等問題,進行第三輪的研究。
勞動教育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必將擁有一番更為廣闊的天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9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