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語文研究性寫作話題中的教學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研究性寫作是一次積極大膽的寫作教學創新探索,與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相比,其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及學習潛能的開發,能讓學生擁有更加愉悅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作主題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144
研究性寫作是一種突破傳統寫作模式的新興教學模式,讓寫作教學更具研究性價值,增加了寫作教學的實踐性,同時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引發學生真實的體驗和深刻的思考,從而讓學生在情感表達及內容寫作方面更加豐富而真實。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新改革的要求,對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設計,積極引入研究性的寫作話題,并對研究性寫作進行合理設置,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靈活生動和有趣的寫作環境。
一、小學語文研究性寫作的特征與意義
研究性寫作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創新性的教育模式,與傳統的寫作教學相比,有很多的新特征。第一,內容廣且知識容量大。研究性寫作和以往的寫作不同,不再是單一地描述事物和記錄生活,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挖掘深層思維,從更深、更廣的層面上總結事物的規律、性質,掌握事物的特征。從這一角度上看,研究性寫作必定要涉及更為豐富的內容,有更大的知識面。第二,極具研究性和實踐性。以往寫作模式關注的是用語言表達的方式表述事物和體現主題,不具備研究和實踐的特性,相對來說比較被動和呆板。而研究性寫作打破了這一模式,關注帶有研究性特征的寫作活動,強調寫作的實踐性特征,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體驗,并用作文來表達研究結果和實踐中的情感體會。第三,方式、方法靈活,局限性小。以往的寫作教學基本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研究性寫作要求突破教學空間、寫作時間,甚至打破寫作字數的限制,讓學生可以在靈活的時間和空間中完成寫作任務,寫出極具靈活性且能夠表達學生真實特征的文章[1]。
研究性寫作可以打開教室門,引領學生進入社區和自然,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生活舞臺獲得深層次的發展。研究性寫作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和互動能力。因為研究性學習需要讓學生深入調查,在調查采訪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與他人互動溝通,學會分享和表達自己的問題,所以研究性寫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表達溝通能力的過程。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寫作話題針對的是生活中的現象、事物,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觀察及實踐活動來加深認識,會提高學生的觀察意識,推動學生實踐技能的發展。第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情感感知力和思考能力。研究性寫作除了關注學生的寫作技巧外,還關注學生是否能夠表達自己的心靈與情感,能否將個人的思考融入寫作中。因此,研究性寫作會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點,主動、積極地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二、小學語文研究性寫作教學設計方法
(一)合理設計研究性寫作話題
正確的選題是研究性寫作的基礎,只有在選題設置方面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學習需要,才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主動性,最終保證學生撰寫出高質量的研究性作文。在設計研究性寫作話題時,教師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研究與調查,也就是說,要綜合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特征、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思維智力特征等,以便設計的寫作話題更具針對性。此外,研究性寫作話題,必須讓學生在研究體驗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生活體驗,并帶有實際價值,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教師在選取話題時要盡可能聯系學生的生活,保證學生可以把探究的結果應用于今后的生活中,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寫作中缺少素材的不足。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調查蔬菜價格、關于草稿紙回收再利用研究、教室衛生情況和學生習慣養成研究等貼近學生生活且能為學生留下充分發揮空間的研究性寫作話題,為他們的研究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安排調查研究階段
在明確了研究性寫作話題之后,接下來就需要步入正式的調查研究階段,也就是針對給出的話題進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調查研究與整理,為寫作打下基礎。這一階段要求學生針對話題中涉及的信息資料,進行主動的收集研究和整理。收集信息是研究性寫作的基礎,要求學生收集到的信息具備實效性和代表性。分析信息主要是指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適用性的篩選,學生在分析篩選時可以根據教師事先指導的方法,并加入個性化的理解與處理。例如,在對《教室衛生情況和學生習慣養成》這一研究性寫作話題進行信息收集和分析時,學生需要收集有關于教室衛生、學生習慣以及二者關聯的相關資料,然后從中選取具備代表性的內容在研究結果的整理中體現出來。如果學生在調查研究中出現了疑問必須及時記錄,以便在課堂上與同學和教師互動討論。整理的結果是學生撰寫研究性作文的基礎,所以要求學生在整理環節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自己的潛能。
(三)有效引導撰寫研究性作文
學生在完成了調查分析并對收集到的結果進行了匯總整理后,就需要將這些材料作為有效根據,結合收集整理材料來撰寫研究性作文。研究性寫作并不是把研究的結果進行機械性的記錄,而是要加入研究性思考的過程,堅持循序漸進,逐層深入[2]。第一,學生需要在正式寫作前列好提綱,通常是結合研究性寫作的要求及研究獲取的材料信息擬定提綱,之后在寫作環節完善和斟酌寫作內容,保證寫的內容與提綱相符。擬定提綱時要結合差異化層次選用相應的論證方法,要凸顯出全文的核心,保證全文前后思想一致連貫。第二,要把握好作文的結構布局。布局是作文的骨干,更是思維邏輯的體現,所以,學生需要把整個布局進行嚴謹合理的安排,保證所寫的內容有邏輯關聯,而且邏輯清晰。第三,學生寫出的研究性作文必須在文字表達上合情、合理,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把研究調查獲得的結果及個人獨特的思考感受融入其中,讓人耳目一新。
研究性寫作可以指導學生主動觀察與積累生活,完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寫作質量和寫作能力方面都得到提升。為保證研究性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的合理應用,教師要做好研究性寫作話題的設計及整體教學活動的安排,在實踐中完善這一寫作模式,進而促進作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邵龍霞.研究性寫作的意義及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7(Z3):35-36.
[2]袁紫燕.研究性寫作教學模式初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4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