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全科醫學生教育的若干現實問題與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素質教育是全科醫學生教育的核心模式,但全科醫學生的素質培養卻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影響著全科醫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效性。這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全科醫學生的生源問題、心理性問題和就業性問題。本文就此給出了一些建議,以期解決這些問題,進而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全科醫學生;素質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163-03
  全科醫生又稱家庭醫生,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體,承擔著基層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與轉診、預防保健、健康管理等綜合性一體化服務工作。全科醫生以團隊合作為主要形式,提供以預防為導向、人性化、持續性、協調性的照顧,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1]。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在2002年提出全科醫生核心勝任力模型(WONCA樹模型),其中包括6大核心能力:初級衛生保健管理能力、以健康為中心的服務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技能、綜合處理能力、滿足社區健康需要的能力、整體分析能力[2]。國內研究認為,全科醫生還需具備:系統的知識素質、較高的能力素質、良好品德素質三個方面[3]。
  綜合來看,全科醫生的素質包括三方面,即知識、能力和品德素質。人的品德素質是核心,也是其他品質養成的動力。眼下,醫學院校在全科學生素質培養上即面臨著一些兩難的問題,尤以生源、心理和就業最為突出。
  一、全科醫學生的生源及素質背景問題
  我國廣大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發展滯后,基礎醫療衛生體系不健全,人民健康保障乏力。為改變這種狀況,2011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培養全科醫生,滿足農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為了配合國家全科醫生政策的實施,許多醫學院校開設了獨立的全科醫學班。為了激勵青年學生投身到我國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中去,國家在全科醫學生的招生、學習、就業政策上給予了激勵性措施,包括提前招生、獨立劃定錄取線、免費培養、學生在校期間享受國家和學校獎學金待遇、定向協議性保障就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這種導向性政策也給全科醫學生素質教育帶來問題。
  全科醫學學生是為農村醫院定向培養的醫生,考生來自定向的行政轄區。從生源地看,這些區域經濟基礎薄弱,許多是國家級貧困地區,區域內原居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需求層次處于低端,價值觀階層性特點明顯。改革開放后,由于居民外出務工,區域的社會環境因人員流失及代際斷層而喪失活力。對于全科醫學學生來說,其區域內個體成長所需要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遠不如城鎮,而飽滿的個體素質形塑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區域經濟發展滯后,勢必導致其區域內文化教育資源短缺。生源地中小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觀念陳舊落后,素質教育有聊勝于無?!翱招幕钡膮^域現狀致使其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消失殆盡。許多學生曾經是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統性破壞,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習和社會化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問題”[4],這使他們在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及教育的各環節上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全科學生的家庭多在農村,家境貧寒,父母學歷不高,閱歷淺,眼界低,實質性、前瞻性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家庭文化資本匱乏,對孩子核心素質形成不起作用。李麗、趙文龍[5]課題組研究認為,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經濟條件、文化資本都對子女的認知能力(包括語言、閱讀、寫作、計算和邏輯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包括外向性、開放性、情緒穩定性、宜人性、盡責性等)獲得有很大的關聯。還有,學校教學質量、城鄉結構、社會環境也顯著影響著學生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的獲得及提高。中學生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的差異本身就是個體素質高低的表征,同時,也是素質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基礎。研究還指出:“如果僅僅通過提供大學生助學貸款等形式幫助貧困學生讀大學,效果并不佳,因為貧困家庭孩子的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已經落后?!辈嫉隙蛘J為,各社會階層所擁有的文化資本的分布情況是解釋學生學業成敗的原因。他認為,個體從家庭中繼承的文化資本是最具有社會決定性的影響教育獲得的因素,對個體核心素養的獲得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澳芰σ蛩氐牟豢苫蛉毙圆⒉淮韨€體能夠通過純粹自致的方式獲得核心素養,能否成功積累合法文化資本是能力與家庭等先賦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6]。
  全科學生作為素質教育主體,其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融合鋪墊的素質底色是其進入高校后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其自我素養發展的自洽點。倘若中小學沒有或者很少開展這種工作,甚至由于家庭、學校抑或社會環境造成了一些負面心理陰影,這會消解或制約大學素質教育的努力。
  二、全科醫學生的心理背景問題
 ?。ㄒ唬┤漆t學生的個體心理問題
  馮宏麗認為,貧困學生偏向從經濟角度考慮問題,表現為:壓抑個人需求;拘謹,遇事顧慮多;自卑,缺少交往溝通的主動性;文飾內心消極體驗[7]。劉曉琳認為,貧困大學生還有依賴懶惰的消極心理[8]。“貧富差距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社會認同、自我認同及文化認同。不同生活方式沖突的背后,實際上是價值觀的沖突、文化沖突和自我認同感的混亂”[9]。貧窮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是生活的困窘與無奈,更讓人體會到的是由于物質的貧窮而帶來的精神上的極度欠缺感、剝奪感以及無助感。”[10]全科學生幾乎都有過留守兒童的經歷,有研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已成癥候,表現為自卑孤僻、抑郁焦慮、敏感沖動和偏激叛逆等多種心理癥狀的交織。并將問題的產生歸因于親子依戀斷裂、需要剝奪、行為習得機會缺失[11]。至于兒童期的留守經歷對成年后的心理影響,美國研究者認為:“移民的遷移事件對移民家庭的兒童若干年后的成年期社會適應是有顯著影響的,其原因在于遷移事件作為一個外生變量中斷了兒童的教育、交往等社會化的軌跡線??傮w上講,童年期移民經歷對成年后社會融合有消極的影響?!眹鴥妊芯空J為,留守經歷首先弱化了親子關系質量,同時也削弱了大學生的家庭歸屬感,兩種因素又共同減弱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12]。然而,留守經歷對成年之后的影響問題還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與足夠的研究,特別是那些看似向上流動的大學生,由于特殊的留守經歷而導致心理問題、歸屬感低等心理健康“潛變量”“隱性的社會問題”,更值得關注。  ?。ǘ┤漆t學生心理問題的群像凝視
  全科學生通常被編在一個班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班級授課制有利于產生聚集效應和比較效應,但是其前提條件是學生素質之間具有差異性,即個體成長環境、文化背景、思想認識、素質結構等不同。因為群體中的那些品行素質高的個體能為其他個體的成長樹立意象和標準,實踐證明這種人生路上潛移默化的單向或互向精神引導是不可或缺的,對于個體的成長往往有著質的作用。在全科班級中,大家相同的成長環境、階層文化價值觀,其產生的群體聚集效應會是怎樣的!
  古斯塔夫·勒龐的“群眾心里同一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理論表明:“如果群眾里的個人僅僅把每個人都具有的平常的品質放在一起,那就只會產生明顯的平庸,而不會像我們說過的那樣,創造出新的特點?!薄叭罕娎锏囊磺星楦泻托袨槎加袀魅拘?。群眾對于可能改變其命運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態度是保守的,群眾的保守本能堅不可摧。他們對一切傳統的拜物教式的崇敬是絕對的;對一切有可能改變其生存狀態的新鮮事,他們的無意識恐懼是根深蒂固的?!盵13]勒龐的觀點給予我們的啟示是,這種“群眾”心理的集體效應存在是我們開展全科醫學生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前置性條件,需要我們深刻把握。
  三、全科醫學生的就業背景問題
  全科學生接受的是免費教育,作為對應條件畢業后應該履行協議,去規定的地方服務6年,服務地通常是全科醫學生自己家鄉縣域行政區下面的鄉鎮衛生院。職業的預期意象帶給他們的不是喜悅和幸福,反而是抑制的心理意識,過于現實的工作愿景禁錮了他們的青春夢想,抑制了他們繼續奮斗前行的動力。在他們看來,協議之后的青春、芳華不再,他們的人生命運從此被鎖定,失去了在大學里再次放飛自己夢想的可能性,失去了同齡人自由選擇的機會。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界的開闊,閱歷的豐富,他們這種思想意識越來越強。貧困造成的一些心理陰影始終籠罩著他們,以定勢的力量拖曳著他們的靈魂。他們原生性的一些心理頹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過于具象的職業前景使他們不再愿意積極主動地去改變提升自己,這種就業前的職業倦怠心理消解了他們積極主動接受素質教育的激情。畢業的和在校的全科醫學生,無論從個體自我發展看,還是與同期其他專業同學比較看,他們均表現平平,很難有期許中的進步。
  就當前來看,全科學生的招生制度和培養措施是否能實現預期的從根本上改善我國基層醫療體系建設中醫務人員少而差的問題,還有待時間驗證。目前影響全科醫學生素質提升的問題有社會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方面的因素;有個人因素、群體心理原因,也有學校因素,甚至還有制度原因。如何把全科醫學教育辦好,使這項惠民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是我們要深入思考并認真解決的問題。
  四、對策與建議
  (一)調整現行的招生制度
  全科醫學生的招生制度解決的不只是我國基層醫療人才匱乏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有人才質量和留得住的問題,沒有好的素質就不會有真正的仁愛思想和獻身精神。建議放開全科醫學生招生的地域性限制,以考生志愿為前提,綜合考慮學生的理想和素質背景,把立志于獻身國家基層醫療事業的優秀學生選拔到全科醫學班級中來,培養出招得來、留得住、真奉獻、高素質的全科醫生。
 ?。ǘ└倪M全科醫學科的教學模式
  全科醫學教學模式是單獨設班,獨立開課,其缺點如上文所述。全科醫學生的課程,除去必須單獨開班的外,其余全部應該與相關專業學生融合開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交流學習范圍的擴大,有助于全科醫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和自我素質的提升。
 ?。ㄈ┘訌娙漆t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調適
  全科醫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已成定勢,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價值取向,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干預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一是個體干預,對一些心理問題較典型和嚴重的同學開展單獨心理干預,加強心理調適力度,這樣做對于個體和全體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二是開展心理講座,積極進行全員心理引導。定期開展全員性、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是引導群體心理向正相關發展的有效手段。輔導的周期性、科學性安排是群體心理調適產生積極效應的關鍵。
 ?。ㄋ模┳⒅厝漆t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
  契約精神的實質是自由、平等和信守。全科醫學生締約時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他們有選擇締約者、決定締約的內容與方式的自由。締約雙方平等的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互為對待給付,無人有超出契約的特權。契約信守精神是契約精神的倫理基礎,教育學生堅守契約精神,有助于他們擺正心態,克服不良心理,積極投身于學習中,進而提高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EB/OL][2011-07-07].http://www.gov.cn/zwgk/2011-07-07/cotnent-1901099.htm.
  〔2〕〔3〕王芳.全科醫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D],青島大學,2017.
  〔4〕吳帆,楊偉偉.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成長環境的缺失與重構-基于抗逆力理論視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06).
  〔5〕李麗,趙文龍.家庭背景、文化資本對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的影響研究[J].東岳論叢,2017,(04):142.
  〔6〕周霖,孫曉雪.誰更易于獲得核心素養—家庭文化資本對于核心素養獲得的影響[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7):25-27.
  〔7〕馮宏麗.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干預措施的探究[J].新疆大學學報,2010,(04).
  〔8〕段成榮,呂利丹,等.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07).
  〔9〕劉曉琳.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3):41-42.
  〔10〕王旭東,何尚榕,等.大學生貧富差距對構建和諧校園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德育,2007,(08):45.
  〔11〕盧麗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癥候探析[J].求索,2016,(11).57-58.
  〔12〕劉成斌.留守經歷與農二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青年研究,2014,(05):30.
  〔13〕[法]古斯塔夫·勒龐.群眾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ㄘ熑尉庉?王文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52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