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音樂審美:向學生音樂學習更深處漫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初中音樂審美教學不僅追求“技術理性”,更追求“文化理性”“解放理性”。在音樂審美教學中,由于將音樂認知等同于音樂體驗,將音樂實踐等同于音樂審美,從而導致音樂審美的缺席?;貧w音樂審美,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聆聽、律動與歌唱,進而充分地感知、理解、想象、創造。在這個過程中,可提升學生音樂審美、立美與創美素養。
  [關鍵詞]音樂學習;音樂審美;漫溯
  [中圖分類號]    G633.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5-0014-02
  音樂訴諸人的聽覺、訴諸人的靈魂,關乎人的感化,對人能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闭n程改革以來,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初中音樂課程的一種審美轉向:從“知識中心”轉向“文化審美”。于是,初中音樂教學獲得了一種更為理性的自覺,這就是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音樂知識、技能,還要滲透音樂文化,培育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音樂審美能力。
  一、觀照:初中音樂教學中審美的缺席
  1.將音樂認知等同于音樂體驗
  認知是學生學習音樂不可或缺的環節,比如對音樂樂理的認知,對音樂常識的認知。但認知絕不等于體驗,認知,更多的是一種認識、分析、記憶活動,這些活動是一種對象化活動。即將音樂作為一種客體,對音樂作品的題材和風格、歌曲的歌唱形式、曲式結構淵源、背景等進行了解。諸如此類認知,都是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認知了,不等于體驗了。許多學生盡管認知了樂曲的基本符號、背景等知識,但不等于與樂曲形成了情感共鳴和心靈共振。在音樂教學中,許多教師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學生理解了音樂知識,也就有了相應的音樂感受、體驗。這樣的音樂教學,窄化成音樂知識的學習,因而不能豐富學生的情感。
  2.將音樂實踐等同于音樂審美
  當下,許多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體驗,但對音樂實踐也存在著認識的誤區,認為實踐就是審美。殊不知,有些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只是一種機械的模仿,看似熱鬧,但是缺乏學生的音樂感受、體驗,只能說是一種對象性的活動,而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卻應當是一種主體性、主體間的活動。即學生與音樂作品之間要形成某種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交流與對話。比如一位教師設計了欣賞《梁?!返幕顒?,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梁山伯和祝英臺,表演他們草橋結拜、樓臺相會等場景。一些學生沉浸于表演的快樂、嬉戲之中,沒有被曲中的情感感染,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是不能等同于音樂審美的。有些學生身體在場,而心靈卻處于離場狀態;有些學生對其他同學的表演進行旁觀者似的觀看,當然不會成為審美的主體。
  二、回歸:初中音樂教學中審美的訴求
  1.在聆聽中感受,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對學生而言,無論是哼唱一段曲調、演唱一首歌曲抑或演奏一篇樂章,都需要聆聽。聆聽的過程,是學生與音樂作品的直接相遇,是學生的心靈與音樂的直接交互、碰撞。在聆聽中,學生會展開音樂思維、音樂想象,會產生學習音樂的通感現象。
  比如我在教學歌曲《春之聲》時,通過播放音頻,讓學生靜靜地欣賞。在學生聽賞的過程中,我適度介入,給學生提出聽賞要求,要求學生保持專注,避免學生機械地、盲目地聽,或者只是擺出一副聽的樣子,從而讓學生的聽賞走向深入。通過聽賞,學生暢談自己的感覺,暢談自己在聽賞中的想象,暢談歌曲的風格。對一些難以言說的感受、感覺,學生可用動作進行表達。在音樂聽賞過程中,我認為,不管學生對音樂有著怎樣的理解,只要他們有了觸動,聆聽就是有效的,他們就能形成屬于自己的音樂審美。正如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說:“音樂始于人自身內?!币魳肥且环N表現的藝術,絕不僅僅是符號的堆積,其表現了一種情感,講述了一個故事。在音樂聽賞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催生學生的豐富聯想。當學生在聽賞中將音樂的高低緩急與生活景象關聯起來時,學生就獲得了審美體驗。
  2.在律動中感受,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也是人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當學生表達難以言說、難以言傳的審美感受或體驗時,他們往往“手舞之足蹈之”。達爾克羅茲深刻地指出:“對音樂的反應必須有大肌肉的反應,沒有此,是不完善的。”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動作表現進行引導,讓學生的動作成為一種律動。教師要在律動中把握音樂作品,通過律動讓學生的音樂感受和體驗更為深刻、更為豐富、更為持久。
  比如維吾爾族民歌《青春舞曲》,是一首二四拍的歌曲,整首歌曲的風格熱情奔放、旋律明朗。在教學中,為了深化學生的音樂體驗,我將維吾爾族的舞蹈引入其中。學生跟隨音樂旋律的律動,情不自禁地聳肩、托帽、翻腕、移頸等,從而體驗到音樂所表達的活潑、俏皮、詼諧的情緒和情感。跟隨音樂的節拍、旋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激情,從而刺繳學生的感官神經。學生運用肢體語言解讀音樂感受、體驗,將音樂感受、體驗與欣賞的內容與自我的肢體表演相結合,把握音樂作品的本質內涵。在律動中感受,能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學中,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對樂句結構、力度變化、音樂情感等進行多維度及多方向的探索,讓學生的音樂感受與身體表達同步,進而深化學生的音樂感知。
  3.在歌唱中感受,催生學生的審美表達
  法國詩人舒巴爾特說:“人的喉嚨是創作的第一個最純潔、最卓越的樂器。”在音樂審美體驗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聆聽,還要引導學生歌唱。當然,這里的歌唱不是讓學生“直著嗓子喊”,而是讓學生用大腦歌唱、用心靈歌唱,讓學生用內容表達、用情感表達、用風格表達。馬克思說:“假如你想獲得藝術的享受, 你自己就一定要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碑攲W生擁有了一定的藝術文化素養后,才能形成積極的審美表達。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唱《大海啊故鄉》時,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到歌曲的情境之中,深化學生對家鄉、對母親、對生活的情感體驗。我引入了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詩歌,深化學生的認知。已有知識經驗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然后我給學生示范,學生劃拍跟唱、學唱。學生對歌曲演唱力度的處理以及前后情緒的變化,讓我感覺到他們已步入了歌曲的美好意境中。歌唱是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最自然、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在動情的歌唱中,學生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從而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與體驗表達出來。歌聲凝聚著音樂的節奏、旋律、速度、強弱等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說,聲音不僅關乎學生的聲覺,而且關乎學生的心靈體驗。通過歌唱,學生能立體地感受歌曲。
  音樂審美教學不僅追求“技術理性”,更追求“文化理性”“解放理性”。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態、需求出發,讓學生運用合適的音樂學習方式如聆聽、律動、歌唱等,深化音樂學習的感受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音樂學習與生命融為一體,自然地提升了自身的音樂審美、立美、創美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尹子梅.  基于流行音樂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有效教學[J]. 北方音樂,2017(7):206.
  [2]  束佳蓓.  新時期初中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J]. 北方音樂,2018(21):137+139.
 ?。ㄘ熑尉庉?nbsp;   諾  依)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2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