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開放技術在心育課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將原本屬于心理咨詢的自我開放技術引入到心育課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在教學環節中應用這一特定的教學方法,使得心育課堂更加自然順暢,建立真誠、信任的團體氛圍,利于學生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流露真情實感與促進心理品質的成長。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舉例說明這一教學方法在心育課中的應用,希望對廣大心理教師有所啟發。
[關鍵詞]自我開放;教學方法;課堂分享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4-0026-02
自我開放又稱為自我暴露、自我揭示、自我表露、自我披露等,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提出,本意是“把自己的有關信息講出來,讓別人知道”。朱拉德認為自我開放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現,又是成功的自我調節方法[1]。它最初被用于心理咨詢中來訪者的自我開放,后來發展為咨詢師的自我開放,時至今日成為常用的心理咨詢技術。在心育課中,教師也可以運用自我開放技術。在這里,自我開放可以被定義為“心理輔導教師在心理輔導課上,根據當時的具體事件和問題,公開地暴露自己的某些人生經歷、經驗或感受,包括自己曾有的負向體驗或經歷,與班級團體成員分享。”[2]
然而,眾多心理教師對此方法還不夠了解,自我開放技術的效果被大大低估,也鮮有文獻提及自我開放技術在心育課中的應用。如何在心育課上應用這一方法,本文將舉例說明。
一、自然·順暢·富有新意
導入環節是心育課的初始環節,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期待[3]。常見的導入方法有做心理游戲、觀看短視頻、心理測驗等,而較少有人應用自我開放的方法。其實這一方法比較新穎,會使得心育課不落俗套。例如,“給心情換種顏色”是我入職不久后準備的一節公開課,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情緒ABC理論,讓學生學會轉變非理性信念,調整情緒。在導入階段,我對我的心理變化過程進行了自我開放:“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節公開課,和平時的心理課相比有一點特別——那么多老師在后面看著我們。起初,當我得知學校要求每個老師必須每學年至少上一次公開課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抗拒的,根本不想在老教師的‘監督’之下上課,也擔心因經驗不足而當眾‘出丑’,于是我焦慮、害怕……但是后來,我想到了用一種心理方法進行自我調節,恢復了積極的情緒狀態,認真備戰公開課。大家想知道我用了什么方法,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嗎?”以此引出ABC理論。
在導入環節,心理教師把與上課主題有關的事件進行自我開放,即為自我開放形式的導入。教師甚至可將上課路途中發生的事件與所思所想融進導入,使得心育課常見常新。與常見的導入方法比起來,主題引入得更為自然、順暢,有真實感和卷入感,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營造了良好的團體氛圍。
二、真誠·觸動·樂于分享
心理課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動、體驗和分享,“分享”有時比活動環節更為重要[4]。這里的“分享”是指學生對于心理體驗的思考和交流,可以是經驗、感受或者收獲。在深入、升華與總結環節,都可能含有分享的部分。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即使前半段的心育課漸入佳境,但一到分享部分,學生較少主動發言,新手教師深感調控無力,留下收效甚微的印象。
在我所教授的“巧用音樂·沐浴心靈”一課的深入環節,在引導學生分享音樂帶給自己美好感覺的經歷之前,教師先進行了自我開放。我講述了我真實的故事——“前段時間,我聽《悟空》這首歌時有莫名的感動與惆悵,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這讓我很納悶。畢竟這首歌唱的是孫悟空與如來佛祖之間的故事,這和我有什么關聯呢?后來,我回味了很久,發現了它與我人生經歷的映照。我是家里的獨生女,從小學習成績還不錯,一直讀到研究生,之后來咱們學校做心理老師。但是這里距離我家有兩千多公里,我的母親非常不愿意我在離家那么遠的地方工作,因此,我與母親之間有很長時間的拉鋸戰。我感覺到,即使我學習不錯又比較努力,到頭來卻得不到她的認同,這讓我非常難過。就像歌里面唱的‘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要這變化又如何,還是不安,還是氐惆’,‘叫一聲佛祖,回頭無岸’。在與母親艱難的溝通中,這首歌陪伴著我,讓我回味這種苦痛,也讓我思考這種酸澀。這首歌仿佛在撫慰我,相信與我有相似心境的人有很多,品味傷痛后卻從中生長出力量,這讓我思考如何轉化與母親的關系。”每次講到這里,我的聲音在顫抖,努力不讓淚水流出眼眶,學生能夠感覺到我的真情流露,內心有所觸動,還會反問幾個讓我感到溫馨的問題。接下來,學生會受到氣氛的感染,被深深地卷入到課堂當中,涌現出個人體驗的分享。在分享環節,教師的自我開放相當于給學生做了示范,樹立了真誠坦率的榜樣。有時候教師只需要示范一次,重要的是真誠無偽,再給點時間思考,學生就能做出很好的分享。
三、升華·生成·畫龍點睛
在心育課接近尾聲的時候,需要對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升華,這時運用自我開放技術,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初識生涯”一課中,對學生進行了生涯規劃的啟蒙,引導學生畫出生涯彩虹圖。學生分享過后,我也分享了自己在高中時期畫的生涯彩虹圖——“我與大家一樣年齡的時候,也對未來有過規劃。畫‘學生’這個角色的時候我是猶豫的,不知道我是否能在讀完大學之后繼續深造,大概畫到26歲,期待能讀到碩士。我希望可以在適合的年齡結婚,成為‘持家者’角色,于是給自己的規劃是25歲開始,我希望可以在27歲左右成為‘母親’……這么多年過去了,大家知道我的實際情況與規劃有什么不同嗎?”學生期待著老師的回答,眼神里似乎有小星星。“實際上,因為某種原因,我考研究生考了兩次,在‘學生’這個角色中空白了一年,但是我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27歲碩士畢業,我以為我能順利步入婚姻,但是也比我規劃的晚了五年,接近30歲的時候才結婚?,F在我32歲了,‘母親’角色依舊沒有實現……同學們,規劃與現實肯定會有一定的出入,當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你會如何看待和應對呢?”以此引出心態的調整、堅持與妥協、自我的和解等內容,這是對生涯認識的升華,具有生成性。如若再多一些不同角色的自我開放,再增加一些開放的深度,會更能啟發學生的思路。
在升華環節運用教師的自我開放技術,以接地氣的實例傳達真情實感,觸動心靈,要避免“為了升華而升華”的生拉硬扯。當教師公開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更加自然升華,獲得內在心理品質的成長。
綜上所述,自我開放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更加順暢,更有“人情味”,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而“打動人心”正是心育課力求達到的效果。心育課“走心”,是心育課情感鮮活的必然要求[5]。在心育課中加入自我開放技術,使得課程更加符合葉瀾教授對一節好課“有意義、有生成、有常態、真實感”等方面的要求[6],也是魯冰先生提出的心育課要具備“真氣”和“勇氣”的體現[7]。
參考文獻
[1]符駿,王玲玲.教師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3):11-12.
[2]劉鵬志.自我開放技術在心理輔導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2):17-18.
[3]黃珊珊.中學心理課堂導入環節的實踐綜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1):24-26.
[4]李文嬌.從觀摩課看高中心理課分享環節的設計[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7):23-24.
[5]陳曉新.心育課程設計需要反思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32):22-25.
[6]許思安主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與組織[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7]魯冰.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幾點建議[J].教師,2014(30):58.
?。ㄗ髡邌挝唬簭V東省中山市龍山中學,中山,528471)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