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心育培養模式及關注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小學生的心理品質,形式或渠道還有很多待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去研究。但都應注重“三讀”“兩思”“三味”等因素,從而提高活動課的心育質量。
【關鍵詞】 心理素質;模式;關注點
人的心理素質是心理潛能、心理能量、心理特點、心理品質與心理行為的有機結合。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課內活動和課外輔導活動都是促其心理發展的重要途徑。
通過心育實踐,筆者認為課外心理素質培養可在課外活動、課輔活動、社團活動中開展“三讀”“兩思”“三味”的活動教學模式。
一、課外心育“三活動”模式
(一)三種課外活動類型
一是基于組織管理角度設置的社團活動,是學校根據學生興趣特長和自主選擇設置的學生社團。輔導教師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只要注意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很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
二是基于課程分類角度設置的課程輔助活動。小學設置了體育、藝術等課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更要注重人際交往能力、認識自我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培養。
三是基于學校和地域資源實際角度建立實踐基地開展特色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在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中讓心理狀態得到積極改變,心理素質得到良性發展。
?。ǘ┐龠M學生心理品質及多維發展
要本著學生自愿選擇性、活動內容靈活生動性、活動表現形式多樣性、在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活動成效評價的表現性等原則,積極遵循多元智力理論、關鍵期成熟理論、條件反射的行為主義理論、社會觀察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
要充分發揮“四發”作用,即對人價值的發現,對人力量的發揮,對人潛力的發掘,對人個性的發展。也要發揮“五個”功能,即身心拓展功能、行動感悟功能、習慣養成功能、審美煉就功能和品德內生功能。
二、實施課外心育的關注點
在組織“三活動”過程中,要注重“三讀”“兩思”“三味”等重要因素體現。
“三讀”。一是引導學生讀活動主題,讓學生初步感知認識自我、人際交往、學習心理、 情緒調節、生活適應等心理概念;二是引導學生讀活動目標。要教會學生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解讀目標;三是引導學生讀內容結構,讓他們明確,整個活動過程包括了創情景——啟課題、激興趣——明任務、教方法——自探究、合作學——展成果、共分享——互評價、再提升等環節,便于進一步引導他們從各環境去反思、找問題。
“兩思”。一思教學活動對教學目標的服務性。擬將采用的教學內容、活動設計、教學手段、激勵機制等必須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二思教學過程的流程性。設計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適于學生能力發揮,易于學生喜聞樂動
“三味”。一是活動味;二是課程味;三是心理味。
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小學生的心理品質,形式或渠道還有很多待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去研究。但都應注重“三讀”“兩思”“三味”等因素,從而提高活動課的心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燕國材. 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心理素質[J]. 中小學教育管理,1994(2).
[2] 張靖婕. 淺談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 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7(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