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學做合一”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是教學理論的精髓,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是科學探究,也就是“做”,因此科學課就應該落實“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最終達到學中有教,教中有學,互學互教,共同提高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是教學理論的精髓,打破了傳統教育中教與學都和“做”脫離、重知輕行、手腦兩分的模式,集中體現了教與學、行與知、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尤其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統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探究,也就是“做”,因此“教學做合一”是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最高評價。
一、在做中教:改變傳統授課方式,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陶先生強調“注重實踐”,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過實踐獲得科學知識是學生獲得新知的最好途徑,因此教師也要“做”。
教師可以根據本校的情況靈活組織活動,如在三年級上冊《植物》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觀察大樹、樹葉,筆者就組織學生走近校園中的香樟樹,展開實地觀察活動,撿拾標本、拓印樹皮、寫觀察日記等。利用學校組織的三年級學生森林公園校外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觀察各種動植物,在萬綠叢中給學生講解植物的名稱,在漫天紛飛的柳絮中講解種子的傳播方式。另外,涉及實驗課的盡量為學生安排小組實驗,比如在《它們吸水嗎》這一課中,需要用滴管在不同材料上滴水,從而展開觀察比較,從廢舊罐子上剪下金屬片,從空塑料瓶上剪下塑料片,撿拾木材邊角料,鋸下小木片,為學生準備了12份小組實驗材料,使學生能夠親手做、親眼看。
總之,老師示范,堅持“在做中教”,通過多樣的活動,為學生創設新的學習環境,開拓新的學習途徑,幫助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書齋,走向更廣闊的知識天地。在實踐中,訓練創新思維,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深化了素質教育。
二、在做中學:改變被動接受方式,在實踐中主動探究和學習知識
學生在“做”中學,學生的“做”是學做,是模仿。實踐,就是行動,就是做。但僅僅是實踐還不夠,還必須思考、分析,才能夠產生新價值,得出科學的結論。
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把科學教學與學生的科學資料收集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校園網絡提供的學習資源,陪同學生一起查找資料信息。啟發學生在檢索、瀏覽、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上新課時把學生查找到的不同視角、不同來源,但又與新課程內容密切相關、與學生起點水平、興趣相關的資料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既激活了課堂,又能讓老師從“海選”的資料信息中找到問題的切入點,有的放矢;既照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關注問題,又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活躍了課堂氣氛。
例如在講《動物》這一單元時,課前讓學生自己在校園里觀察、尋找生物。讓學生自由組合分頭查找相關資料,學生們就會利用課余的時間分小組去找資料,甚至有些小組的學生還把所找到的生物用圖畫把它畫下來,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展示。學生們通過自我發現,既拓寬了視野,又鍛煉了能力,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明顯增強,自學能力、收集資料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更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和愉悅感,促使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有效。
科學知識不一定能影響每位學生的一生,但動手能力,創新意識一定會讓學生受益終生?;顒又谐浞职l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動手、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推理、判斷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完成實踐操作的能力。通過合作探究,還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體驗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學做合一:教與學互動,在實踐中實現知識的傳承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學做緊密結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踐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陶行知有一個經典的教學論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方法的原理是“為教而學”,可以把它簡稱為“教中學”,即“教”也是一種“做”。我們知道,傳統教育是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講臺為教師所獨有,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容器”,當作“鴨兒”填,教師與學生處在相互對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體關系上。陶行知對此做了尖銳的批評,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學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張認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應教己,而學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教人、覺人,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對教師來說,“既當先生,也當學生”,對學生來說,“既當學生,也當先生”。
現在學生在課外獲得知識的途徑非常豐富,有的教學內容他們已經掌握了,在課上也會有表達的強烈愿望,讓他們站上講臺來教其他同學,當一回“小先生”。先由“小先生”進行講解,教師再補充,或糾正,最后總結歸納。把講臺讓給學生,不僅僅是讓學生講課,還讓學生把在課外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科學知識拿到課堂上介紹給同學們聽,以達到傳播科學知識、拓寬知識視野、激發學習科學興趣的目的?!靶∠壬痹谂_上講解時,教師以學生的身份在臺下認真聽、認真記,而后給予中肯的評點,及時表揚,糾正錯誤,補充缺失,把學生帶到更高的境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靶∠壬比绱孙L光,其他同學自然羨慕不已,這樣就起到了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的作用。讓學生當“小先生”,一改過去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做法,不僅在形式上給學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過去教師一人的講臺變成了眾多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0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