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功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課堂中,教師可通過“改變教室座位,為小組合作提供環境”“教給表達模板,為小組合作提供方式”“給予自主學習單,為小組合作提供內容”“組織上臺交流,為小組合作提供反饋”等策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功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關鍵詞]數學教學;發揮;小組合作;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5-0045-02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數學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長此以往,導致學生養成不積極主動思考、等待教師說答案的壞習慣。很快,大家發現了這樣教學的弊端,因此一種叫“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倡導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全班匯報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一、改變教室座位,為小組合作提供環境
  以往學生的教室位置以“秧田式”的安排為主,大家認為這樣的座位安排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教師講授的知識,但實際上學生的視線首先看到的是前一位同學的后腦勺。而現在教室以“U字形”的方式安排學生的座位,認為這樣有助于學生一轉身就能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為他們的小組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交流環境和便利條件。為了進一步比較這兩種教室座位的安排方式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影響,我進行了實際測試,即兩個班級教學同一內容,但采用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在A班采用原來“秧田式”的座位安排,在B班采用“U字形”的座位安排。當我在兩個班級提出同一個數學問題,還沒有說出“四人小組交流你們的想法”時,A班的學生就已經轉過身去,紛紛推脫誰先來說;而B班的學生則開始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在傾聽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得整個小組交流的觀點越來越集中和完整。
  通過對比實驗,我發現把教室座位以“U字形”安排,不僅能夠節約學生轉身交流的時間,有利于學生面對面進行討論交流,喚醒學生交流的欲望,方便同伴之間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且有助于學生在小組內輕聲交流,讓整個小組的同伴都能聽到,但又不影響其他小組的交流。同時,“U字形”的教室座位安排,有利于改變教師在講臺前的站位,促使教師走到學生中去,耐心傾聽每個小組學生的交流情況,讓每個學生在交流時都是面對面的。
  二、教給表達模板,為小組合作提供方式
  無論是低段學生的小組合作,還是高段學生的小組合作;無論是小組內的合作交流,還是全班的匯報交流,教師都應當教給學生一定的語言交流模板,方便他們在交流和匯報時靈活選擇與運用。
  在平時的數學課堂中,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形成了比較規范且經典的“小老師”話語交流模板和要求。如小組合作交流時給四個同伴安排發言順序,聲音只要在小組內能聽清楚就好,當別人發言時保持安靜,等他人發言結束后再進行補充和反駁;全班匯報展示時,可以運用“下面由我們第一小組來進行分享,請大家聽我說”“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強調,大家聽好了”“大家聽明白了嗎”“大家還有什么要問我的嗎”“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等語言進行交流。
  當然,針對不同的數學題目,學生在小組交流和全班匯報時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如交流解決問題的題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兩步走:一是分析題目意思,尋找題目中的關鍵詞;二是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又如,交流數學概念的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三步走:一是觀察模型;二是實際操作,可以用“我們通過操作,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等語言進行交流;三是歸納特點,可以用“我們通過總結,驗證出了[××]的結論”等語言進行交流。再如,在交流計算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兩步走:一是探究算法,可以用“我是用[××]方法計算出來的”這樣的語言進行交流;二是說清算理,規范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和練習后,學生小組合作的語言會越來越簡潔和規范,在與同伴合作交流時就會明確所要完成的事情,這樣學習會更高效、更省時。
  三、給予自主學習單,為小組合作提供內容
  自主學習單為小組合作提供了交流的內容,讓學生根據問題,尋找解題思路去與同伴交流。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一課時,我在自主學習單中設計了三個討論問題:(1)試一試:自己出一道連加的算式和一道連減的算式,并試著算一算。(2)比一比:筆算連加的豎式有兩種寫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3)補充:你還有什么問題?還有哪些細節要特別提醒小伙伴注意的?這份自主學習單中的三個問題全面地概括了整節課學習的知識點,如第(1)題要求學生能正確計算連加和連減的算式,第(2)題旨在使學生能用多種方法正確筆算連加的豎式,第(3)題旨在讓學生關注連加和連減計算時的注意點,且這三個問題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又如,教學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一課時,我在自主學習單中設計了以下三個討論問題:(1)在家或者超市里找一兩個稍大一些的容器,你能在容器表面的標簽上找到它的容量是多少嗎?同時記錄下來。(2)計量水、油、飲料等液體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單位,那你知道1升是多少嗎?你可以準備一個1升的容器帶到學校來,也可以說一說或用手勢比畫1升容器的大小。(3)閱讀數學書第7頁上的“動手做”,按照步驟自己做一個1升的容器。你能用自己制作的容器去估計家里臉盆、奶鍋等物體的容量嗎?這份自主學習單中的第(1)題旨在讓學生在生活中認識容量單位升和毫升;第(2)題旨在讓學生借助手勢,建立1升的量感;第(3)題旨在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工具去測量其他物體的體積。這樣,圍繞自主學習單中的數學問題展開學習和討論,讓學生有了可以討論和思考的內容,促進了學生的數學學習。
  四、組織上臺交流,為小組合作提供反饋
  數學課堂上,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目的是使他們掌握本節課所學的數學知識,學會思考和解題的方法。為了了解學生小組合作的成果,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一般都會組織全班匯報,即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匯報,其他小組做補充或者反駁。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一課時,我讓學生匯報交流第一個問題,即“自己出一道連加的算式和一道連減的算式,并試著算一算”。有的學生說“我寫的連加算式是14+13+20,先算14+13=27,再算27+20=47”;有的學生說“我寫的連加算式是10+20+30,先算10+20=30,再算30+30=60”;有的學生說“我寫的連加算式是32+32+32,先算32+32=64,再算64+32=96”……我引導學生進一步概括連加算式的運算順序,于是他們很快歸納出結論:連加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的??梢?,數學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不僅能了解他們的思考是否正確,給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導,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膽量,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總之,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功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在數學學習上獲得真正的發展。
 ?。ㄌ丶s編輯 木 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7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