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科學引導挖掘潛能 讓孩子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天生我材必有用”,詩壇豪杰李白留下的這一不朽名句成為當今社會人們自我肯定和鼓勵他人的名言,他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特別是對于孩子們來說,引導他們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充滿信心,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關鍵期;獨特性;潛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200-02
  自從每一個生命降落人間,他就是他。帶著獨特個性和特異靈性,生活的舞臺中必定有他的位置。但是怎樣讓他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做好自己,除了與生俱來的獨特性外,還有環境和教育對他的影響。又如何讓孩子最好地發展,在人生舞臺上活出自我,活出精彩呢?這就需要父母及其他教育者對他的正確引導了。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要順應兒童成長規律,抓住關鍵期對兒童進行影響
  對于孩子的生長,我們不能只局限于動作、生理的發展,還需要關注兒童情感、情緒、認知的發展。兒童的發展都有關鍵期,各種能力、情感、情緒的培養也有其關鍵期。在關鍵期對學習能力的掌握以及情感情緒的培養都比較容易,效果也相對顯著,往往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艾利克斯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性理論指出:0-1歲是孩子建立信任的關鍵期,1-3歲是孩子發展自主性的關鍵期,3-6歲是孩子發展主動性的關鍵期,6-12歲是孩子獲得勤奮感的關鍵期,12-18歲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感的關鍵期。而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認為:0-2歲是孩子動作思維階段,2-7歲是形象思維階段,7-12歲是具體運算思維階段,12-15歲是抽象邏輯思維階段,而孩子的情緒發展從原來的依賴父母的情緒奴隸到逐漸成為情緒的主人,從父母是孩子外設的情緒處理器到孩子內化父母的功能。教育上應尊循最初情感聯絡,其次理論引導,最后到限制。在人際關系上,0-6個月是一元關系,6個月至二三歲是二元關系,3-5歲就發展成為三元關系。在教育中,我們必須熟知兒童的關鍵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關鍵期不是不變的,兒童達到這些關鍵階段是有先有后的,發展節奏也不一樣,不過發展的次序是相對穩定的。兒童出生有其自帶的結構、先天的特性,有些發展快,所謂的超常兒童,他發展的關鍵期就提前,有的發展慢,發展的關鍵期就會延遲,但這些關鍵期也終將被發展緩慢者經歷。因而我們在教育中要熟知規律,靈活運用,切不可拔苗助長,影響其發展。
  二、要深入孩子內心,尋找孩子的獨特性
  中育心理加拿大籍的老師Petrus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獨特性”為題,詮釋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獨特性的重要性。Petrus老師首先提出了“教育兒童首先要有正確的兒童觀”,檢視一下自己的親子教育理念是否正確,Petrus老師提出“教育者的兒童觀是什么”,即當孩子出現在你身邊時你怎樣來教育孩子,是順應孩子天生規律,找出其獨具特色的個性呢?還是順應當前社會熱門話題,把他塑造成你想讓他成為的樣子呢?是光從孩子的外表,短暫的交流,他人對其的描述,這個孩子過去取得的成績、獎勵和懲罰給這個孩子貼上標簽呢?還是仔細地觀察這位孩子的言行,跟這位孩子交往看待孩子的反應,與他一起做某些事情,發現他獨特的一面并根據孩子的反映、能力、興趣、愛好來了解他的獨特性呢?在引導孩子發展時,是以成人的價值觀,根據社會需求,磨其不和社會的鋒芒,磨其你認為不好的棱角,以犧牲他的興趣、愛好來適應社會呢?還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孩子獨特的個性、能力,讓孩子在社會上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又順應社會需要,體現社會價值的工作呢?
  這兩種引導法看起來殊途同歸,都是創造社會價值,但在工作中個人體驗卻相去甚遠:前者是“要我做”,目標純粹是為了混飯吃,工作中哪有興趣、愛好、個人價值觀的體現呢?后者是“我要做”,“我喜歡”,“我愛”,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孩子在工作中尋到到自己的樂趣,體現了個人的價值,這兩種情況恰好體現了父母兩個不同的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一種以自己為中心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強加于孩子身上。另一種以孩子為中心,尊重孩子的獨特性,順應孩子的天性,提供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根據個人興趣去選擇工作。
  在教育中,許多人認為孩子是海綿,他能吸收各方面知識,于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教育時根本不尊重學生的天性,思考應該怎樣帶孩子才能順應孩子的需要,有利于孩子發展。若為孩子的終身發展,一股腦兒往孩子身上塞各種自己認為最好的,這海綿總有一天會被油質廢物污染,失去海綿的特性,與抹布別無二致。
  三、挖掘孩子的獨特性,讓他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了解孩子的獨特性還遠遠不夠,作為一個孩子的引路人,我們要挖掘孩子的獨特性,讓孩子真正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什么是材?材就是孩子本身,生下來時的天然的自帶的結構。人們常把孩子比作一張白紙,隨教育者隨意畫畫,這個觀點錯了,孩子生下來時就有自帶的天然的結構,他遺傳了父母的基因,也就是氣質特性:它是孩子以后發展的基礎,父母必須對這個“材”,也就是孩子的氣質特征有透徹的理解,并能根據孩子的“材”去選擇怎樣引導,才能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如果沒有明白這一點,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觀點投射到孩子身上,用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去教育孩子。那么什么是必有用呢?這個必有用是指父母以及教育者對孩子獨特個性的理解,并能根據孩子的智能去開發他的獨特性,發展他的能力,這種依據孩子潛能挖掘出來的能力在社會上一定有他的用武之地,這就告訴我們教育者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將來找個好工作,有口飯吃,例如加拿大籍老師Petrus課堂上講的故事,老板以2倍的工作讓蜜蜂去結網,讓蜘蛛去采蜜,看起來蜜蜂和蜘蛛得到的報酬比他們干老本行多了一倍。但工作中他們不但干得很吃力,而且創造的社會財富也必定比原來少得多。而這樣吃力不討好的是事卻在當今社會非常受家長歡迎,這就是家長沒有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只追求經濟效益而造成的這種風氣導致在教育孩子中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有用不僅僅是指對自己有用。確切的說,廣義的“有用”應該是對世界有用。世界上的萬物都是有用的,存在即合理。每個人都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有外在區別也有內在區別。每個人的高矮、胖瘦、美丑是外在表現,我們一看就明了。但是內在表現就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的,每個孩子都有屬于他那個領域的天資。要發現內在天資,我們教育者必須因材施教肯定每個人的獨特性,量身定做孩子的教育,根據孩子的特性進行輔導,讓孩子的獨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四、確定目標,培養習慣,向幸福邁進
  兒童最終要發展成為社會人,雖然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這只是嘴面功夫,不進行訓練很難獲得滿意的人生。我們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后,就開始順應自然,挖掘孩子的潛能。
  首先讓孩子從小有夢想,即人生的目標。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夢想和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發現3%的有清晰長遠目標的人成為了頂尖人物,10%的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生活在中上層,60%的目標模糊的人生活在中下層,有著安穩的工作,但沒有特別成績,27%的沒有目標的人生活在社會底層,過著潦倒的生活。所以,想要過得好,目標不可少。其次要重視習慣。我們有沒有反思過,我們的成績其實都同我們的習慣有關。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好習慣終身受益。”人生如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還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方向盤,是潛意識的活動。就像人生各種軟件的編程,一旦啟動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繹。我們要養成好習慣,好習慣是朋友,助人一生成功,壞習慣是害蟲,害人一事無成。習慣是一個人的資產,資產有正負之分。有了好習慣,一輩子就有用不完的利息;有了壞習慣,一輩子就有償不盡的債務。最后要學會堅持。持之以恒才能實現自身價值,離開了堅持,夢想只能成為空想?!八问?,繩鋸木斷”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然而為什么微不足道的水滴能把石頭滴穿?柔軟的繩子能把硬邦邦的木頭鋸斷?說到底就是堅持的力量,人要成功就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第三期兒童心理成長指導已漸漸落下帷幕。但學習過程中每位老師的理念,每一個案例卻深深地打動了我,在以后教育孩子過程中,肯定會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郭紅紅.天生我材必有用[J].師道,2017(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11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