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挖掘學生感恩潛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在校園里教師見識了學生對人事的淡然、冷漠、無視,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文章以《小巷深處》的教學為例,闡述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品讀課文、品析課文、閉目冥想、體驗生活四個角度出發,利用語文學科特點,挖掘學生的感恩潛能。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巷深處》;情感教育;感恩潛能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3-0027-02
感恩教育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佳句,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想要讓學生學會感恩,教師必然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現在的初中學生,多半是獨生子女,他們從未經歷過波折,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部分獨生子女對父母親人的無償付出不僅不心存感激,反而視其為理所應當,只要稍不順心就頂撞父母,甚至離家出走。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下面以語文版七年級上冊《小巷深處》的教學為例,分析教師在教學應該如何挖掘學生感恩潛能。
一、品讀課文,領悟深情
朗讀是進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的有效方式。課文是寄托感情的載體,課堂教學中對課文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把握文章蘊含的感情。教師在教學中,可先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把學生吸引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讓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再讓學生略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而后讓學生精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和段落,多次朗讀,加深理解與感悟。這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小巷深處》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理清盲人母親從一個潑辣的婦女轉變為一個對撿來的女兒極富愛心的慈母的過程,以及女兒的情感轉變過程和心路歷程。如讓學生分析下面這段文字:“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學異樣的目光,老師分外的關切,時刻提醒著我:我,是一個瞎子撿來的女兒;我,擁有的是一個特別的貧窮的家。我開始沉默,開始回避所有的同學,甚至開始厭惡我的家。我不再與母親相伴而走,也不再從母親賣冰棍的那條路經過。那段時間,除了幾頓飯之處,我幾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為了在那個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時間?!惫P者還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盲人母親的外貌描寫,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對母愛也有了新的認識體會。這樣學生就會明白感恩是每個人必有的一種品德,是一種生活態度,而忘恩負義必遭唾棄。
二、品析課文,激起感恩意識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精心挖掘文中情感,依據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學生品質、情感等因素,設立情感問題。在提出不同的情感問題前,教師可根據學情,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學生迅速進入情感氛圍。如筆者采用了設疑探究法:1.說說盲養母為“我”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動,為什么?2.“我”對于養母這樣偉大無私的愛又是怎樣回報的呢?3.文中有幾處對盲母的外貌、語言的描寫?找出來的同時試比較分析。學生都以很大的熱情迅速地在小組中討論起來。幾分鐘后,各小組都準備好了自己的答案。有很多學生積極地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養母拿出所有的積蓄為‘我’換住處,可見養母對‘我’無私的愛?!庇械恼f:“養母站在太陽最毒的地方賣冰棍,可見養母為‘我’付出的太多了?!庇械慕M認為“我”是個忘恩負義的人,有的則認為“我”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有的說“我”是個不定性的人……各小組除發表自己的意見外,還做了充分的理由說明。在分析外貌描寫時,結合“蒼老”“深凹”“枯竹”這些詞語讓學生想象盲母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有的學生認為產生這些變化是因為“我”好久沒和養母在一起了,她太思念“我”了;有的認為這是因為養母年紀太大了,幾乎每個老人都有她的那些特征;有的學生認為這是因為養母家的條件太不好了,她營養不足才會這樣。其實這些都體現了盲母對女兒的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教材的重點提出啟發性的問題,特別是有關課文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這樣就可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進行情感教育。這樣的教學,較容易觸動學生的情感心弦,激起學生的感恩意識。
三、閉目冥想,煽情感悟
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思想,還要因勢利導地加深學生的理解、感悟。怎樣才能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感悟呢?大致可分兩步,首先是冥想,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想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輕聲、深情地在學生耳邊朗讀如下內容:在一個落葉紛飛的季節,一個好心的瞎眼女人收養了一個棄女嬰,將她當成自己的女兒。為了女兒,她拿出了所有的積蓄換了住處,給了女兒一個溫暖的家……后來,女兒長大了,她為家的貧困,母親的卑微而沉默,她不愿再與母親相伴而行……母親老了,她被母親的行為所感動,重新回到了母親的身邊……這樣做的目的是:有些情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讓學生通過筆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第二步是煽情,當學生還沉浸在課文內容中時,筆者有目的地把學生的思緒牽連到他們的父母、親人身上,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在此過程中,筆者順勢加強情感教育,設計了如下內容:“我想我們都應該想一想自己的父母養育我們的情景,天不亮時溫馨的叫喚,天氣變化時的細心叮嚀……我們每一個人,哪一個沒有吮吸過母親甘甜的乳汁?哪一刻離開過母親辛勤的撫養?……我們要愛自己的父母,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獨;我們要盡自己的全力去幫助、關愛他們。而作為學生的你們應該用好成績回報父母……”如此這般,讓學生有所感悟。
四、體驗生活,懂得感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感動、感觸、感悟,這固然是好事,但離學會感恩還有一定的距離。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個正直的人起碼要有的品質。我們每個人都要懂得感恩,要明白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教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學生要學會感恩,就先要從感恩父母開始。筆者要求學生回家后仔細觀察自己的父母都做了些什么事,說過哪些話,最好是能記錄下父母做事的過程和說話的內容。而后讓學生仔細地體味父母所做的事情是平常小事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所說的是樸素的話語還是長篇大論。有比較才有鑒別,將父母的所作所為同盲母進行比較,學生就會明白他們父母的艱辛及父母對他們的愛也是那么的深沉和偉大。經過生活實踐活動,學生就會懂得孝敬、尊敬、熱愛父母。筆者通過這樣的教育教學讓學生醒悟并學會感恩。
成功學家安東尼曾說過,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是醫治現在的孩子冷漠、沒有責任心、缺乏愛心、不懂關心的良藥??傊?,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課文教學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打動學生的心扉,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情感在教學中培養人、教育人,進而達到挖掘學生感恩潛能的目的。
(責任編輯 農越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