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讓閱讀教學更高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苯逃龑W生掌握好祖國語言文字,繼承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是語文學科之責任所在,因此,挖掘傳統文化是語文閱讀教學之根本任務,也是語文閱讀教學實現課堂教學高效之重要途徑。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了解寫作背景,為閱讀架橋鋪路。
文章的寫作有其深厚的背景,解讀背景資料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涵,寫作的背景資料,包括作者的情況介紹、寫作緣由、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荷塘月色》是一篇中華經典美文,文章寫得十分含蓄,十分優美,卻又不乏凄婉無奈的情調,要理解其中的主題,須從閱讀寫作背景入手。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這篇文章。這是一篇寫景的散文,很顯然是借景抒情。是愁情亦或喜情?開頭作者便為我們定下了基調“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可見作者抒發的是愁情。有了這樣的理解以后再引導學生去研讀文章,就容易多了。
二、品讀課文,吸取文本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素養。
1、挖掘美文內涵,品味崇高的中華道德情感。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钡溃旱览恚褐杆枷?。中華經典美文之所以綿延亙古而不衰,無一不是其中承載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結果?!逗商猎律分刑N含一種樸素的思想:憤世嫉俗,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當時,置身于黑暗的環境中,作者渴望自由和幸福,可是無處可尋,所以心中不由地泛起了“淡淡的愁緒”但作者并未悲觀消沉,那一片荷塘便是他的精神寄托:月色之迷人,荷葉之動人,蟬聲與蛙聲之熱鬧,景色如詩如畫,如夢似幻,令人陶醉。這是此文的魅力之根本,也是教學這篇文章的重點所在。
2、挖掘美文中的中華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美文彌漫著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逗商猎律分性鹿馐侵腥A經典詩詞的主要物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無法數得清的與月光有關的古詩句,讓中華經典詩詞,輝耀千古,而《荷塘月色》的核心景物則是月光,其他景物因其生輝,因其迷人。標題以月光做題,令人一看便欲罷不能:為何寫月光?月光之下的景色是如何?月光下作者干什么?他的心情如何?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誦讀描寫月光的古詩、詞、文中,品味文章中寫月光的妙處,體會作者的情感?!逗商猎律分械牡诙N景物是荷葉。荷葉為我國古代詩人筆下的一種特有的景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賦予荷葉以情、以生命,荷葉成了美的化身。本文里荷葉出現最多,著墨也最多:“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點綴”、“裊娜”、“羞澀”,“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清香”,結尾更是引用《采蓮賦》及古詩《西州曲》贊美荷花,真是美到了極點,令人神往?!逗商猎律分械牡谌芯拔锞褪菞盍?。楊柳也是中華傳統文化里常見的景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绷鴺洳粌H是風景樹,而且成了美人的代名詞:“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是形容美人的相貌?!逗商猎律分袟盍鴩?,“稀疏的倩影”,風姿綽約,那是一種怎樣的風情啊,難怪成了蟬兒賽歌的舞臺。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先回憶學過的關于楊柳的古詩詞,再引導學生品味楊柳風姿以及荷塘的不一樣的風情。第四種景物的則是蟬聲和蛙鳴了。有關蟬的古詩莫過于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本文雖然寫蟬聲和蛙鳴之筆墨并不多,但出現在這里值得玩味:為何蟬和蛙也成了荷塘的訪客了?作者借此要表達什么?深入挖掘這些,不僅提高審美情趣,而且有助于體會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題。
3、挖掘美文中體現的民族習俗,了解中華民族的獨特情懷?!霸律碌暮商痢彪m然只有作者一人,但作者穿越時空隧道,帶我們回到古時,欣賞古時江南一種隆重的習俗:荷塘采蓮,配以《西州曲》里的優美詩句,真是詩畫結合,令人神往??梢韵冉袑W生誦讀關于蓮的古詩文,再細細感受采蓮的盛況,最后搜索寫蓮的其他古詩,讓學生陶醉于濃郁的古文化氛圍中,情感得到升華,性情得到陶冶。
4、挖掘美文中語言的表現方法,品味中華文化的語言魅力。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它通過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描繪事物,給人以美的感受?!逗商猎律返恼Z言之精美主要是運用了多種語言表現手法。首先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乍看像一團煙霧”、“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些比喻句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荷塘月色下荷葉、荷花之美,之迷人,給人以高貴的感覺。其次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傲阈堑攸c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賦予花以人的情感,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致,十分動人。第三是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第四是巧妙的運用動詞。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顫動”、“挨”、“漏”極其傳神地寫出了荷塘里的動感以及景色的玄妙。第五,運用大量的疊詞。如“田田”、“層層”、“曲曲折折”、“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迷迷糊糊”、“陰森森”、“淡淡”、“密密”、“靜靜”、“脈脈”等等,疊字疊詞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這是中華傳統文化語言的巨大魅力所在。
三、誦讀課文,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奧妙。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尤其是對于古詩文,誦讀更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古詩文,因其結構之巧、語言之美、手法之妙而流傳千古,不誦讀無以感受其中之奧妙,不誦讀更無從談傳承,因此,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朗讀、背誦,直至能脫口而出,信手拈來,方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挖掘其根本所在,便能達到高效,狠抓傳統文化教學,便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走向高效的一條途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