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數學學具讓數學課堂更高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具的運用,可以將深奧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事物,可以更好地喚醒學生的求知熱情,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為靈活、直觀,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關鍵詞】數學學具;直觀形象;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222-01
  1 運用學具,激發探索熱情
  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源動力,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石。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具的運用,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愿望,更好地學習和感悟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不是枯燥的,一直存在于生活中。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了一張正方形紙。在新課開始環節,教師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然后進行對折,用水彩筆涂出它的。學生很是興奮,立即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涂好以后,教師沒有滿足于此,而是讓學生繼續對折、再對折……看看還有哪些分數和相等。通過對折后,學生發現和相等的分數有、、、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到、到、到、到,分數的分子和分母是怎么變化的呢?這就為學生順利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做好了充分的鋪墊,讓學生在趣味盎然中獲取新知。
  2 運用學具,突破學習難點
  數學是思維的體現,數學學習過程對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但小學生年齡較小,形象思維仍居主要位置,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內難以真正地理解所學知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入學具,為學生搭建抽象數學知識與學生形象思維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積累感性經驗,進而升華為理性認知,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些長方形框架。新課伊始,教師讓學生拿出這些框架,相互說一說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應該怎么算。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他們直接說用長方形框架的長乘寬。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把長方形框架沿對角的頂點輕輕一拉,成了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怎么求呢?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鄰邊相乘?!苯處煕]有立即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繼續拉動長方形框架,將底邊緊緊靠在了一起。教師繼續問:“現在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么求?”這時,堅持說“鄰邊相乘”的聲音越來越小了,那應該怎么求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呢?學生只好重新探尋有效的策略,拋棄原先的想法。有很多學生拿出了平行四邊形紙片,將它分成兩個梯形,然后動手拼一拼,發現可以拼成長方形。也有學生將平行四邊形分成了三角形和梯形,然后也可以拼成長方形。在此基礎上,順利地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 運用學具,培養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比較滯后,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缺少思考的過程,思維被禁錮在課堂中,無法彰顯個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外,還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具的有效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良性發展。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很多學生都認為體積相等的長方體,它們的表面積必定相等。很顯然,這樣的認知是不對的,但教師如果直接告知,學生還是“一頭霧水”,無法理解。于是教師讓學生每人拿出18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然后用它們拼成一個大的長方體,看所拼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這樣的任務,學生很樂意完成,不一會兒,學生便拼出了自己滿意的長方體。學生拼出的長方體大小多樣,如長9厘米、寬2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長6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長3厘米、寬3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長18厘米、寬1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然后學生根據所擺長方體長、寬、高的數據和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分別算出了它們的表面積。經過計算,學生發現盡管所拼長方體的體積都是18立方厘米,但所拼長方體的表面積是不一樣的。經歷這樣的操作活動,糾正了學生頭腦中的錯誤認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學具的作用不容忽視,引入學具,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創造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9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