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課堂更高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堂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是學生們從迷茫在未知的領域探索、求知、成長的地方。教會學生會學,使學生得道、業成、惑解,大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每位老師畢生追求的目標。所以,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健康發展,學生的自信心、學習興趣得到保持或激發。
關鍵詞:課堂 教學 高效
一、精心設計教學,優化教學結構
在我從教的二十幾年時間里,我先后學習實踐了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的“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小結、布置作業”的五環教學,魏書生的“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新課改倡導的探究式教學法,以及杜郎口中學“三三六”教學模式等。到底哪種模式教學效果最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不論哪種模式,都有精華。在實際教學中,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知識內容,把各種模式中的精華環節融匯組合,設計出最適合自己課堂實際的教學模式。比如在上新授課時,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能學會的自學,有難度的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合作學習,可以取得好的效果。而在復習課和實驗課上,用杜郎口中學的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模式效果更佳。在同一課時內,學習概念、規律時應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效果更明顯,基本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效果更好。[1]
二、認真進行二次備課
演藝界有這么一句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的教學也是如此。要上好一堂課,在課前要下足功夫,尤其是在備課環節?,F在我們都有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備課不僅僅是寫教案,還要備課件,最關鍵的還是如何把教案的內容跟課件完美結合起來。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對已有課件進行二次備課,刪繁就簡,去舊納新,把教學內容以新穎的形式備在課件上,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指向性強,學生關注度高,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三、篩濾和錘煉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語言表達是教學藝術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如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所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教學語言是否恰當,也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1)教學語言要力求準確嚴謹,如一臺準時的鐘。丁是丁,卯是卯,該一是一,該二是二。這樣準確的語言,學生的思維就會清晰如水,活鮮靈動,流速也大。(2)教學語言力求簡練明白,像一幅速寫畫。多必雜,雜必淺,淺必陋。少而鉆,鉆必深。課堂教學時間性很強,且是雙邊活動,雙向交流,語言務求出奇的精端,像壓縮餅干,像炸彈,話雖不多能量卻大的無比。(3)教學的語言要親切,如裹著一兜蜜。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親切的語言容易拉近與學生心靈上的距離,使學生親你、信你。(4)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能喚起學生求知欲,它像歡跳的山泉流進學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風吹開他們笑臉。(5)教學語言力求有幽默感。喜歡風趣幽默是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幽默而不庸俗的語言,會使學生喜聞樂道,產生美感,讓學生愉快歡悅的同時,積極思索,悟出弦外之音。
四、老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完美結合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學生交流合作、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成為了主流,老師的講似乎成為了課堂效率的累贅。到底該不該講、講多少,才能使一堂課卓有成效呢?個人認為,一堂成功的課,離不開講,但不能全講。該講時應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不該講時惜語如金,全拋給學生自己解決。怎么才能把握好老師的“講”與學生的“學”的度呢?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以學定教,做到“三講三不講”?!叭v”就是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重點講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講思路、策略、方法、規律、技巧,講思想、情感、態度、品質、體驗等;“三不講”就是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在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對知識的準確把握、對課堂的精心設計的基礎上,找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點,就可以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五、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節節奏
一堂課效果是否好,還要看學生在課堂中的狀態如何。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中的反饋信息,善于從學生的目光、表情和姿態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依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和不同反應來判斷自己教學情況。例如學生坐姿端正、聚精會神、目光炯炯、課堂安靜、注意力集中、特別投入,隨著老師的講解,不時有相應的情感反應,這說明教學合理、有效。如果有些學生東倒西歪,有些雖然在聽,但表情淡漠,目光呆滯,這時要反思教學節奏是否太快,或教學過程呆板乏味。學生的不良反應究竟是什么原因,需要我們充分觀察了解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課堂中,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學生的不良反應,及時調控教學,就能保證課堂教學有序高效的進行。
六、動靜結合,合理分配時間
我們都知道,一節課一直以一種方式學習,學生容易分心和疲勞,很難取得好的效果。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可以減緩或消除學生的分心和疲勞。 “動”是指游戲、實驗、交流、討論、練習,而靜則是指自學、聽講、觀察、思考。另外,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學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不可能保持在同一種狀態,有振奮、愉悅,也有松懈、疲倦,我們要抓住這種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與長短的精神變化,及時進行調控。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有大約有25分鐘的時間腦力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即課堂的前15分鐘和第25至35分鐘的10分鐘,課堂的重點問題放在在這段時間內解決,效果最佳。其余時間是學生課堂疲勞的波峰期,學生情緒狀態相對平衡,以處理一般性問題、練習或學生自學為好。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課堂中,把握好學生腦力最佳的時間,動靜結合,調控學生情緒,就可以使課堂效益最大化。
總之,一堂高效的課,不要用僵化的教學模式來束縛和限制學生及老師,而應是看這節課,教師是否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內在動力。只要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思維,讓學生真正學會了東西,無論你采取何種方式的課堂教學方法都是高效的。
參考文獻
[1]張海軍.教師在初中高效課堂中的角色轉換[J].新課程:中,2015(8):19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