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敘事療法,打開學生心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敘事療法;發童子問;雙重故事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6-0061-02
博是一名三年級男生。開學兩周來,他在課堂上心事重重,眉頭緊鎖,偶爾眼圈紅紅的。
下課了,我和博來到咨詢室。
“博,寒假之前,你開朗活潑,課間總能聽到你歡樂的笑聲。最近一段時間,好像你有點兒悶悶不樂,是這樣的嗎?”
“嗯,爸爸媽媽要離婚了,他們倆吵架了!……”博嗚嗚大哭起來。
“哦,原來是這樣,小小的你,心里裝著這么大的事兒!”我握住了博的手,任憑他的淚水肆意地流淌……
“王老師,我媽媽好長時間沒回來了,她去哪里了?我想她了呀!我住在奶奶家,跟著爸爸,媽媽什么時候能回來呀?我不想讓他們離婚!我不想讓他們離婚!我想媽媽了呀!……”博邊哭邊說,聲音越來越大,似乎要把這段時間內心的壓抑和苦惱全部宣泄出來……
我把博輕輕攬進懷里,一句話也沒說,感受著孩子內心的彷徨、煎熬和期盼……
漸漸地,博的哭聲小了,轉為陣陣抽泣,他擦了擦淚水,身體挺直了許多,一雙清澈的眼睛,眼淚汪汪,忽閃著長長的睫毛,期待地望著我……
“博,你舒服些了嗎?”
“嗯?!辈槠?,眼神明亮多了。
“來,輕輕地閉上眼睛,做三次深呼吸: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吐氣;再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吐氣,……把這段時間內心的不安、煩惱、委屈,都通過吐氣排出體外……”
“慢慢地睜開眼睛,活動一下手腳,回到房間里來。博,現在,你感覺怎樣?”
“王老師,我現在好多了!”博的臉上已閃現出一絲振奮。
“博,爸爸媽媽是大人了,他們偶爾吵次架、鬧不愉快,這很正常,就像你和好朋友,也會吵架,但很快就和好了,對吧?爸媽兩人即使吵架了,他倆都是心底里最愛你的。想想看,爸媽以前不吵架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沒有天天和媽媽在一起呀?”
博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想一想,那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讓你雖然離開了媽媽一段時間,但你自己卻能很快樂地生活呢?”看到博的情緒舒緩了好多,我就采用敘事療法中發童子問這一咨詢技術,試著打開博的心結,尋找曾經的例外和“小美好”。
博努力地思索著。不一會兒,連珠炮似地開始了:“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去蓬萊出差,去了好長時間,有二十多天呢,我就住在奶奶家,媽媽回來后還給我買了八仙過海的圖片,還有好多好吃的……”
“哦,去年的你,比現在還小一歲呢!在離開媽媽那20多天里,你是怎么做到每天都很快樂、不想媽媽的呢?”我順勢引導,讓博努力地找回曾經讓自己快樂的好做法。
“放學后,奶奶來接我,那次從小賣部買了好多我喜歡吃的零食和小玩具,到了我們小區樓下,我就和小伙伴們玩一會兒再回家,有時候踢足球,有時候玩套圈圈兒,不知不覺天就黑了;也有時候,我就先上樓看會兒電視,吃完飯,再下來和小伙伴們玩會兒捉迷藏、跳繩什么的,很開心;還有一次放學后,我和奶奶直接去圖書館了,看了一會兒書,出來一看,哇!街上路燈全亮了!……”
“哦,我聽明白了,博,原來你有這么多讓自己快樂起來的好辦法,而且你都一一留在腦海中!我和同學們都應該向你學習!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所以,二十多天很快就過去了,對嗎?”
“對呀,媽媽還說,她走的時候我還穿著小棉襖,回來的時候我只穿件毛衣了!”博一臉的欣喜和笑容。
“嗯,媽媽的話你都記得這么準,真好!想想看,你在家里是開心快樂的,媽媽到蓬萊出差,是不是她就可以很放心、很快樂地工作了呀!”
“對,媽媽發回來的照片在大海邊照的,那么高興,和三個阿姨在一起還披著圍巾,擺了一個心形呢!那時候太陽都要落山了呀!”
“王老師,你看就是這個姿勢,來,咱倆擺出來!”說著,博拉著我走到空場處,我們倆雙手拉在一起,高高舉過頭頂,半蹲著,擺出了一個“心”的形狀,然后互相對視,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謝謝你教會了我一個優美的姿勢,下次我和好朋友一起拍照,有姿勢啦!”
博臉上的笑容更多了,小眼睛瞇成了一條縫,羞答答地搓著手。
“博,你知道嗎?其實你在奶奶身邊這么開心,而且能照顧好自己,媽媽是心安的!無論她在哪里,工作多忙多累,她都能感知得到,所以她也會很快樂!因為你在媽媽溫暖的身體里生長了10個月才出生,你是通過媽媽的肚臍看外面大千世界的。想想看,如果你現在不快樂,媽媽那邊能快樂起來嗎?”
“???原來是這樣啊,真的嗎?謝謝您了!我知道了,我今后不哭了,我還會像以前那樣積極回答問題,課間和同學們一起愉快地玩耍,讓媽媽放心,她很快就會回來的!”博一臉的欣喜,滿滿的期待!
“太好了!博,拉勾,算數,一百年不許變!咱們上課去?”
“拉勾算數,一百年不許變,王老師!”
……
寬敞的走廊里,我和博,手拉手,歡笑著向教室走去。
反 思
巧用敘事療法,打開博的心結,我切身感受到了這一療法的美好和力量。這一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三方面,讓博打開自己,找到自己,幫助了自己。
第一,坐得住、聽得進、說得出,讓咨詢流暢進入。
看見即療愈。當我發現博內心情緒洶涌,難以壓抑時,我沒有急于制止、堵塞,甚至疏導,而是給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寬松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宣泄,任憑他淚水肆意流淌,讓他內心的煩惱和壓抑在頃刻間驅除……內心有空間了,療愈就在路上了。咨詢開始時段,由于我做到了坐得住、聽得進,所以,博的傾訴才說得出,才有了酣暢淋漓的宣泄。
第二,適時發“童子問”,推動咨詢縱深發展。
敘事療法重視語言的力量,點在來訪者身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好辦法,就是懷揣好奇心,不帶預設地發“童子問”:“想一想,那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讓你雖然離開了媽媽一段時間,但你自己卻能很快樂地生活呢?”我適時地發“童子問”,細節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情節,讓博的腦海中急速搜索,找出例外,找到媽媽不在身邊自己依然很快樂的時光,改變他目前焦慮不安的心境,從而為博接下來自己找到排解困擾的辦法做了鋪墊。
本環節發“童子問”時,我努力戒掉了三個狀態:(1)救人之心。我助人自助,引導博自己找出解決的辦法。(2)教人之心。我沒有為博提供解決困擾的策略和辦法。(3)勝人之心。我不帶預設地去問去聽,博離開媽媽,生活依然很快樂的那段時光的故事,我腦海中沒有答案但有方向,當聽到博回憶起媽媽不在身邊的二十多天里,他依然很快樂的場景存在時,發“童子問”就推動咨詢縱深發展,水到渠成了。
第二,雙重故事,自行找出解決之道。
敘事療法焦點放在自己曾經絆倒的地方。本案例中,博講述自己現在焦慮苦惱的故事,頃刻間淚如泉涌,不可抑制,是傷心層面;待他情緒舒緩之后,我試著引導:“在離開媽媽那20多天里,你是怎么做到每天都很快樂、不想媽媽的呢?”讓他自己找出例外——快樂地度過那段時光的具體做法。在邊回顧邊敘述中,他心情逆轉了,又歡快起來了!這是愉悅層面。建構雙重故事,目的是引導博自行找出解決之道——如何像從前那樣快樂地學習和生活。引導他把這些曾經的畫面調出來,重新去體驗,重新去經歷,從而產生新的改變,用積極的行為應對不愉快的當下,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力量,去繼續建構充滿希望的生命故事。
我想,咨詢的價值就在于此吧。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四實驗小學,膠州,266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2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