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數學活動為平臺,促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提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原本的“雙基”變為“四基”。其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引發了諸多老師的實踐與思考。如何促進學生有效的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呢?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深度、廣度和有效度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積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活動;平臺教學;學生數學
  一、體驗探究,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备鶕W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印象深刻的是親身經歷所得到的感受,因此,很多經驗的形成必然要經歷動手實踐的過程,使經驗通過體驗來實現,即:“在做中學”。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兩個層面,從靜態上看,它是一種從屬于學生自己的“主觀性知識”,是學生經過數學學習后對整個數學活動過程產生的認識,包括體驗、感悟、經驗等,雖然這只是學習個體主觀上粗淺的、感性的認識,或者是不那么嚴格的隱性認識,但這種經驗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從動態上看,它是過程,是經歷。
  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有了推導梯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學習經驗,學生自然就會猜測到探究圓的面積計算,應該把圓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找出圓和轉化后圖形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方法。但是第一個環節,圓形怎么轉化呢?在解決曲線的問題上,學生們遇到了困難,學生憑借以往的學習經驗是想象不出來的,需要教師充分放手,給學生學具,讓學生去探究、去體驗。“請大家把手中這個圓片對折,再對折,再對折,多對折幾次,一邊折一邊觀察,看看你發現了什么?”老師拋出活動問題。
  學生一邊折一邊觀察,突然有的學生大叫:我發現折的份數越多,曲線就越接近直的線段,你們看它像什么形狀?另一個學生立刻接著說:折的份數越多,我看就越接近一個三角形,老師因勢利導用多媒體展示折的情況: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16份,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2份……學生發現的曲線的變化,驗證了剛才自己對折時的猜想,學生異常興奮。不用教師啟發,立刻動手探究起來,學生對圓面積計算理解越來越深入。
  二、感悟情境,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戴爾的“經驗之塔”把經驗從低到高分為三層:塔基——做的經驗;塔腰——看的經驗;塔尖——想的經驗,上面的例子則屬于“做的經驗”。
  當“做的經驗”無法積累,“看的經驗”可以作為另一種必要的補充進行。如解決問題時會遇上理解播種機的作業寬度、壓路機壓路面等情景,實地參觀顯然不太現實。如果借助觀看視頻或教師有技巧地黑板演示,一樣能有效幫助孩子得到間接經驗,從而真正理解題意。
  教學《圓的認識》,教師邀請學生:“我最近剛搬家,愿意到我家去看看嗎?”“愿意!”孩子們非常樂意,學生們興趣高漲。“請你們用數學眼光觀察這次特殊的參觀過程,看看你發現了什么?”大屏幕上顯示著從學校出發,一路的風景,小區里的建設,老師家里的擺設……,情境是老師創設的,發現卻是學生自己的,學生放眼觀察生活,他們驚異的發現: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井蓋是圓的,鍋蓋是圓的、圓桌還是圓的等等,學生獲取的信息很多,在實情實景面前,學生獲取信息變得輕松自如,他們的眼光開始“亮”起來,收獲越來越多,在細致觀察、豐富積累的基礎上,他們自然而然生出了疑問:為什么這么多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孩子們滿腦子疑問急切的等待上課。多媒體細致的再現生活,為學生的觀察、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促使學生迅速投入知識的探究中。這些想學、要學、盼學的迫切愿望是學生通過自身感悟、在豐厚的生活基礎上油然而生的,是真真切切的要學,一改以往教師的千呼萬喚,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他們真真切切的在生活中“觸摸”到了知識。把學習變成自身需要,“求知若渴”,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就會成為學習的主人。
  “經歷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知識的呈現方式,而且更是指探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抽象的過程、預測的過程、推理的過程、反思的過程等,從而積累觀察、操作、猜想、歸納、轉化等活動經驗。
  三、適時引領,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積累活動經驗總得依賴一些活動,但是所謂活動并不一定都是指直觀的操作活動,行為操作的經驗是基本活動經驗,抽象的思考、探究的經驗、利用知識進行遷移、轉化等也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五年級學習分數意義之后,教師為學生出示這樣一道挑戰題:有兩條繩子都露出了一部分,迅速判斷哪條繩子長?
  第一條露出了5米,是這條繩子的1/4。
  第二條露出了6米,是這條繩子的1/4。
  面對這樣問題,學生有些手足無措,此時教師適時引領:這兩條繩子每條的1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有了探究分數意義積累的“份”的活動經驗,學生迅速從部分想到了整體,由1份想到了幾份,從而準確地進行了判斷,這就是抽象經驗的價值所在。
  學習者開始是在實際經驗中作為一名參與者,接著作為一名間接事物的觀察者,觀察到的是真實事物的替代者,最后,學習者觀察到的是一個事件的抽象符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內培”的過程,而教師適時巧妙的引導,好比杠桿,讓學生的抽象經驗水平往更高層次發展。
  尊重學生原來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有效積累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留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搭建平臺,巧妙引導,讓學生經歷積累經驗的過程才能成就富有魅力的數學課堂,進而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艷.淺談積累小學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8(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592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