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習活動手冊為跳臺,拓展學生社會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品德課活動形式單一,重課內活動輕課外拓展活動,使學生課堂學習的知識難以運用到實際,或脫離實際生活等問題,利用配套的《學習活動手冊》,適當融入當地的民俗風情,打造學習活動手冊本土化,并以此為跳臺,結合低段學生年齡特點,幫助教師有效開展拓展活動,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素養的同時拓展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本土化 拓展活動 活動手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196-01
1 創建本土化拓展系列資源
1.1 校本資源拓展——我以校為榮
在現實的品德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在注重學生活動性拓展時,往往只注重在班級范圍內活動,其實學校是孩子們第二個家,學校里的一切人和事物對孩子們來說有時候比家庭的影響更大。在本土化拓展活動中,學校的特色化教學、學校的人文、辦學理念,甚至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將是有效地拓展資源,對于教師來說,在校園里進行拓展活動,學生的安全系數也有保證。
利用校園硬件設施。在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這單元中,《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需要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自己喜歡植物,在活動手冊中有一張介紹植物的表格需要填寫。而我校就像是一個大大的植物園,里面所包含的花草植物品種繁多,是一個不錯的教學資源。教師不用再為學生看不到更多品種的植物或外出去公園等地方不安全而煩惱。
利用校園文化平臺。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師還可以利用校本資源進行拓展活動。比如:二年下冊《班級小明星》一課中,要求學生做個小調查,并采訪班級小明星。那么我們也可以請學生走出班級,去采訪其他班級小明星,或者自己心目中的明星老師等,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
利用學科交叉資源。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學科本身不要求學生掌握太多的知識和技能,但它可以與語文、音樂、美術、班隊活動等課程緊密結合。融合其它學科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如閱讀、搜集資料、繪畫、制作等,拓展課程空間,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讓教育浸潤在歡聲笑語中。
1.2 家庭資源拓展——我愛我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室的一百條建議》中說到:“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教育,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在我們尋求本土化拓展資源的時候,家庭資源拓展將必不可少。
發動班級家委會。一年級下冊《我和我的家》的活動手冊中,要求學生理解自己的出生證信息,家人之間的故事等,可以發動家委會成員參與活動,現場有家人的互動,孩子們對家人會更了解。
發動特殊職業家長。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們有精神》,可以請班級中是警察職業的家長來參與示范;《家人的愛》一課教學中,一些家長由于職業關系,經常出遠門,可以邀請這樣的家長來參與活動和孩子談談感受,體驗家人不一樣的愛。
1.3 社會資源拓展——校以我為榮
想學好《思想品德》這一科,不能使學生局限在課堂,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挖掘課外本土化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使品德課的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
走進社區,鍛煉自我。例如,二年級上冊《我們生活的地方》和《我們在公共場所》兩課活動手冊拓展活動可以同時進行,以學校志愿者身份,走進街道社區,廣場、公共租車點等地進行愛護環境行動,并考驗學生在這些共公共場所的行為。
走進單位,感受威嚴。例如,二年級下冊《我是中國人》拓展活動,可以聯系當地消防大隊、警察大隊,實地感受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責任。班級中有一批學生參加“大江東小記者”團,可以安排采訪任務,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走進企業,拓展視野。本地有很多現代化企業,一些學生家長也在這些企業中工作,因此可以利用這樣的資源,結合二年級下冊《我也來探究》拓展活動,帶學生們走進企業,探究現代化設備帶給人們生活的無限便利。
2 指導多樣本土化拓展實踐
我們探究本土資源,拓展課外活動,創新品德教學模式,最終是要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于生活實踐。
2.1 拓展實踐形式
制作展覽:根據學習活動手冊所配套的題型,教師根據相關內容安排教學內容,比如在《我們的節假日》一課,就可以讓學生制作相關內容的手抄報,可以是個人,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調查取樣:課本上的一些知識點往往是在前人的經驗和成果上展示出來的一個結果,但學生只得到一個結果是遠遠不夠的,一些拓展活動需要學生自己親自去調查,經歷一個過程之后,學生的感官和記憶才能深入,理解才能更透徹。
記者采訪:在我們這邊有一個小記者團組織,定期會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作為記者去采訪。
志愿行動:我們學校有一支少先隊志愿者隊伍,一般都是中高段年級的學生參加,我們可以分批讓低段孩子跟著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參與活動,體驗和感受義務勞動帶來的快樂。
親子互動:在低段品德課中,我和我的家、我的父母之間的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和家人之間促進良好關系的最好辦法就親子互動。
2.2 拓展實踐成果
在進行多樣式的本土化拓展活動之后,教師必須要在后期對這些活動開展的結果有所總結和反思,更多的是鼓勵參與拓展活動的學生,多鍛煉,多學習,多收獲。
3 打造本土化拓展評價模式
3.1 建立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在教學中是很關鍵的,這對學生會很有啟發,并形成跟蹤性研究。我們將實施——活動——評價制度,根據不同學習內容進行細化成若干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評價機制,用表格和得★(優秀★★★較好★★一般★較差)的形式作為評價的主要方法,并納入班級品德學科考核制度,期末進行總評價。
3.2 建立獎勵學分
用獎勵的方法一直是激勵孩子不斷前進的源動力。在期末評價的時候,老師往往會將學生的品德課成績一概而論。因為平時課堂上沒有使用一定的考察措施或方法,所以很難判斷每個學生的品德成績。我們使用上述評價機制,考量孩子的學業表現,不失為一種考察手段之一。老師利用學生累積的五角星,進行學分獎勵,并與期末評價掛鉤,相信學生的動力是十足的。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得到的數據對學生進行下階段拓展活動的調整和改進,形成教學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胡霞兵.小學品德教學課后拓展活動的實施與評價[J].新課程(小學),2011(8):14-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9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