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知識的穩固需要數學活動經驗的支撐例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生活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凡是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都會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對此深有感觸,凡是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數學活動,從而歸納得出的數學知識,學生會記憶深刻,應用靈活。反之,那些通過教師講授灌輸給學生的知識卻特別容易被忘記或是用錯。
關鍵詞 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128-01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但一到學校教育,就成為了有計劃,有目的育人活動,就會與現實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如何讓數學回歸生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開展數學活動:
一、利用形象生動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大多數的數學概念都來源于生活原型。因此進行數學概念的教學時,可以借用這些生活實物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從而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例抽象、歸納、總結出數學概念。
比如,在進行軸對稱、平移、旋轉這幾種幾何變換概念的學習時,生活中有大量原形,可以先鼓勵學生大膽舉例,也可以用小組競賽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學生想象的過程中他們自然就在利用概念判斷,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物體的變換過程,讓學生從直觀上對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確認,這樣他們頭腦中形成的概念是牢固的。
二、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測量獲得經驗
初中階段,很多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可以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測量等實踐活動得出結論。通過這些活動,不但增強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穩固性,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提高加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
比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并鞏固勾股定理、三角函數、三角形相似等知識,可以開展“測量課桌兩鄰邊及對角線”、“測量學校旗桿”等活動課,課上學生小組合作進行了測量、計算、驗證,體驗了大自然的神奇,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變形象,幫助學生樹立直觀的經驗
有些數學知識很難用語言或生活實例解釋,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幫助學生理解。
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計算公式,這一點學生難以理解,他們難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難以理解化圓為方的道理。我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圓分成越來越多的等份,并分別進行割補,使學生直觀地看出等份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從而水到渠成地推出了圓的面積公式。
四、通過數學公式的推導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大多數老師較多注重的是公式、定理的應用,而不注意推理過程。主要還是怕推理過程占用課堂時間,往往由老師代筆在黑板上推理或是三言兩語就得出結論。殊不知,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加重要,讓學生親自在推理的過程中感悟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的記憶是更加牢固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整式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是學生較易出錯的地方,有時忘記,中的平方,有時丟掉2ab項。我想這與學生沒有推導公式的過程經歷有關系。如果學生能通過多項式相乘的計算得出結論:
+=+
+=+再通過幾何圖形的論證得出結論:
由圖1得:+=+
由圖2得:+=+
其實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講了錯,錯了改,改了還錯的現象,其實主要就在于學生沒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如果有了推導經驗的支撐,在做練習題時必然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知道,學生的抽象思維是可以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提煉出來的,而通過長期的操作、歸納、應用的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思維能力也會慢慢發生變化,對知識運用的敏感度也會增加,這可能就是數學活動經驗能有效支持知識穩固的根本原因所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0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