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堂動手“做”數學例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活動是人存在和發展的方式,人的主體性就是在活動中生成和發展的。面對教育的新挑戰,必須把傳統的數學課堂變成數學學習活動的課堂,而引導學生動手“做”數學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活動”,因為動手“做”數學讓教學形式由灌輸變為主動建構,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從而放飛智慧,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動手“做”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小學階段學習的數學知識其實在生活當中隨處可見,數學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但是我們很多學生并沒有體會自己的生活與數學的關系。我們成人覺得簡單的問題,在小學生眼里卻并不簡單,所以這個時候“做”數學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認識質量單位時,如果我們只是依靠書上的圖片,依靠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是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的。我們可以準備好天平、臺秤、體重計等物品,再準備好一個正好1克和1千克的物品,讓學生親自掂一掂、稱一稱,切實感受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接著再讓學生動手做一做,稱其他物品的重量。用來稱重的物品小到一枚硬幣、一支筆、一個雞蛋、一本書,大到一個紙箱,一個小朋友,要讓學生多次稱重,感受重量。而且這個知識的掌握需要老師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反復做,并讓學生把“做”數學的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通過學生的不斷體會和感悟,他們便會真正理解到質量單位的概念,才能正確說出哪些物品用“克”做單位合適,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單位合適,并根據數字來做出準確的判斷,就不會寫出諸如一只雞蛋50千克,一個小朋友重25克的錯誤答案了。
而長度單位的認識我們更是可以滲透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首先讓學生經常使用自己的小尺子,這樣最起碼對自己尺子的長度有了深刻的認識,就可以比對其他物品的長度。之后讓學生估計物品大致的長度,接著讓學生動手測量物品,看看估計得準不準。這樣動手“做”數學,學生對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也就認識得清清楚楚了。
二、動手“做”數學,培養創新思維
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實現思維的升華和創造思維的發展。
有一次,我給了這樣一個題目給學生思考:一根木料鋸成4段要6分鐘,如果把這根木料鋸成8段需要多少分鐘?大部分同學不假思索地說“鋸成4段要6分鐘,8段是4段的2倍,所以時間就是6分鐘的2倍12分鐘”。還有的學生說先算出鋸1段的時間再算鋸8段的時間,并列出了算式:6÷4×8=12(分鐘)。這便是學生的思維定勢。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思維定勢是人人存在的,而且由于思維的定勢作用,常常阻礙創新意識的覺醒。這個時候,“做”數學便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打破這個定勢。我讓學生在作業紙上撕一個長條形下來當木料,讓他們自己“鋸一鋸”。有的學生順手撕了四次,也不觀察撕成了幾段,有的學生更細心,發現“鋸”3次,即可鋸成4段,通過他們的“鋸一鋸”、觀察、發現,討論,他們就已經理解了:鋸的時間與鋸的次數有關,而且鋸的次數正好比段數少1。動手“做”數學后,學生基本都理解了本題的正確列式應該為:6÷(4-1)×(8-1)=14(分鐘)。
三、動手“做”數學,提高探索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痹跀祵W學習活動當中,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動手操作,將有助于他們成為一個“探索者”。
有一次上課,我準備了大大小小的系好了絲帶的長方體禮盒:“老師帶來了一些禮盒,每個禮盒都有一根絲帶系著,蝴蝶結部分的長度是20厘米,你們能夠不打開絲帶算出系禮盒的絲帶有多長嗎?” 這是一個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禮物包裝好了一般都會系上漂亮的絲帶,而絲帶的長度則和禮物的形狀和系法息息相關。我把禮盒分到各個小組,讓學生自己觀察和動手測量。學生在探索的過程當中會知道系絲帶的方法有很多種,那各需要多長的絲帶呢?如何根據不同的系法計算絲帶長度呢?在動手“做”數學的過程當中,學生探究出了求絲帶長度其實就是求棱長之和的問題。絲帶可以分成幾條長、幾條高和幾條寬,求出棱長之和加上系蝴蝶結部分的長度即可計算出這條絲帶的長度了。計算出結果后再讓學生把絲帶解開驗證一下,體驗成功的快樂。接著讓學生交換盒子或者絲帶,再自己系絲帶,在不斷動手實踐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探索知識的能力。
責任編輯 黃博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