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教學的“共情”生成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共情”是同理心的理解,指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態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共情”有利于引領學生理解歷史、感悟歷史,有利于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創設課堂教學“原生態”。但與羅杰斯所強調的課堂“共情”有所不同的是,歷史的學科屬性,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三重“共情”,即學習主體與“過去”的“共情”、師生在課堂互動中實現相互“共情”、學生在協同學習中實現生生“共情”。
一、復原歷史語境,創設古今“共情”的“原生態”
脫離了具體的歷史語境,就無法神入歷史,無法產生同理心的理解。在講述《百家爭鳴》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子目時,教師一般講述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的時代背景,通過孔子的言行和當今社會實例解讀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貢獻,進而得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可以清楚的知道孔子和孔子的歷史貢獻、歷史地位,但無法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孔子的崇敬,難以實現“共情”生成。
基于此,在“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的子目教學中,筆者以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的標題為切入點展開討論,嘗試復原“喪家狗”出場的歷史語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從孔子出發走向“孔子”。
“喪家狗”出自歷史文本《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弊迂曇詫嵏婵鬃樱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據文本語境可知,鄭人從相貌出發,把孔子稱作“喪家狗”。但孔子承認自己是“喪家狗”,另有深意。在教學中,我又結合當時歷史事實語境,解讀“喪家狗”的深意。從孔子在魯國任官,推行“禮樂”失敗入手展開歷史敘事,講述孔子55歲開始,帶領弟子踏上周游列國、推行禮樂仁義的道路。前后十四年中,他們先后到過衛、宋、陳、蔡、鄭、楚等國,一路奔波,凄凄惶惶,卻始終未得任用。通過重點講述孔子“困于陳蔡”、子路和隱者桀溺的對話、儀封人對孔子的評價,凸顯孔子在困境中的堅持理想抱負的偉大品質,進一步升華了“喪家狗”的內涵:“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從歷史的文本語境到歷史的事實語境,最后升華到歷史的精神語境,一個真孔子躍然紙上,學生對孔子的理解更加深入,對孔子的遭遇更加同情,對孔子的精神更加欽佩,達到與古人“會睹”的境界。
在教學中,通過對史料的完整性解讀,復原多重歷史語境,設身處地的“理解”歷史,與“過去”進行超越時空的對話,是“共情”生成的重要途徑。司馬遷曾有“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的感慨,足見神入歷史的功效?!肮睬椤保欣谂嘤龑W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歷史品質。
二、優化師生關系,創設師生共情的“新生態”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經常打斷學生的發言,“并設法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就不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反之,當學生就某個歷史事件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時,教師能夠認真傾聽,尊重主體認知規律,鼓勵學生展現真實的自我,教師也能夠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學生,并始終對學生的問題保持積極的態度,和學生立于同一境地解決問題,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師生的真實互動中實現“共情”生成。
在講述“日本明治維新”時,因受到日本侵華歷史的影響,很多同學對日本心存偏見,所以在學到美國黑船叩關,迫使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時,同學們都拍手稱快,認為日本那么壞,活該如此。學到明治維新成功后,日本不僅沒把佩里當作侵略者,還將其作為開國的恩人來紀念,不僅在橫須賀市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園,還在當年美國黑船登陸的地方,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親筆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培理上陸紀念碑”。在佩里公園,每年都要舉行民間自發紀念活動——“黑船祭”。很多學生就對日本的舉動嗤之以鼻。
作為教師,批駁學生的觀點輕而易舉,可學生內心深處能接受嗎?教師跟學生的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在學習中應擔當促進者、幫助者、輔助者、合作者等角色。對于學生的上述表現,我沒有高高在上進行說教,更沒有否定和批評學生,而是仔細傾聽學生發表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并且對學生的想法表示理解和尊重。
然后,我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告訴學生:“對于日本人的種種對中國的侵害,我也是深惡痛絕的,對日本的很多做法我是非常不認同的。”這樣,在師生中間產生了良好的“共鳴”,課堂氛圍瞬間發生轉變。接著,我表達了對解決學生問題的濃厚興趣,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我再擺事實,從近代以來中日面臨的共同處境入手,說明了美國入侵日本和日本入侵中國一樣,都是帝國主義行徑,并且堆積大量事實告訴學生日本紀念佩里的深層意涵,引導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
三、創新協同學習,創設生生共情的“新形態”
課堂協同學習是指在教育環境下,學習者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為獲得個體與群體的學習績效而進行互動、互補的學習方式。協同學習作為“互相學的關系”,是建立在對話的基礎上的,這種對話式的交流以傾聽為基礎,“傾聽”更有利于對方的情感抒發,更有利于感受對方的情感,更有利于實現共同體成員的“共情”。
課堂協同學習設計一般有以下幾步:第一步:分析并擬定學習的共同愿景;第二步:建立學習共同體;第三步:創設問題情境;第四步:開發學習策略;第五步:學習中的角色互換;第六步:教師點評與學生反思。
在講述八下《抗美援朝》一課“戰斗英雄黃繼光和邱少云”子目時,我通過協同學習設計來實現生生之間的感情共鳴。具體案例如下:
1.擬定學習共同愿景:以“學習英雄身上的光榮傳統,爭做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為學習愿景。
2.建立學習共同體:對全班45個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優劣搭配,分成9組。 3.創設問題情境:魏巍,一個著名的作家。1950年底,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和志愿軍戰士一起生活、戰斗?;貒箨懤m發表一批文藝通訊,其中最著名的是《誰是最可愛的人》。2000年,在紀念“志愿軍出國作戰五十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的記著采訪了魏巍。談及《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從心底跳出來的,從情感的浪潮中蹦出來的?!睘槭裁次何≌f《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你能尋覓到這種感受嗎?
4.開發學習策略,通過角色互換,增進認同。設計如下:
學習階段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閱讀文本階段①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指的是哪些人。
?、谛〗M內部成員互相講述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的故事。
?、垡孕〗M為單位,歸納最可愛的人身上所蘊含的高尚品質。學生通過文本閱讀,與文本產生共鳴,在文本學習中增進彼此的感情溝通,在討論中達成關于“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基本觀點。
佐證文本階段①以小組為單位,觀看視頻《上甘嶺戰役》,利用移動終端搜集黃繼光的資料,來論證黃繼光是最可愛的人。
?、跉w納、總結并講述黃繼光的故事,進行組內匯報。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培養搜集歷史證據的意識、掌握總結歸納歷史的能力、提升講述歷史的水平。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在彼此溝通過程中達成共識。
創生文本階段①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以黃繼光為中心編寫劇本。
?、谝孕〗M為單位,分角色表演劇本。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凝聚了小組學習共同體的共同情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表演劇本,有利于在體驗式學習中實現角色互換,分享認知,產生心理共振。
共情升華階段①觀看視頻《放開那歷史·特級英雄黃繼光》。
?、谟^看視頻《抗美援朝老兵:我們什么都不要,只要祖國知道我》利用視頻,創設審美情境,讓學生進一步深升華自己的感情,由感動走向崇高。
5.教師點評與學生反思。小組為單位,撰寫“自我報告”,匯報學習結果。通過“自我報告”的撰寫,評價學生協同學習的效果。
通過對該子目的協同學習,學生感動于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事跡,在他們的“自我報告”中,到處都是深深的感情流露,在“誰是最可愛的人”、如何做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等問題上,產生了近乎一致的認同和整體的感情共鳴,學生的情感在“悲痛”中走向“崇高”,學生的靈魂在“共情”中得到“升華”。
四、結語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共情”生成是培養學生神入歷史、理解歷史的關鍵,是優化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增進師生、生生之間感情交流的關鍵?!肮睬椤弊鳛樾睦韺W領域的重要術語,有必要進一步和具體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有必要進一步和歷史教學結合起來,在適切的“共情”生成策略下,尋找歷史的“原生態”、建構師生關系的“新生態”、建構生生學習的“新形態”?!肮睬椤鄙桑仁浅U?,又是新論。
責任編輯 龍建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