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在文言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品質閱讀的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新的教學思想也不斷推陳出新,結合杭州及浙江等地中考語文學科對文言文知識點的考察可以看出,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要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與時俱進,加大創新力度。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初中文言文是弘揚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方法。文章以初中文言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傳承為寫作對象,進而提升學生品質閱讀,介紹了初中文言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以提升學生品質閱讀的方法,以便使得初中文言文可以更好地與傳統文化結合,使廣大初中生品質閱讀能力有所增強。
關鍵詞:品質閱讀;文言文;初中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實現著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是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也造成了不小沖擊,市場經濟帶來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直接沖擊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許多西方文化思想日漸盛行,部分人價值取向偏向西方化。黨十九大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國夢深入人心,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文言文是我國優秀文化載體,是古人優秀思想載體,也是現在與古人進行對話載體。通過對文言文進行學習,領會中華民族特質,樹立民族自信。在現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入選教材文言文是經過反復論證文章,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具有極強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加強初中文言文學習,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一、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心理狀態
(一)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動機
經過5~6年語文學科的學習,初中生已經對語文學科有了根深蒂固的學習體會,然而升入初中后開始不斷接觸文言文閱讀,這對初中生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初中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閱讀時只是當成一種新鮮事物去體驗,并沒有真正懂得學習文言文的內涵所在,也是語文考試中丟分最容易的一個環節。學習文言文來應付考試成為大部分初中生的學習動機,還有的學生直接放棄文言文閱讀的深層次學習。
?。ǘ?初中生文言文品質閱讀思維模式的建立
從調查分析看,在初中這個學習階段,學生的思維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以抽象思維為主,主觀性的意識雖然也很強,但也存在一個明顯的關鍵年齡段,而文言文的學習需要背誦,死記硬背是基礎,理解是關鍵,活學活用是提升文言文閱讀及鑒賞的前提條件。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人為本,以體驗為過程,以合作探究為方式,以終身發展為目的”。所以要在文言文品質閱讀思維建立基礎之上,加強課堂教育教學,把知識和興趣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初中生文言文品質閱讀思維模式的有效建立。
二、 初中文言文教學以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品質閱讀方法
(一) 領悟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體現傳統文化之美
第一,應當領悟文言文教材語言美。在文言文中,無論是詩歌、散文都具有自身語言特點,表達了韻律之美。以詩歌為例,詩歌可以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古體詩、近體詩等等不同類別,每種類別都對語言提出了特定要求,可以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擁有美感。例如,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曾寫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這句詩詞合理使用了押韻寫法。在散文方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仗美。為此,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古詩詞等進行朗讀,體會每個詩句、詞句中節奏的變化,讓學生加深記憶;學生朗讀完一遍之后,教師也要朗讀一遍,讓學生感受自己朗讀和自己老師朗讀時的區別,教師朗讀讓學生把握“苦悶—向往—矛盾—豁達”的思想情感變化,通過古詩文的朗讀,能夠使學生充分領略到文言文中所體現的傳統文化之美。
例如,利用國家節日契機,教師與學生間進行你問我答式的互動教學:
師:同學們,今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今天我們不妨就來學學古人,也風雅一番,好不好?生(異口同聲):好!師:那好,現在大家就將自己積累的和中秋、月亮有關的詩文背誦出來,一起來學習學習。生1: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生2: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通過以上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風俗文化,而且還可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更加愿意學習祖國的優秀文學、文化知識。
除了需要領悟傳統文化韻律之美,我們還需要對文言文中文字所描繪意境進行理解,了解意境美,傳承文學之美。意境是作者進行詩詞創作的主要靈感來源,在古詩詞學習當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只有準確把握住了作者創作時意境之美,才能夠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深層次韻味。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拿捏“月”字的意象進行解釋,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是活躍課堂氛圍最好的模式,學生間可分組討論“月”字含義,教師最后僅對其進行簡單點評,讓學生明白“月”字是寄托相思之情的。再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杜甫通過這種慘絕人寰描寫給我們展示了一副山河破碎情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留下世外桃源景象是“鄰近水源,便有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通過對入口及其隱秘描寫表達出這是一個世外桃源。
第二,領悟作者人文情懷。入選語文教材文言文作品都是我國歷史長河中優秀之作,具有豐富人文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以自己生活體驗進行時空穿越,與先賢進行對話。通過與先賢進行對話,我們發現很多現象都在傳遞正能量。
例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把“空明”換成“澄明”,從而補充蘇軾的人生經歷,體悟他出世的灑脫和入世的自嘲等復雜情感;又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水中的魚游,就好似在空中游動,毫無依靠似的,用“空游”道出了作者內心的孤獨之感。通過領悟蘇軾和柳宗元的字句含義,體會他們出世入世的思想,進而傳達文言文獨具的人文魅力。 ?。ǘ?用中國古典音樂輔佐文言文品質閱讀教學
在我傳統文化中,除了文字可以表達出優秀情感之外,音樂也可以表達出優秀情感,文字與音樂結合可以更好表達情感。在傳統文化之中,儒家有六藝,這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音樂僅僅排在禮后面,由此可見曲非常重要。
以蘇軾《水調歌頭》為例,這首詞在講的時候可以與王菲歌曲《明月幾時有》為伴奏,這首經歷過現代人改編歌曲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使整首歌唱起來非常委婉凄涼,再加上王菲自身獨特嗓音可以給人表達一種“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感受。除了這首歌曲之外,王菲還有很多相同歌曲,例如《紅豆》等等都可以將其應用在文言文教學之中。除此之外,歌手周杰倫的《菊花臺》《東風破》都有很重的中國風,可以將其運用于文言文教學之中。
再比如,“和詩以歌”反應的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大型文藝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是以詩詞配置音樂,將古典文化的魅力再現?!秾⑦M酒》《送別》等耳熟能詳的詩詞被眾明星以流行音樂或者古典音樂的形式進行演唱,體現的是將音樂的形式表達文言文作者的生活態度、哲學思想的重要理念。
在進行教學時,我們應當注意音樂只是教學一個輔助手段,不能通過音樂代替教學主要內容,在音樂方面只需要投入恰當時間,不能讓學生注意力過分吸收,這樣很可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使教學任務無法順利完成。
?。ㄈ?利用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參與文言文品質閱讀教學活動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如果有課堂外活動進行有效配合,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體驗,進而通過這些意境培養出自身情操。例如,可以充分地利用少年宮、第二課堂等教學形式,利用空間及優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活動與學習中感知傳統文化,并且將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傳達到每一個學生心中,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文言文閱讀教學,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枯燥乏味。
再例如,在每個早晨可以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對《論語》《弟子規》等經典著作進行誦讀。由于初中生都處于知識吸收階段,在記憶力方面是一個發展期,在誦讀時可以由學生集體進行朗讀,也可以由學生自身朗讀,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相互比試,通過比試激發大家學習積極性。在班級內部,我們可以設置一個文化角,每天張貼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基本常識,定期讓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講座,提升學生知識水平。我們還可以讓現代社會先進人物與古代詩文進行聯系,讓學生觀察現代人民英雄事跡體現了哪些詩人文言文作品,以此做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彭等峰.初中生文言文閱讀興趣調查及策略研究——正寧縣山河初中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調查報告[J].新課程(中),2016(12):115-115.
[2]魏玲.中考文言文閱讀之比較閱讀題型的解析及應對策略[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15):43-43.
[3]代麗萍.優化設計,提升高中文言文閱讀品質[J].中學語文,2016(27):27-28.
作者簡介:
姚雪英,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運河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