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學習:數學深度學習的一種樣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U型學習”是引領學生進行數學深度學習的一種樣態,需要學習者經歷知識學習的還原與下沉、體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的過程?!癠型學習”具有意義性、建構性、發展性等特征,有助于學生發展數學學科能力。
【關鍵詞】U型學習;小學數學;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3-0039-05
在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表演、表面、表層的課堂教學現象還大量存在。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深入、深度的學習,發展學生的學科能力,成為不少教師的教學追求。由此,筆者進行了“U型學習”的探索。以下本文擬對“U型學習”的內涵、特征及其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作簡要闡述。
一、“U型學習”的內涵
“U型學習”是指學習者學習知識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還原與下沉、體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這一過程恰似一個“U型”。從書本知識到個人知識,首先需要使書本符號知識與學生的個體經驗建立關聯,這就是知識的下沉過程?!癠型”底部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的過程,即對知識進行深度的探究、體驗,從而形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這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第三個環節是知識的上浮,當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探究后,要及時引導他們進行反思,促使他們將獲得的知識與自己的意義系統對接,真正將書本知識變成個人知識。
二、“U型學習”的特征
1.意義性。“U型學習”強調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投入,如經驗投入、情感投入、思想投入和實踐投入,主張讓符號化的知識真正進入學生的意義系統,在學生心靈深處相遇、融匯、貫通,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增長學生的智慧,使知識學習真正有意義。
2.建構性。“U型學習”強調知識的建構過程。要求教師對知識進行深加工,把準知識的核心內涵,引導學習者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由表及里,逐層建構,逐步領悟知識的結構,理解知識的本質。
3.發展性?!癠型學習”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需要促進學生在認知方式、情感體驗、思想境界等方面發生變化,使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得到提升,真正豐富課堂的教育涵養,提升課堂的發展性。
三、“U型學習”的教學實踐
“U型學習”是數學深度學習的一種樣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U型學習”,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更加完整地經歷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經歷深度的探究、理解、體驗、對話和反思過程,從而更好地發展數學學科能力。
(一)還原與下沉——建立關聯
1.合理具象。
合理具象就是把原本只能想象到卻看不到、摸不著,有時甚至很難說清的數學現象,形象化為看得見、易理解的具體事物或具體直觀。數學教材中呈現的大多是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符號,學生學習時往往會感到枯燥,經常會出現一知半解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系,使他們實現意義學習。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上《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一課時,引導學生計算“536÷4”,根據前面學到的運算法則,學生基本都能一步一步計算出結果。但不少學生卻說不出豎式背后的意義,不理解其中的算理。這時,就需要教師將這一知識具象化,借助具體的事物(如小棒圖)來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將抽象的豎式與形象的小棒圖相結合,數學知識就不再是抽象的符號了。
合理的具象具有啟發性、形象性、易化性等特點,可以使難以捉摸的概念、法則變得能看到、能感受到,使復雜、深奧的事物簡單化、淺顯化,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使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接近知識本質。
2.還原生活。
抽象的數學概念是對生活現象、事物共性的符號化提煉,許多數學知識都有生活原型。數學的生活原型是指蘊含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生活經驗、生活事例、生活表達等,它是溝通生活與數學的橋梁和紐帶。教師要努力找到數學與生活的有效鏈接點,善于提煉能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活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使數學知識有效下沉。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使算法和算理相融,是教學的重要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合理地還原生活,如面對“42×13”,可以設置這樣的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計算:一箱牛奶42元,13箱這樣的牛奶要多少元?學生列出算式后很容易就能想到:先算3箱牛奶的價錢,再算10箱牛奶的價錢,然后把3箱牛奶的價錢與10箱牛奶的價錢合起來。看似簡單的口算過程卻孕伏著筆算的算理,教師適時點撥:能不能將剛才的口算過程寫到豎式中來呢?從而逐步完成從口算到豎式的過渡。這里,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看似抽象的豎式算理變得可視化、意義化起來。
數學知識的理解需要基于生活原型這個根基,這個根基的豐厚程度決定著知識建構的質量。因此,教師應積極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基于生活原型的直觀性來促進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從而實現生活原型對新知建構的催化功能。
3.嵌入文化。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以一個精彩的文化故事給數學知識來一段“背景綜述”,揭示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將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他們的數學思考。因此,教師應努力挖掘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文化資源,以期實現數學教學科學求真與人文熏陶的和諧融合。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下《確定位置》時,可以用這樣一個故事引入: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的奠基人。一次,他想:能不能用數來確定一個點的位置呢?卻始終不得法。有一天,他生病了,躺在床上還在反復思考這個問題:有什么辦法能將點和數聯系起來呢?突然,他看到墻角有蜘蛛在織網,蜘蛛網上有很多交點,這些點是橫著和豎著的蜘蛛絲相交而成的。“有了!”他忍不住叫了起來,“用兩個數就可以將點的位置確定下來了??!”于是,笛卡兒最終發明了數對。為了更直觀地表示,笛卡兒還把蜘蛛網簡化成了網格,也就是我們學習的平面坐標系。教師引入笛卡爾發現數對的故事,使原本冰冷的數字變得有溫度,溫暖了學生的心田。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簡單地陳述數學概念、數學定理,似乎沒有文化意味。但是,只要想想為什么要研究這些概念、定理,就會涉及數學的文化價值。依托豐厚的社會背景、鮮活的文化背景、數學發展過程中人類探索發現的精神力量來學習數學知識,就可以讓數學知識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有味起來。
(二)體驗與探究——促進理解
1.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
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開展大量的觀察、實驗、操作、假設、想象、推理、判斷等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材或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教師要善于組織豐富、合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并引導他們主動進行數學思考,在探究過程中對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首先,可以創設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用小正方形任意拼長方形,并交流每個長方形一排擺幾個、擺了幾排、共用了幾個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等問題。在各組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接下來可以進行三次驗證活動——學生分別在長5厘米、寬3厘米,長10厘米、寬8厘米,長100厘米、寬50厘米的長方形中擺小正方形,并引導他們經歷從擺滿小正方形求面積,到只要沿著長和寬擺就可以推出面積,再到只要用長乘寬就可以算出面積的過程。這里擺小正方形的活動放大了探究過程,讓學生經歷了長方形計算公式的再創造過程,理解了面積計算公式的本質意義。
學生是積極的探究者。教師要善于創設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感悟,這樣,他們獲得的將不再是抽象的知識,而是具體生動的知識,不僅是靜態知識的增長,還有數學學科能力的顯性增強。
2.深入對話交流,啟迪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有效的探究離不開師生的有效對話。有效的對話不是師生間簡單的一問一答,而是學生在教師引領下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積極的表達,教師給予適當的啟發、點撥、追問等,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漸走向深入。這樣的對話具有建構意義的功能,為課堂的意義增值提供了可能。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認識分數》,教師設置了猴子分桃的情境鏈。首先將1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吃,問學生每只小猴吃到這個桃的幾分之幾,學生都能說出正確答案。之后,教師設問:把2個桃平均分給8只小猴吃,每只小猴又吃到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呢?出現了兩種答案和,教師反問:兩種答案似乎都有道理,哪一種更加合理呢?經過思考與爭辯,學生一致認為:只要看平均分成的份數和取的份數,與總個數沒有關系,所以是。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每次分桃的個數不同,每次吃桃的個數也不同,卻都可以用來表示呢?核心問題串的引領啟迪學生深入思考,他們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漸深刻起來。
鐘啟泉教授指出:“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币虼?,教師要在知識關鍵處、理解疑難處、思維轉折處、規律探求處與學生深入對話,啟發學生思考,把他們的思維推向縱深處。
3.建立多元表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多元表征是指將數學知識用圖形、符號、語言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對數學知識進行多元表征,就是從不同的視角對數學知識進行視覺化或體驗化的闡述,從而使學生達到對數學本質的感悟。對數學知識進行多元表征必須以數學探索作為教學形式,即必須豐盈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
例如:“千米”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教學時,如果僅僅讓學生用“1千米=1000米”來表征它,那么,他們對千米的理解是遠遠不到位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表征。課前,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走1000米,讓學生數好步數,教師計時。此時,學生會用走1千米大約用了15分鐘、大約走了1500步等來表征,還能用“有點長,走得有點累”這樣的感覺來表征。接著,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從學校到附近哪個地方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引導學生找到距離學校1千米的一個地方,并延伸出距離2千米、3千米的參照物,讓學生用具體事例來表征1千米,最后再用1000米這個數字來表征1千米。這樣的多元表征過程,豐富了學生對千米的體驗,促進了他們對千米的理解。
對數學知識進行多元表征,能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地把握數學的關系結構模式,強化他們對數學知識本質特征的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表征,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促成表征之間的靈活轉換,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統一的表征系統。
(三)反思與上浮——獲得意義
1.引導反思,促學生習得解題策略。
數學學習涉及諸多解題策略。解題策略既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是外顯的程序與步驟。學生能否靈活地選擇與運用解題策略,反映了他們基本的數學學習能力。當一系列數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共同點,使他們習得一類問題的解題策略,獲得持續的學習力。
例如:解決實際問題中常見的“和倍和差”問題時,有些學生拿到題目就列算式,缺乏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與經驗,題目中的條件稍一變化便出錯,這就需要教師有點撥策略的意識。一開始碰到這類問題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碰到這類題目,我們可以先干什么?引導學生強化線段圖的意識,接著引導:我們應根據哪個關鍵句來畫線段圖?指導學生畫線段圖的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根據問題的具體情境來確定解題方法,因而常常會出現同一類型的題目換個情境就不會做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提煉、概括,促使他們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策略意識。
2.引導反思,促學生完善認知結構。
數學學習過程就是數學認知結構形成、變化和完善的過程。教師要有整體意識,從高處著眼,及時幫助學生將點狀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當一個新知探究結束后,教師要善于拋出合理的問題或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在反思中完善認知結構。 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探究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算法之后,還要及時出示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練習,讓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是怎樣計算的,小數加減法又是怎樣計算的,使他們明白不管是“分數單位相同”還是“相同數位對齊”“小數點對齊”,其實都是“把相同單位的數相加減”。這樣,就把分數、整數、小數加減法的算法做了很好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影響學生意義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的認知結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經歷了一系列數學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這些經驗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及時梳理,帶領他們將那些經驗穿成串、形成鏈,從而促進學生完善認知結構。
3.引導反思,促學生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是數學學習的精髓,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尤為重要。數學教學不能止步于得出數學結論,不能停留于經歷探究過程,而要引導學生對知識探究過程進行追溯,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提煉認知過程中運用的數學思想。
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就要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探究的歷程,使他們感悟轉化的思想。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就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反思:碰到新問題時我們想到了什么?轉化后有什么好處?如果是其他平面圖形,我們也可以這樣轉化嗎?此時,學生對轉化思想有了朦朧的認識。后續教學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后,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比較每種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有什么共同之處,以后可以怎樣運用,此時,轉化思想初步形成。
數學思想的獲得主要靠學生逐步感悟,這一內化、感悟的過程非常重要,且無人能代替。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覺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么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方法、獲得了哪些經驗等。
總之,“U型學習”強調教學過程的豐厚性,倡導突出數學學習的意義性,有利于真正促使學生將書本知識有效轉化為個人知識。
【參考文獻】
[1]郭元祥.“U型學習”與學習投入——談課程改革的深化(7)[J].新教師,2016(7):13-15.
[2]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1(3):33-39.
[3]劉賢虎.借助多元表征,豐富數學概念的認識[J].課程教學研究,2014(7):47-50.
[4]王林.小學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10(9):53-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248.htm